分节阅读 231(2 / 2)

崇祯皇帝早已没了任何隐藏身份的心思,本来愉快的心情也被破坏殆尽,抬手示意满头虚汗的张鼐起来,笑吟吟的看着这几个东厂番役,道:

“好威风的东厂,就是你们厂督大人来了,也不敢在朕面前放肆吧”

“皇皇上您怎么来了”

这几个番子腿抖的厉害,当下是什么狠话都说不出来了,心道这次算是撞枪口上了。

不是说皇上在营中,大军就快开拔,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到城里来闲逛。

崇祯没有理会这几个败类,低眉看了一眼呆呆坐在地上,同样还没转过来的女子,淡淡道:

“放心,朕既然看到了,自然会给你主持公道,张指挥”

“臣在”张鼐擦擦汗,连忙喊道。

“城内有没有东厂的分署”

张鼐道:“回陛下,有一个,就在两条街之外,领事的是个百户,上下大约有两百多人,是前年开始设立的。”

“拆了,全都押回京师,让内厂一个一个查,一查到底”

“至于这几个人,砍了祭旗,枭首城头,把他们各自的家产,一半拿来给这位姑娘抚恤。”

说到这里,崇祯低头问道:“姑娘,还有没有亲旧”

这女子已经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味的磕头谢恩,不得已,张鼐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陛下,翠娘一直和他爹相依为命,再没亲人了。”

“既然如此”崇祯皇帝点点头,想了想说道:“送到宫里去吧,就到景仁宫服侍柔贵妃,抚恤照常发放。”

“臣遵旨,恭送皇上”

张鼐看着这位皇帝健步离去的身影,总算是松了口气,只听那女子在后不断磕头,头上都红肿一片,口中喊道:

“谢谢皇上,谢谢皇上为民女做主,谢谢皇上”

崇祯皇帝经过哪里,哪里围观的百姓便是让开一条道路,远远看着这位正值壮年的皇帝。

他们自发伏跪在两侧,跟着女子的声音一同高喊,这一幕,看得张鼐和那些后赶来军将目瞪口呆。

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个仓库就好了

抚宁县衙,时任县令的方堂正在无所事事的看着公文,却忽然听见外头传来一阵嘈杂声,他眉头一皱,放下公文道:

“外面是因何故喧哗啊”

知县老爷就是这县衙的主人,虽然这方堂官位不高,但县官说白了其实就是“现管”,崇祯不在的时候,他便是所有人的顶头上司。

驻在城中的抚宁卫指挥使张鼐,虽属正三品卫指挥使,品级上比区区不入流的县官大到了哪里去,可平日却也以方堂为尊。

原因自是有明一朝武夫地位的一落千丈,虽然崇祯十七年以来朝廷不断提升武夫地位,但毕竟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文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仍是所谓“粗鄙”武夫。

城内大小事务,除了军中事务以外,张鼐也还是不会过问丝毫,一副以方堂为主的样子。

实际上,就算是军务,张鼐也很少去和县衙染上瓜葛,武夫和文人之间,本就有一层不可消除的隔膜。

上次有人说张鼐也算是一表人才,年轻有为,建议方堂将女儿方静许配给张鼐,本是想让这两位冰释前嫌,但方堂直接一口回绝,丝毫没有给张鼐这位领军的将领一丁点面子。

方堂的想法实际上也和许多人一样,虽然自己是个县令,但谁知道日后会不会升迁他途

若就这么将自己女儿许配给粗鄙入俗的武夫,更何况这个武夫从前还是犯上作乱的贼寇,传出去岂不会声誉尽毁,叫人笑掉大牙。

听到方堂发问,立在堂上的几个差头其实并不知道发生了怎么回事,互相看了几眼,窃窃私语道。

“今日有大事吗”

“不知道啊,最大的事就是皇上要在城外召集军将商议出征,不过时下才至晌午,小小个抚宁,又能有什么事情”

“会不会是皇上大军出征提前了”

“这么大的事儿,你以为和平日吃酒一样,说提前就提前。”

他们商量半天也没个所以然出来,最后全都将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在方堂旁侧站立的师爷李菁身上。

李菁呃了一声,见到方堂无奈的向自己望过来,只好在心下咒骂一声几个无用的废柴,才是颠颠跑出去查看实情。

不多时,李菁气喘吁吁跑回来,兴高采烈的喊道:“大喜事儿,大喜事啊。皇上下旨拆了东厂衙门,番子们正被张指挥部下押往京师,据说是要让内厂调查这些番子的不法之事”

“真的”

方堂直接站起来,几个差头也是满脸的不可置信,这些番子不是深得皇恩么,怎么会突然被惩处。

“快带本官出去看看”

街上,两侧都围满了前来喊打的百姓,道路中间则是被兵士们押解前往京师的番子们。

他们都没了往日的作威作福模样,全都哭丧个脸,头也低到了裤裆,面对满城的喊打和叫好,更是再也说不出一句狠话。

“天啊,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儿,师爷”

“下官在。”

“皇上在哪儿,我要面圣”方堂显得很激动,说话的时候就要往外走。

岂不料李菁档头浇了一盆冷水,说道:“大人,皇上已经出城了,正在和英国公他们在演武场,说是在试验新式鸟枪的威力。”

“新式鸟枪走,去看看”

待他们到了演武场,发现外围已经满是官兵驻扎的营盘,场中也是旌旗密布,不断传出“砰砰砰”的巨响声。

待他们离近了一看,顿时惊为天人。

演武场内,崇祯皇帝早已换上了一身金黄色的盔甲,行走起来显得威风八面,身侧张世泽、牟文绶等人脸上都挂着喜悦。

“预备”

喝令声之下,一整列禁军火器营兵士出列,他们人手一杆长枪,看模样和大明各地兵马普遍装配的鸟铳很相似,不过内中却也有不同之处。

这是毕懋康等人在崇祯皇帝大力支持之下,研制出来的新式遂发火枪,较之前的遂发鸟铳又有了些许改进。

不过当时毕懋康也说了,同澳门的葡萄牙人进贡上来那支欧洲火枪相比,这一代的大明遂发枪实际上还是有所不足。

不过这个对崇祯来说,目前为止已经足够,加上京城带来的那些火炮,打个还在用火绳鸟铳的吴军,那还不是手拿把攥的。

就算火器不足,崇祯也不是很急,毕竟底子在这摆着。

等到朕把全国都收拾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