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2 / 2)

这被两百余正白旗巴牙喇兵众星捧月般的护卫在中间的,便是刚刚因功晋封郡王、世袭三等公的图尔格。

图尔格是额亦都第八子,早年便随军从征,蒙古的黄金家族察哈尔部就是他主持招降,在如今的两白旗之中,威望仅次于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人。

看着吴三桂,他被挡住的嘴巴中露出一抹冷笑,不过说出的话却丝毫不见不遵不敬。

“这位便是平西伯了吧,久仰大名啊。”

吴三桂见到来的是图尔格,有些意外,不过想到自己日后要归降,还是笑呵呵的问道:

“原来是郡王到了,摄政王怎么没来”

这两人各有心思,但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聚在一起,关宁铁骑和图尔格带来的八千镶白旗清军骑兵,个个也是大眼瞪小眼,火药味甚浓。

图尔格策马上前几步,朝周围环视一眼,从仅仅露出的眼中流露出一股戏虐的目光,看着这些关宁军的眼神,更冷笑几声。

早些年与我大清作对,个个一副为国为君的忠肝义胆模样,如今不还是要夹起尾巴做奴才了

他并未回答吴三桂的话,就好像没听到一样。

在图尔格看来,当日吴三桂身为明国平西伯和镇守宁远孤城大将的时候,尚且有这个资格,现在的他,实际上就是大清的奴才,根本不足以令自己正视。

现在图尔格在意的是,明军主将到底是谁,黄得功、杨御藩和高杰到底来没来,这三个可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若全都来了,免不得一番头痛。

“郡王”吴三桂刚刚带着图尔格登到城头观察明军占据的瓮城,后头便是传来一阵惊慌失措的喊叫声,

一个清兵骑着马跑到城下,翻身下马直接跑上来,带着哭腔喊道:“英亲王,英亲王战死了”

这清兵长了个心眼,话是用满语喊出来的,吴三桂和周围关宁军听得一头雾水,图尔格询问几句,确认是确切消息之后,也是瞪起了大眼。

阿济格骁勇善战,怎么会死在区区唐通的手上,此事定是有所隐情,若被这吴三桂知道,免不得动摇了他为大清效力的心思。

想到这里,图尔格面色不动,静静道:“平西伯,这城防就交由我们镶白旗接管,你点齐属下兵马,出城与明军野战,试探一下他们的实力。”

听见这话,周围关宁军兵将一下子不淡定了。

这些鞑子能信么,要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你前脚走了,他们在后脚倒把一批怎么办。

到时候可就是两面受敌,陷入死路了。

吴三桂听到图尔格这话,一下字反应过来方才消息肯定十分重要,不然这图尔格不会如此急切的索要城防。

不过无论如何,这不去也是不行。

此时他已经和崇祯皇帝完全撕破脸皮,回明朝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方才会有一线生机。

吴三桂面上阴晴不定,后头关宁军兵将的议论声愈发大起来,不得已,他只好竖起手喝道:

“都闭嘴,随本爵爷下城”

“这就对了,你们先去试探一番,后面有本郡王在看着,明军再多,不也就是一冲而定的事儿。”

图尔格见到吴三桂的决定,不出所料的笑了笑,说道。

第四百七十九章:分进

大军进攻受阻,其实这也在崇祯的意料之内。

毕竟山海关不是一般的城池,若是这么容易就能攻得下来,那也不会让鞑子打得头破血流也进不来了。

历史上的清军,就没有一次是正儿八经攻破山海关,要么是从蒙古绕进来,要么就是被吴三桂给放进来的,这次也是一样。

这恰巧说明了,其实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虚与委蛇之词罢了,真正有些见识的人,都不会被区区一个女人左右了方向。

莫说吴三桂,就是唐通和白广恩,都不会因为一个女人搞什么冲冠一怒,这根本是说起来好说但不好听的事儿。

大军数次进攻造成的伤亡虽然被崇祯皇帝下旨严密封锁,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怎地,还是传出去一些消息。

各镇兵士近年以来连战连捷,虽然都有求战、求功之心,但大军被挡在山海关前面伤亡不小,军心立刻是有些浮动,就连将官们也不能平静下来。

眼下这种情况,张世泽也是一个头两个大,显然已经不再是他能掌控的范围,毕竟三军将帅这么多,就算他是堂堂英国公,那也不能做到一句话服众的程度。

威望这玩意是要靠战功和敌军人头数量来累积的,张世泽组建新军以后,多半是留在京城安顿后方,这次是头一回出来指挥战斗。

真要说起威望,靖南伯黄得功要比他这个英国公强得多,毕竟是战功卓著之人,另外一个能令三军慑服的,便是高杰。

万历朝素有“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的说法,时下到了崇祯二十年,另一种类似的说法也开始有些风闻传出。

高杰和黄得功的大名,就算远在四川的秦良玉都已是有所耳闻,这位年迈的巾帼名将,谈及高英吾和黄虎山名号时,也是竖起大拇指接连称赞不已的。

时下能迅速稳定军心的,除了高杰、黄得功和督师陈奇瑜以外,也就只剩下那位御驾亲征的皇帝爷了。

崇祯皇帝为了应对有些乱迹的军心状况和不断攀升的伤亡比例,下旨召集各镇军将来到大帐,亲自主持了一次军议。

对于时下的状况,东征的始作俑者崇祯皇帝心中非常清楚,明军这些士气完全是靠一口气,什么气,那就是自己这个皇帝带领他们毫无败绩的战绩。

寻常小败倒还不影响大局,可若是这么重要的战役失败了,无异于皇帝被打脸,明军上下都会颜面无光,士气也就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这场仗无论如何,崇祯皇帝也要让自己打赢,不然这三年来的努力,很有可能会付诸东流。

自己谋划出来收复山海关,继而以此为跳板收复辽左的事业,也极有可能会因此夭折,甚至造成甲申年同样的结局。

说起来崇祯也是心累的很,自打穿越过来以后,皇帝的好处没享受到多少,纷至沓来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破事。

这时候大明毕竟烂到了骨子里,想一蹴而就不可能,但自己倒可能一不小心就混个一败涂地。

这皇帝当的,简直是太心累了。

军议持续的时间不短,足有快两个时辰,主要没说什么大体上的计策变动,崇祯皇帝头一次轮着袖子上阵指挥,给各部划定了明确的攻击方向。

虽说这一路上明军连战连捷,但是如此强劲的势头却依旧在山海主关城碰了壁。

崇祯皇帝是上帝视角看事,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张世泽指挥的明军,大体上乍一看像是所向披靡,但实际上却犯了和李闯北征同样的错误。

这种错误在大势上很容易被忽略,紧要关头不及时纠正,便会成为兵败如山倒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