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则以首辅蒋德璟、英国公张世泽等人为首,主张继续维持现在的状态。
他们认为鞑清数面受敌,显然力有不逮,趁其病追其命,要狠狠揪下一块肉来,就算不能收复辽东,也要让他们伤筋动骨,让多尔衮疲于奔命,不能完全腾出手去对付豪格。
实际上,他们两派说的都有道理。
要是议和,大明现在也需要时间去剿灭流贼,可是崇祯估计如果真的不管辽东,凭豪格那个吊儿郎当的劲,只怕是挡不住多尔衮半年就要覆灭。
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自己能灭掉李闯吗,就算灭了李闯,后头还有张献忠在四川根深蒂固,多尔衮灭了豪格腾出手来,到了那个时候,两面受敌的可就成自己了。
可要是不议和,大明势必要向关外收复的广宁一带增兵增民,这是个浩大的工程,财政只怕又要穷途末路所剩无几了。
而且一旦要是那么干了,京畿与山东一带只怕都要调走大部兵力,一旦要是生出什么乱子,就得从南京调神武军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嘴角忽然翘起来,既然如此,朕何不给多尔衮来一招兵不厌诈
与历史上不同,现在的大明兵力其实比满清要足得多。
在北方,除去难堪大用的卫所兵之外,还有设了四年的西北大营新军,有战斗力的兵团已经有了好些支。
一为武昌新败的左良玉部,拥兵不下二十万。
不过这货自从朱仙镇一战失败以后,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殆尽,新募之兵加上归附而来的将领多为乌合之众,军力看起来雄厚,实际上战斗力着实堪忧。
除此之外,左良玉被高一功和张可望追的落水狗一样到处跑,自顾不暇哪里还有那个心气儿顾得上其它。
况且左良玉比高杰更难以控制,后者只是单纯的跋扈和目中无人,只要崇祯下旨便无有不遵,上下尊卑分得很清楚。
左良玉不一样,虽然没动过任何投贼的念头,却一直属于类似游走军阀一样的存在,在地方上杀的烟火蔽日、尸骨遍野。
这样畏敌如虎,对待百姓却如屠猪狗一般的“大将”,就算真的掌兵二十万,大明朝堂上下谁又敢对其寄予厚望,所以用左良玉,显然只会越用越乱。
接下来的两支,便是如今的宣府总兵高杰与大同总兵白广恩,他们两人领着战功赫赫、骁勇善战的宣镇军与大同军。
不过此时他们正作为五省官军的主力部队,在堵胤锡的率领下集结在山西,不日就将围攻潼关,攻入陕西,动弹不得。
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讲和,暗行三招
除了高杰和白广恩以外,王先通、新戚家军、山东军等很多曾跟着崇祯御驾亲征的兵马,都已经集结到山西与河南,开始对流贼全面进攻。
兵马虽多,但想找出些可靠战斗力又强的,前往辽东增援去打击建奴倒是真的不容易。
朝臣的想法和崇祯差不多,如今能战的不能战的,几乎都已经陷进和流贼的全面战争中了,短期内抽调出来基本不可能,除了答应多尔衮以外,似乎也别无它法。
这个时候,朝臣都是讳莫如深,在崇祯皇帝表露意见之前,话就不能往到家了说,以免惹得皇帝震怒,下不来台。
都察院佥都御史尚书史可法却并不在乎这些,他见无人吭声,心中着急,硬起头皮奏道:“陛下可忘了昔日建虏数次入寇之祸,我朝主力都在围剿闯贼,一旦多尔衮狗急跳墙派一支偏师入寇,京畿可还有强兵”
“如今李贼尚占陕西,河南、湖广仍处大乱,攘外必先安内,如不尽早除之,势必与我朝呈分庭抗礼之势,恕老臣直言,这议和是必须之举啊。”
“你史可法直言的还少吗”崇祯皇帝不以为然,眯起眼睛看向周围,“谁还想议和的,站出来让朕看看。”
这次黄道周嘴巴张了张,却没有出来附和。
实际上,黄道周此刻还真想问问这位大明皇帝,崇祯十五年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是怎么死的,可是他不敢说。
从先那些事忤逆了就忤逆了,那是因为没有触犯到皇权威严,崇祯皇帝为了留一面镜子,可以再三忍耐自己和史可法的犯颜,可这话一旦问出去,就是当堂给崇祯难堪,是逼崇祯在杀自己。
黄道周还有满腔热血,自然不想就这么憋屈的死了。
其实现在不少人都和黄道周一样,对议和十分敏感,以前谈过议和的可都死了,而且死就死了,这位皇帝可是连承担个名头的风险都不敢。
当时的刑部侍郎徐石麒上疏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言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应斩。
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下旨将陈新甲斩首,将议和的事推得干干净净,多多少少让朝中大臣寒心。
这件事与如今多尔衮主动求和的廷议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是摆在台面上来议,一个暗中去做。
谁不知道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只是为崇祯皇帝背了黑锅而已,若非与老奴酋黄台吉的私下议和书信被公诸于世,有功于社稷的陈新甲又怎么可能落得个身首异处。
即便近几年这位皇帝变了许多,一副圣明君主厚脸皮的样子,可黄道周依旧不是很相信,一个人在几年之间能变得这么彻底。
从前那个皇帝,对于这种事可是连亲口提出来都觉得羞耻,这样看来,如果此时不想议和,倒也在情理之中。
建极殿大学士冯铨站出来,奏道:“与满清议和不过权宜之计,如今我朝兵力多用在剿闯,若与满清撕破脸皮,两面用兵,腹地何安”
“依臣下看,莫不如先与满清议和,全力剿灭李闯,整军备武,修养生息,日后再图北上灭虏不迟”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冯铨说完,朝中十分之三的臣子顿时跪成一片,内阁首辅蒋德璟却是冷笑一声,“这怕只是冯大人的一厢情愿吧,到头看来,终究还是黄粱一梦。”
“满清域外番邦,数十年间屡犯我大明,若非受雄关所阻,只怕早有鲸吞神州之志,如今满虏内乱,就要趁此时机,叫他安生不得”
“陛下,臣觉得,可以调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先行北上,驻扎在宁远,与祖大寿成掎角之势,也好让多尔衮无法安心与豪格决战”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蒋德璟毕竟是首辅,主战也是大部分勋戚和军将所希望,他一说完,朝中起码一半的人都跪了下来。
“不可,周遇吉所部宁武军乃是精锐,北上之后,五省官军便缺了一大助力,若李闯死灰复燃,又让如何,难道再将宁武军调回山西”
“真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