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万金,就是给个三品大员也不换
李隆基微微点头,不再在这事上纠缠。李昌国不愿接受升官,他以后有的是办法回报李昌国,诸如派几个优差给李昌国,或者小功厚赏都可以,这办法多的是,不必急在一时。
“朕今日有点失仪,你们不许说出去”李隆基左手拉着太子李亨,右手拉着李昌国,冲陈玄礼和高力士沉声道。
他今日哭成那样了,岂止是有点失仪若是用皇家礼仪来衡量的话,已经是大失礼仪了。
“臣年纪大了,眼睛昏花,什么也没看见。”看得出,李隆基的心情不错,陈玄礼小小的调侃一次。
“呵呵”李隆基舒畅的笑起来,道:“陈玄礼,高力士,这三天苦了你们”
“陛下,这是臣等该做的”陈玄礼和高力士齐声谦逊。
“陛下,您大可不必如此”李昌国提醒道。
“李昌国,那些御史若是知道了,一定会上书,说朕有失天子威仪”李隆基摇头。
“陛下,臣以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李昌国引用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李隆基品味起来,突然之间,仰首向天,大笑起来,舒畅之极:“好好好说得好他们爱说就让他们说去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也有情嘛”
快步而去,舒畅的笑声远远传来。
第四十三章安禄山谄媚第三更
李昌国一句话说到李隆基心坎上,令他从骨子眼里舒畅出来,浑身通泰,走起路来犹如在飞,轻飘飘的。
“李亨谢过李将军”
李亨并没追着李隆基而去,而是冲李昌国见礼,叩谢李昌国的援手之德。
这事闹得比天大,满朝风雨,上百大臣给下狱了,就连陈玄礼和高力士这两个东宫旧人也是束手无策,李亨都绝望了,谁也没有想到李昌国竟然成功了,真是出人意表。
李亨对李昌国的感激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若是可以的话,他是恨不得抱着李昌国狠亲一通。
“太子言重了”李昌国仍是谦逊,道:“这都是陛下英明,太子洪福,非臣之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不世奇功,若是换个人的话,一定会自居其功,而李昌国一点这种打算都没有,这让李亨再生好感,从怀里掏出一块上等美玉,道:“这玉随我十余年,一日不曾或离,今日就赠予你了”
不由分说,把玉塞在李昌国手里,亲热的在李昌国肩头拍拍,快步追李隆基去了。两父子间经历这番风波,必然是有话要说。
望着李亨的背影,李昌国异常欣慰,这个盟友是铁定了,以后有大用。
高力拍拍李昌国的肩头,什么也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快步追李隆基去了。他是李隆基身边的人,一日不可或离。
陈玄礼笑呵呵的,拉着李昌国好一通夸,连赞龙武军有李昌国这样智勇双全的将军是幸事,是大幸事。
没多久,高力士奉命宣旨,把下狱的上百大臣全部释放,李隆基赞他们忠心,赏他们一年薪俸。
在宣旨的时候,高力士特的说了一句:“你们都记住了,这次是李昌国李将军救的你们。”
就这一句话,让群臣对李昌国是感激涕零,当天晚上赶到李昌国的住处,向李昌国叩谢救命之恩。
当时,李昌国还没有回来,高妙丽得报后大吃一惊,听群臣说明经过,又是欢喜。把群臣请进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
正吃着,李昌国回来了,自然又是一番感激。
这说明,李昌国在朝中有了不错的名声,可以说是声名鹊起了,这是大好事。
还有让李昌国更加欢喜的事,那就是李白闻讯赶来,与一众大臣饮酒。李白经过李昌国的点醒之后,在待人接物一事上大有长进,颇有点长袖善舞的味道了,再加上他妙语如珠,把酒宴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是尽欢而散。
这事以最快的速度传遍长安,李林甫得讯后,很是不高兴,赶去宫里见高力士。
“高大人,些许之意,还请哂纳。”李林甫一如既往,见到高力士的面,先送礼物。
高力士接在手里掂了掂,道:“李丞相,你有何事”
“高大人,瞧您说的,没事就不能找老朋友聊聊”李林甫陪着笑脸,道:“那李昌国好大的胆子,区区一个五品郎将,也敢饶嘴多舌。”
“李丞相,即使没有李将军谏争,陛下也不会治太子之罪”高力士把手中的礼物塞回李林甫手里,甩甩袍袖,快步而去:“丞相,你忘了三庶之祸乎”
高力士竟然平生第一遭没有收李林甫的礼物,这让李林甫大是意外。
“三庶之祸”李林甫大吃一惊,满头的冷汗。
三庶之祸是指李林甫和武惠妃联手诬陷前太子李瑛,致使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惨死一事。
教训太深刻了,这是李隆基心中的疼,正是因为有这一事件,李林甫曾经两度逼得太子李亨休妻,李隆基都没有对太子李亨下手。
这次之事,李隆基虽然迁怒于太子,气愤难已,让太子吃足了苦头,也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最终却是犹豫难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庶之祸”对李隆基的打击太大。
高力士提起这事,并不是无因,李林甫哪有不怕的,浑身冷汗直冒。
救太子这事,历经波折,虽然冒着奇险,最终成功了,这让李昌国大是欣慰。最让李昌国欢喜的是,他辞官三级,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重了许多,请命出战石堡城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只等哥舒翰进京,敲定领兵一事,他就可以上表请战了。
至于请求领兵一事,那根本不可能,李昌国的根基还不稳固。
让李昌国意外的是,哥舒翰还没有到,安禄山就到了,而且,安禄山此番进京,就是冲着王忠嗣的部下去的。
含元殿一条宽阔的大道,整洁庄严,这就是有名的“龙尾道”,大臣上朝必须要从龙尾道上通过。
大臣行走在龙尾道上,无不是庄严肃穆,唯有一人左顾右盼,不时裂嘴角,此人正是安禄山。
李隆基端坐在宝座上,气度不凡,穆穆天子之威透出,让人不敢仰视。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巨大的肉球滚了进来,仔细一瞧,不是安禄山是谁
安禄山很得李隆基的欢心,一见之下,李隆基大是欢喜,冲安禄山招手,道:“安禄山呀,快过来快过来”
“陛下”安禄山一声惊天动地的叫嚷,一脸的惊喜,仿佛久不见亲人的游子突然见到父母似的,象风一般飘到李隆基跟前。
“咚”
安禄山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跪将下来,冲李隆基重重叩头,惊喜交加道:“陛下,您可想死臣了”
如此说话,有失礼仪,按律当受罚。可是,群臣听在耳里跟没听见似的,只是皱皱眉,因为这是安禄山。
“呵呵”果然,李隆基不以为意,笑得更加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