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2 / 2)

大唐天下 殷扬 6432 字 2019-04-19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是世界的中心,去长安见识见识绝对有必要。高仙芝是一番爱护之意,哪个父母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长安呢

“副都护这是爱护你”李昌国微微颔首,道:“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放眼天下,就没有一个城池能与长安比。就是大唐的死敌,大食都城也是比不了。”

“这我知道呀。”高妙丽嘟囔着道:“可我去长安,人生地不熟的,多没趣呢。到时,你会不会不理我”

李昌国不知道她这话是随口说说,还是另有意思,一时不好接口,沉吟着措辞,道:“只要你不觉得我讨厌。”

“噗哧”高妙丽打量着李昌国,一双俏媚眼里光采闪烁,突然笑出来。

洁白的玉手捂着好看的小嘴,一脸的笑容,曼妙的身子微弯,就象一朵绽放的鲜花,李昌国看得有些发呆。

“你一个大男人,还记着这些小事”高妙丽好看的小嘴又嘟起来了:“人家都没放在心上呢。”

就这般,两人间的僵局打破了,一路走着,竟然话得越来越投机。

李昌国发现高妙丽聪慧过人,只要不使小性子还是蛮可爱的。

次日,接着上道,李昌国正行间,只见高妙丽骑着骏马,策马来到近前,冲李昌国道:“我到长安后,肯定要买一座宅院,你能帮我瞧瞧么”

“我没去过长安,对长安不熟,只怕不能称你之意。”李昌国谦逊一句。

“你这人就爱假谦虚,你仗打得那么好,主意那么多,这事你一定行的”高妙丽对李昌国竟然充满信心。

不容李昌国说话,紧接着半是问询,半是央求道:“这次南征,你居功至伟。听说你有很多英雄壮举,能不能说给我知道人家就爱听这些英雄壮举呢。”

“我是有些功劳,不过,这还是弟兄们的功劳。”李昌国一如既往的谦逊一句。

高妙丽听过不少这次南征的事,一一问来,李昌国一一回答,两人不知不觉间竟然凑得很近了,两人间的距离拉近不少。

就这样,两人一路行来,越来越熟络,以前的不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路上倒也顺遂,没出什么岔子,很快就到了河湟之地,李昌国在驿馆住下,琢磨起来:“安西都护要想得到更多的兵马钱粮,必须要解除河湟之地的威胁;要解除河西之地的威胁,石堡城是必须打的。石堡城是王忠嗣的辖区,要攻打石堡城,必须要王忠嗣首肯。”

微微摇头,很是惋惜道:“王忠嗣能征善战,自十八岁崭露头角至今,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知道多少,没有一百也有好几十吧,没有一个败仗,堪称常胜将军。可是,他却止步于石堡城前,这是他的一短,也是他唯一的短处。”

王忠嗣堪称李隆基一朝最出色的战略家、谋略家、第一名将,其人有卫霍之才,一生征战天下,破吐蕃、败大食、灭后突厥、破契丹战功卓著,大大小小的仗打了好几十个,没有一个败仗,堪称奇迹。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打胜仗,说不准就打个败仗,这个王忠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军,从无败绩。

“他极力反对出兵石堡城,要想促成这事,不是那么容易,难度很大。”李昌国接着转念头,道:“不管怎样,我得去拜访他,向他进言,要他改变主意,出兵石堡城。”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要康德准备名刺,康德领命,自去安排。

李昌国突然间笑起来,抚着额头,道:“这怎么冒出念头呢”

“不过,这是真的唐玄宗毁誉参半,前半生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把大唐打造得花团锦簇,犹如梦幻般的王朝。后半生却是厌政,贪图享乐,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让无人扼腕。”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他当皇帝时,人才济济,名将、名相、名人辈出:宋璟、姚崇、张说、韩休、张九龄、王毛仲、杨思勖、郭子仪、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陈玄礼、李光弼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

“这个王忠嗣无疑是他们中最得宠的一个,堪称玄宗朝的第一宠臣”

第三章哥舒翰

这不过是李昌国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却是很客观,道出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朝的盛况。

李隆基毁誉参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玄宗朝人才济济。

不要说在唐朝,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聚集如此之多人才的,唯有汉武大帝能与之媲美。

这些人才,名垂千古者很多,很多人我们耳熟能详:李白、杜甫、李林甫、高力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郭子仪

要在这么多人里面选出一个最得宠的人,非王忠嗣莫属了。

有人可能会说一定是杨国忠,因为他有之宠为依靠;也有人可能会说是李林甫,要不然他不可能把持朝政那么多年说法很多,却都不对。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句是说杨贵妃的,同样也可以用在王忠嗣身上。

因为,王忠嗣出身非同一般,他是李隆基收养的“假子”,也就是义子、干儿子。

并且,这个假子与众不同,十来岁时与李隆基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由此而赢得李隆基的宠爱,赞他“尔后必为良将”,对他是万分喜欢,费尽心血栽培。

因而,王忠嗣是天子门生,是李隆基一手调教出来的,可以说是李隆基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若把李隆基比作艺术家的话。

更难得的是,此人有卫霍之才,他崭露头角之战与霍卫病极为相似。

吐蕃赞普亲自到玉川检阅吐蕃军队,耀武扬威,向唐朝施压。这消息传来,诸将哗然,愤愤不平,谩骂不休,却是束手无策。

唯独王忠嗣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唐军应该主动出击,攻打玉川。这提议立时遭到诸将的反对,因为吐蕃赞普亲自到来,集结在玉川的吐蕃军队那是好几万,而且全是吐蕃的精锐,唐军虽然善战,也不好打。

这事没有得到诸将的支持,王忠嗣却没有放弃,他率领三百勇士,翻山越岭,昼夜兼程,赶到玉川,对吐蕃突然发起攻击,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斩首数千。

吐蕃赞普仓皇而逃,引为奇耻大辱。

这一年,王忠嗣年仅十八岁。

无独有偶的是,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出征匈奴,率领八百勇士,脱离主力千余里,斩首两千两百多级,与王忠嗣是何其的相似

自此以后,王忠嗣声誉鹊起,赞扬声一片,以其杰出的军事才干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倍受人们赞誉。

李隆基对他是宠信有加,给他加官晋爵,眼下已经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

一将而佩四镇之印,这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从所未有,就是李靖、徐懋功这些开国功臣也没有这份殊荣。

放眼整个唐朝,一将而佩四镇之印者,仅王忠嗣一人

他这四镇节度使掌控唐朝一半兵马。在当时,唐朝的总兵力差不多在五十四五万,而他手里的兵马就有267万人。

而且,他手中的兵马全是唐朝的精锐。开元盛世之后,大唐处于极盛,国力雄厚,四境安宁,后突厥、契丹都给灭掉了,主要敌人就是青藏高原的吐蕃以及中东的阿拉伯帝国。王忠嗣手中的兵马,主要是用来对付吐蕃的精锐。

由此可见,李隆基对王忠嗣是何等的信任了。

陇右节度府,气象森严,唐军兵士把守,水泄不通。

不时有将领快进快出,一副忙碌模样。

这里就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帅府,他号令极严,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