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这些年沉迷于声色犬马中,过起了享乐日子,不把国事当一回事,这让群臣痛心疾首,想尽一切办法,要李隆基如同开元年间一般勤政而不可得。哪里想得到,李隆基不仅同意要全心全意治理唐朝,还直言不讳,指出自己的过失,这让群臣太意外了,也太开心了。
直言不讳,直陈自己的过失,这是李隆基的美德,是他在开元年间一直奉行的准则。
最有名的就是他与韩休的争论,两人见了面,总是要争得面红耳赤,却是谁也不记仇,争过了就算。更让人能以置信的是,李隆基自己说过,若是长时间不与韩休争论,他睡不塌实,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一旦与韩休争论过后,他就睡得特别塌实。
“这都是陛下勤政爱民”李昌国谦逊一句,顺手捎了个马屁。
“呵呵”李昌国这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了,李隆基先是发出一阵畅笑声,然后就是脸一肃,指着李昌国,沉声道:“李昌国,你要记住,朕希望你是朕的韩休”
韩休是诤臣的代名词,他与李隆基的争论非常有名,李隆基要李昌国做韩休这样的诤臣,这是莫大的期望,莫大的荣耀,群臣好一通艳慕。
“谢陛下臣自当努力”李昌国也是欢喜,脸上泛着笑容。
李隆基的才干是经过了考验的,开元之初,唐朝面临着那么多的问题,李隆基成功的解决了,把唐朝治理得花团锦簇。若他真的沉下心来治理唐朝,唐朝又一轮的辉煌即将到来,很可能比起开元年间更加辉煌,这是何等的激荡人心。
“你小子,真有你的”陈玄礼欢喜不已,在李昌国肩头捶了一拳。李昌国是他的爱将,成功的让李隆基痛改前非,要勤政爱民,他的屁股都是欢喜的。
“有你的”李林甫冲李昌国竖了竖大拇指,一脸的笑容。
虽说李隆基再度勤政于他的相位有威胁,不过,若能让唐朝更加辉煌,把疆域扩大好几倍,他这丞相必然是美名千载,为后人颂扬。
有得必有失,相位的削弱与美名千载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这是得大于失。
太子李亨欢喜得嘴都合不拢了,冲李昌国不住打眼色,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群臣打量着李昌国,个个眼里是崇拜的目光,仿佛粉丝见到偶像似的。
“好了都去含元殿吧把将士们召来,朕要好好封赏有功将士”李隆基一挥手,当先而去。
李昌国他们回到长安好几天了,按照仪程早试封赏了,只是因为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不得不推迟。如今,李隆基的心病已去,是该封赏的时候了。
群臣随在李隆基身后,朝含元殿而去。
群臣打量着李昌国,小声议论:“李将军会被授予何官”
“李将军定计,平定吐蕃,成就华夏数千年未有之奇功,少说也要封个二品官。”
“二品太低了,从一品是跑不掉的。”
“依一我看,要正一品。要知道,吐蕃之地三王五帝、秦皇汉武未能取,而成于李将军之手,仅此一点,就足以授予一品了。”
“是啊,非一品不足以彰李将军之功。天啊,二十三岁的一品不大员,莫要说大唐,就是整个华夏历史上也没有如此年轻的大官呀。”
吐蕃一直是中国的老大难问题,三王五帝、秦皇汉武不能收归版图,而李昌国成功了,这是一件奇功,无论怎样赞誉,无论怎样封赏都不过份。因而,李昌国究竟会被授予何官,一直是群臣猜测焦点。
很快,就来到含元殿,将士们奉命赶来,与李昌国他们一道,进入含元殿,等待李隆基的封赏。
征战沙场,抛头颅,洒热血,是大唐男儿的追求。当然,在功成之后,接受封赏,加官晋爵,这是无上美事,因为这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承认。将士们欢喜不已,仿佛吃了蜜似的,个个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一脸的期盼。
李隆基走到宝座前站定,扫视群臣,笑道:“你们猜猜看,朕这一扫,看见了什么”
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极度之好。也是,在李昌国描绘出来的蓝图面前,谁能不欢喜不仅李隆基心情极好,就是群臣,哪一个不如是呢
“呵呵”群臣发出一阵畅笑声。
“朕看见的是喜气热情洋溢的喜气”李隆基自问自答,指点着群臣,笑得很欢畅:“自朕登基以来,大唐不时就有捷报传来,喜事不断,然而,如今日这般喜气冲天的情形却是头一遭。朕知道这想法太过虚幻,朕还是要说,若是天天如此,朕至少可以活一千岁”
“哈哈”一片轰笑声响起,震得殿顶都在颤抖。
第五十六章为何
第五十六章为何
平定吐蕃是千古奇功,华夏数千年历史中才有这么一次,要是天天有这样的大好事,谁个不欢喜心情好了,自然就会活得长久。李隆基这说法很美好,就是太过虚幻。
李隆基双手下压,示意群臣停下来。群臣的笑声戛然而止,却是脸上带着笑容。
“吐蕃一战,成就华夏辉煌,吐蕃之地纳入版图,这是千古盛事,亦是千古奇功,朕心甚慰。”李隆基的心情极好,笑容叠了一层又一层,道:“这赏功一事却是因为多有波折,还未进行。眼下,朕就来赏功。”
“陛下万岁”
封赏有功将士,这是天下人关注的焦点,却是因为杨氏一案而多有波折,拖到今日方才进行。群臣的耳朵竖起来了,生怕错过一个字。
“哥舒翰是一员良将,精通兵道,统兵有方,成此奇功,赐爵青海郡公,太子少保。”李隆基微一沉吟,封了哥舒翰高官厚爵。
邵公是从二品高爵,再上去就是国公了。唐朝的国公是从一品高爵,一般要立有不世奇功方能被封,象李靖、苏定方、程知节这些著名的功臣,也才封为国公。李隆基封哥舒翰为郡公,是绝对的厚赏了。
哥舒翰本是王忠嗣手下的一良大将,却从未独立领兵,未立有大功。平定吐蕃一战,他是头一遭独立统军,一战而被封郡公,说出来非常惊人了。不过,以他平定吐蕃的大功,被封如此高爵,倒也在情理中。
“陛下英明”群臣大声赞赏。
“哥舒翰不在朝中,朕会派人前去宣旨。”李隆基挥挥手,示意群臣不要再说话。打量着李昌国,未语先笑,道:“平定吐蕃之谋源于李昌国,李昌国更是亲身历险,打通积石山,兵临逻些,活捉赞普奇功。如此之多的奇功。集于李昌国一身,实是天佑大唐。朕决定。封李昌国正气侯。”
“啊”李隆基的话还未落音,一片尖叫声响起,群臣个个一脸的惊讶,难以置信。
“陛下,你是不是说错了”有大臣怀疑李隆基出错,小心提醒。
“没错。李昌国封正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