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 / 2)

辛亥军阀 青史尽成灰 5782 字 2019-04-20

多么”

乔宇对于大名鼎鼎的张謇还是比较熟悉的,乔成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怪他担心,一百万两等于是将两家的家底都压上去了,还要变卖一些产业才行,实在是投资过大,不过乔宇觉得现在西南纺织业还是一片空白,发展前景十分巨大,纺织厂的规模再大也能够消化掉,另外他清楚的知道明年就是辛亥年,还准备以这个厂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班底,小了怎么行呢。

“大哥,现在整个西南的纺织业还是一片空白,正是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办大厂,牢牢占据先机是最关键的,别看张謇是个状元出身,但是魄力还是太小,格局也不够,他太过于仰仗自己的人脉特权办厂,这种厂子没有什么竞争力的,咱们绝对不能走他的路子,另外现在朝廷在奖励工商,咱们投资少了,官面上或许会把咱们当场一块肉,但是要是投资足够大,震动也大,官面上为了前程政绩,绝对会帮助咱们的,咱们的先期发展绝对能顺利很多”

白宽很赞同乔宇的观点,他这些年做买卖其实不难,只要有资本,勤劳一些载加上货真价实,总能赚到钱,最怕的就是黑白两道谁都扑上来咬一口,那样有多少钱都不够用。

“舜卿说的有理,不过这样会不会太张扬了”

“怎么舅舅你还怕露白啊咱们办厂子,打品牌,就要将名声炒起来,要不谁知道咱们的东西啊。”

这就是两个时代的人的理念问题,白宽听了乔宇的话,低头沉思半晌,然后狠狠拍了一下桌子。

“舜卿,士卿咱们就一起办厂子,让他们也见识一下咱们的本事,我现在就和你们一起去万县,咱们一起去说服我那老姐夫”

白宽商人出身,雷厉风行,简单的收拾一下,和乔宇兄弟一同起身直奔乔家而去。

乔家在万县是超级大户,整个县里有三成的土地都是他们家的,乔光远又当过户部右侍郎,家宅修建的气派无比,早有人通知了老爷子还老太太,三少爷回来了,舅老爷也要过来,因此白氏老夫人和乔光远都等在门前,任凭家人怎么让他们去屋内等着都不听。

眼看快要到了中午,远远的跑来两辆马车,正是乔宇弟兄还有白宽,乔宇遥遥的看见二老在门前等着,心中不由一阵酸楚,不管前世还是今生,父母都是这样倚门而望,盼着自己回家,时空变化,真情却从来不曾变化。

还没等马车停稳,乔宇就从车上跳了下来,小跑着来到二老面前,双膝跪倒。

“爹娘,不孝孩儿回来了”老太太喜极而泣,抱着儿子,口中不知道说什么了,乔光远也早没有了当官人的沉稳,拉住乔宇似哭似笑,不住的叨念“五年了,整整五年了”

白宽和乔成也都下了车,聚拢过来。

“老姐姐,姐夫,舜卿学成归来,这是喜事,咱们好生庆祝一下,都别哭了,我们一路颠簸,还没吃饭呢”

“看我这老糊涂,怎么把这事都忘了,快快进来。”

一家人欢天喜地的进入正厅,老太太的手一直没有放开乔宇,不停的摩挲着。

“孩子长大了,高了,也壮了,走得时候才和我差不多,现在都比我高出一头去了,就是没有小时候胖了,在外头受委屈啊,受了委屈了”

乔母不住的感慨,乔光远倒是恢复的很快,情绪不那么激动了,大家坐定之后就开始发问了。

“三儿,这一走五年学有所得么”

第四章说服

“回爹爹的话,我这五年走遍了欧美ri本,先在德国学了点军事,然后又学了一些其他学课,总之我学的比较杂,什么都不算太过jg通,什么都懂一些,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涨了见识,开了眼界,如今大清和列强差距太大了,不过列强也不尽相同,美国商业氛围浓厚,工业实力最强,军力却很弱,欧洲列强之中英法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现如今正在和德国双方较量,我看不远的将来必有一战,而离咱们最近的ri本国小心大,虎视眈眈,早晚是中华的死敌,至于俄国则是风雨飘摇,国家也是动乱不已。”

乔宇简单的点评了一下如今各国的态势,又讲了对清廷的影响,乔光远听得不住的点头,他正是身在běijg的时候感受到了列强的强大,才想到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去见识一番的,现在儿子能有这些见识,老爷子很高兴。

“三儿,这几年新政的热cháo很大,想来咱们也能迎头赶上,不会继续落后下去了”

看来乔老爷子对于新政还是抱有希望的,恐怕这也是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的普遍看法,直到皇族内阁新鲜出笼,汉族官僚士绅才彻底对清zhèngfu死心,转而支持革命党,其实在原本的历史上存在一个偷天换ri的事情,就是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起义之后,的确起义之风遍布全国,但是那并不是黄花岗起义的结果,而是在起义之后半个月内皇族内阁出笼了,士绅们对清廷的幻想消失,才开始抛弃清zhèngfu,在满清灭亡的问题上,士绅阶层的意志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革命党的力量,可以说一百次黄花岗起义也比不了一个皇族内阁丧失的人心多,后来有人贪天功为己有,实在无耻。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乔宇必须用现有的事实说服老爹,让他意识到危机,才会支持自己办厂,扩大乔家的势力,以求自保。

“爹爹,以孩儿看来,大清的新政根本没有任何的成功可能,任何变革其实都是权力的重现洗牌,简单地说立宪派想要从满清贵胄手中将权力拿过来,清廷权贵本来不想改变,但是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也只能随波逐流,但是他们一定会死死抓住权力不放的,因此才赶走了袁世凯等汉臣,这几年张謇他们不是策动了数次情愿么清廷可是有什么松动么政治迟迟不能改革,军事经济的变革根本无济于事,搞不好清廷培养出来的新军,新文人反而会走到朝廷的对立面上去,这几年新军闹事还少么”

乔光远听着儿子的话,脸sè有些不好,对于这些道理他也有过思考,四川这几年也不太平,时有动乱起义,乔光远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远不如儿子这样直指问题的核心,虽然老人家有心驳斥自己的儿子是大逆不道,但是从心里讲他还是认同了儿子的判断。

“若是当初维新变法能够坚持下来,也未见得的就是这个局面,唉,咱们乔家耕读传家,讲究的忠孝仁义,这些事情你以后不要随变说了,否则与那些乱党还有什么区别。”老爷子感叹一番,然后又问道:“你学了这么多年,我想看看你今后有什么打算么,是从政还是从军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