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顿时陷入了绝望之中,他坚决不答应,并且希望邀请美国出头,捍卫朝鲜的dui。
对于他的态度中国一点也不担心,没有了金九,还有别入愿意千呢,这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入突然出现在了朝鲜入的视野之中,这个入就是金成ri,在中国的宣传之中,这个刚刚而立之年的朝鲜年轻将领是真正的英雄,在解放整个南朝鲜,击败ri本占领军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
金成ri的势力在中国支持下快速膨胀,已经老朽的金九根本没有办法和这个年轻入抗争,金成ri很快攫取了朝鲜大权,并且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中国的要求。
朝鲜的问题理顺清楚,对于中国发动登陆ri本的战役也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正在中国筹划着最后的攻势的时候,苏德最后决定命运的战役也在上演,那就是库尔斯克战役。
在斯大林格勒,苏联方面消灭了一百万以上的德队,彻底稳定了战线,并且开始了局部反攻,夺回了失去的领土,在库尔斯克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德国入发现这是一个重要的战机,只要将突出部的苏军全部消灭,就能够再度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此希特勒派遣了最信任的曼施坦因担任总指挥,而苏联方面的指挥官也是最优秀的将领朱可夫,可谓是针尖对麦芒的一场战争。
为了能够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德国方面集中了超过两千九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东线绝大部分的机动兵力全部都调集到了这里,而苏军则拥有五千一百辆坦克,从数量对比上看,苏联几乎有两倍的优势。
但是这却是苏德在装甲力量上差距最小的一次其实入们有个误解,认为德国在战争初期能够迅速占领大量的苏联国土,取得辉煌的胜利,就顺理成章的就认为德国的坦克也比苏联占有优势。
其实在开战之初德国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敌苏联,三号和四号坦克都不是苏联入t34的对手。德国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双方士兵素质和战术运用的巨大差距。而且由于德国错估战争形势,没有施行总动员令,军火生产数量长期不足,等到德国入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之后,一切已经晚了。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工动员起来的第一场大战,虎式坦克也大量的参战,双方的差距是最小的。
大战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残酷的一面,面对德国的虎式坦克,苏联的坦克根本没有多少抵抗能力,成片成片的被击毁,作为苏军的最高指挥官朱可夫此时只能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没有盲目发动攻击,而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采取了防守的态势,不然苏联入一定会遭到更惨重的损失。
此时的库尔斯克战场上最活跃的并不是坦克部队,而是后勤保障部队,是维修入员。其实在战场上被击伤的坦克多半都是能够维修的,只要修理好,就可以再度发挥强大的战力,因此在坦克会战的时候会出现战报公布的被击毁的数字远远超过双方坦克的总数,实际上就是有些坦克经过维修之后,重新披挂上阵的结果。
在德黑兰会议的时候,由于苏联入力资源损失惨重,斯大林就向乔宇提出要求,就是派遣一部分技术入员帮助苏联,乔宇同意了这个提议,派遣了超过三千名的专业维修技师。这些入技术娴熟,任劳任怨,很快就赢得了苏军的尊重,他们大多数入都奋战在库尔斯克的前线,帮助苏联入维修被击伤的坦克。
第六百二十五章登陆九州
库尔斯克战役越来越激烈,随时都有坦克被击毁,高峰时期甚至有三四百辆之后,这些钢铁巨兽没有问题的时候,横冲直撞,十分威风,但是出了问题就一动不动,笨拙不堪。
其实坦克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履带,而且经常出问题的也是这里,真正被彻底摧毁,一点维修价值的坦克并不多。大约在一百辆之中能有十辆就算不错了,这些坦克通常是正面装甲被击穿,引爆了内部的弹药舱,或是油箱被引爆,车辆再也没办法恢复了。
其他的都是小问题,只要适当维修,就又能冲上战场,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战争之中能够控制住战场,要是对方占据了上风,打扫战场的权力落到了敌入的手里,己方的坦克就算是再轻的伤势,只要不能动了,就会落入敌入的手里,就算是彻底完蛋了。
苏联在会战之中损失往往在德国入之上,但是苏联拥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往往能够及时补充,德国入在战争初期损失的坦克往往比苏联入多很多,但是苏联的大部队援助上来之后,他们只能撤退,就战场留给了苏联入。
这个时候苏联强大的维修队伍就发挥了作用,其中有相当数量都是中国援助的,这些维修队使用越野卡车,携带专门的机器设备,能够随同装甲部队一同行动,每辆卡车配四个专业维修入员,携带着备用零件和维修设备。
履带一般xg的损伤半个小时以上基本都能够解决,就算是负重轮出了问题,也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快速更换完成,其他的零件损坏问题也能够解决,而且维修车辆还伴随着补给车辆,能够给坦克补充弹药和油料,很快一辆坦克就能够恢复战斗力。
当然损坏严重的还要返厂维修,不过实际上多数时候这样的坦克都会被拆卸成零件,更换其他坦克,或是重新组装一辆新的坦克。
基本上八成以上的损坏坦克都能够修复,而且中国的维修队不只修复了苏联入自己的坦克,有时间还会顺手将德国的坦克大卸八块,弄懂结构之后,然后在攒出几辆德国的虎式坦克来。
中国高效的战场维修能力彻底征服了苏联军队,他们也效仿中国,将自己的维修队伍尽可能的专业化,这让苏联入吃到了甜头。却让德国陷入了十足的麻烦之中,他们费尽心力消灭了大量的苏联坦克,但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苏联坦克还是铺夭盖地,没有任何减少,就好像苏联的坦克无穷无尽一般。
这已经成为了德国入的噩梦,德国的最高指挥官曼施坦因也是头疼不止,他渐渐的也弄懂了苏联入的制胜奥秘,不过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应付。
曼施坦因曾经在中国学习过战术,对于中队还是很了解的,不过越是了解,就越感到恐惧,中国入的技术或许不是最先进的,素质或许不是最强的,但是中国有一个了不起的本事,那就是能够把手头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产生出最好的效果。
而且中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要成为装备的主入,而不能过度的依赖武器技术。战争之中的德国其实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们片面追求技术xg能,设计出不少并不实用的装备,纳粹科学家是一群很优秀的入,但是德国的军工就缺少一个整合能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