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
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 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由于其反对绥靖政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
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 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5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在德国入侵波兰后,张伯伦下台,取而代之的就是丘吉尔。
在上任后丘吉尔发表了极为著名的讲话。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可怜的丘吉尔上任刚没多久就对法国进行了访问,然而这时他却得知法国政府已经准备投降,换句话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只有英国一家独自面对德国。
好在稍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替英国保存了一定实力。
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丘吉尔发表了另外一篇极为著名的讲话。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或许是有意的,或许是无意的,反正这通讲话里就和历史上一样没有出现中国,不过就在丘吉尔发表完讲话没多久,就传来了中国出兵攻占法属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消息。
对地中海国家来说,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价值或许不大,可对中国来说这里却比高加索的几个产油区都要重要,这点丘吉尔也很清楚。
不但丘吉尔清楚,就连其他的欧洲领导人也很清楚。
因为占领了黎、叙两地后,中国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东欧,而是透过地中海扩展到了半个欧洲。
一个东亚的黄种人国家将势力扩张到了地中海,这代表着什么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丘吉尔不得不痛苦的承认严光选择的时机真的是非常好。
如果是在战前,哪怕中国的实力已经变得十分强大,英、法也会果断回击将中国赶出地中海,因为中国这么做已经触犯到了英、法在欧洲的核心利益。
事实上不止是英、法,真要动手的话恐怕就连意大利也会上来帮忙。毕竟在将势力扩张到地中海后,除了希腊外首当其中的就是意大利。
然而现在
伴随着法国的投降,英国人已经是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东顾
这个时候就算英国人心里有意见也无力表露出来,同样也不敢表露出来。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丘吉尔一直庆幸着早先从中国和美国购买了大量武器。在法国投降和敦刻尔克撤退后,中国和美国的武器出口价格可是上扬了不少,如果说法国投降前中美的武器价格还只是有点黑的话,那现在是真正的黑心价了。
而这也是严光一直等到法国投降后才动手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么说英、法毕竟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意大利在地中海也算是经营多年。再加上土耳其控制的达达尼尔,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和苏伊士,真要动手的话,只要锁死这三个地方,无论是黑海舰队还是印度洋舰队都绝对无法进入地中海。
到那个时候,没有海军的支援即便是严光也要吃亏。
可是在少了法国的情况下就不同了,何况英国自己现在也是自顾不暇,单只是一个意大利说实话严光还真没把意大利放在眼里。
想想在历史上意大利人进攻希腊,但是在几天内便被击退,甚至很快被反推到阿尔巴尼亚。
说实在的,意大利实在是太渣了,就算海军比陆军强了很多也没用
至于希特勒等到驻德外交官将通过地中海向德国输送物资的建议提出来后,希特勒也就没什么意见了。说到底德国的资源毕竟还是太少了,因此中国掌握了黎叙后德国也算是多了一条输血线
“嘟”
随着汽笛声的响起,一艘满载着各式军火的运输舰驶离了贝鲁特。
如果说在法国战败前,国社政府仅仅只是初涉军火生意的话,那么在拿下黎叙两地后,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卖特卖了。
而且就和战争爆发后的美国一样,严光也采取了“现购自运”的措施。
简单点讲,所谓的“现购自运”就是现金购买,自己运走。
而这时的英国由于敦刻尔克撤退的关系,回到本土的军队严重缺少武器,于是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采购武器,这其中由于中国和美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两个能够大量购买武器的国家,自然也就成了英国的首选。
其实在感情上英国还是比较倾向于美国的,毕竟美国在各项措施上都很配合英国,而且互相都是白种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