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关上,钱羽正色道:“前天你和我说在查一个相关联的案件,就是这个?”
“是。”杜九言道:“逼迫崔巧犯奸杀人的慧通就是钟山寺的。我当时便觉得奇怪,一个和尚就算心生淫邪也该有克制和收敛,可慧通分明是个老手。”
“还有,崔巧不过来还愿,她既不曾显得轻浮,又并非倾国倾城,何以慧通就去盯着她。唯一的解释,在崔巧眼中,她和慧通不过一面之缘,可在慧通这里,却非只是一面而已。”
“还是你心细。”钱羽看着她问道:“现在怎么办,这件事不好办啊。”
“钟山寺虽不如法华寺知名,但是这里也是古刹,京城内外影响颇大。”钱羽担忧地道:“送子汤的事情如果传扬出去,只怕是……”
后果难以想象。
“大人觉得应该怎么办?”杜九言问道。
钱羽摇头,去问桂王,“王爷呢?”
“先不要声张罪名,”桂王道:“现将人带去大理寺关押。此事你去回禀圣上,谨慎处理。”
送子汤的事,还是要保密。
“是!”钱羽应是,又看向杜九言,“那我先将人带回去。”
杜九言道:“我猜测,如果这个案子封闭开堂审理,玄吾会请讼师。”
“大人,如果玄吾请讼师,您就花重金来请我辩讼吧。”杜九言道:“这次,您多给点。”
钱羽失笑,道:“行,这个经费我会从户部去申领。”
杜九言拱手。
钱羽将庙中三十四个和尚套着头套,塞进了七八辆马车里,带去了大理寺。
钟山寺被封了。
第二天香客来上香,看到贴着封条庙门,一个个吃惊不已。纷纷打听猜测钟山寺中,那些和尚去哪里了。
众说纷纭,猜测原因。
有人说庙里窝藏了逃犯。崔巧杀的那个慧通就是十恶不赦的逃犯,而钟山寺却明知如此还心善地收留了他。
杜九言上街,就有人上来围着她小声打听,“杜先生,钟山寺真的是因为窝藏那个杀人犯,才被封庙的吗?”
“那应该没事吧,什么时候能放回来?”
“那些和尚人很好啊。”有人低声道:“我家小孙子就是喝了他们的送子汤才有的。”
“我家也是,成亲一年多没生,去喝了两次送子汤,回来就怀上了。”
杜九言笑盈盈地看着大家讨论钟山寺,道:“大家别猜,事情我也只是知情,到没有权利怎么判定。”
“钱大人会处理好,大家再等等,到时候肯定会给大家答复的。”
大家都相信她,不再多问,有人道:“官府最好去钟山庙下面放几个人解释一下,每天都有外地人来。没有人解释,难免让那些人长途跋涉的人扑空。”
“也怪不容易的。”
杜九言道:“此事我会和钱大人提。大家都散了吧。”
众人议论着走了。
杜九言去了琵琶巷,今天轮到照顾王氏和小宝的邻居正端着午饭过来,见到杜九言行礼道:“杜先生吃饭了吗,您要是不嫌弃,我回家再取点饭菜来?要不然,您去我家吃吧。”
饭菜也不是多丰盛,但足够让王氏和小宝吃饱了,杜九言笑着道:“我吃过了,辛苦你了。”
“都是邻居,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谁家还能年年顺心呢。”
妇人端着饭菜进去。
一会儿就扶着王氏出来,在堂屋里吃饭。小宝乖巧的抓着馒头啃着,也不哭闹了,比以前显得更为的乖巧懂事了。
王氏身体眼见着好了一些,能吃小半个馒头喝点汤,但坐的久了人还是虚弱。
杜九言没有进去,只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不急不慢地沿着巷子出去,柴太太正带着高氏从另一边过来,高氏正哭着,头发散乱脸上还有抓痕。
“杜先生,”柴太太拉着高氏过来,“杜先生,您能不能帮帮高氏,她想和离。”
杜九言看着高氏。
“我想和离,”高氏将头发拢清爽了一些,虽是一脸的伤,神色憔悴,但目光却渐渐坚定起来,“我不想和他过了,我就算留下来,老了也不会有人给我养老送终,更何况,这样下去我也活不到那天。”
“我一个人,就算在城墙边上搭个窝棚,捡菜叶糊口,也比现在好。”
高氏很心寒,一次次的,她的日子已经看不到头了。
“你有什么诉求呢?”杜九言道:“除了和离,你还有什么要求?”
高氏摇头,“我把我的嫁妆带走。当时我嫁给他的时候带着三两银子的陪嫁,这么多年早就花用了。现在我走,让他把三两银子给我。”
“他能拿多少钱出来?”杜九言问道:“刘端有多少钱你知道吗?”
高氏道:“他也没什么钱,在外面做点小买卖,其实很辛苦……”她没说完,被柴太太推了一下,打断道:“你这个话说的就是傻子话,那个狐狸精一条裙子就是一两银子。”
“你这个时候还心疼他?”
高氏苦笑道:“柴姐说的是,如果算的清楚点,刘端手边二三十两银子肯定能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