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炉尽管高达一米,但是四个人动手,速度也慢不起来,很快就把炉身上的那层伪装给刮去了。之后,众人又拿毛巾把炉身擦拭了一遍,才算是让大香炉露出本来面目。
炉身微黄就好像是藏经纸一样的颜色,温润的光泽内敛,使得炉子的外壁看起来非常的细腻光滑。总而言之,这件大炉子包浆沉稳,色泽典雅,外型庄重敦厚,让人看了就觉得这不是凡器,而是难得罕见的稀世珍宝。
“宝炉,绝对是宝炉。”
皮求是赞不绝口,甚至有几分目眩神迷。
实际上,王观等人的情况也差不多,转在炉子旁边仔细观赏,如果不是顾及微烫的余热,他们肯定上手抚摸起来。紧接着,几人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错金铭文上面。
一般来说,一件东西的来历,可以在铭文上寻找答案。可是,当他们观看铭文的时候,却齐齐傻了眼。文字他们认识,很标准的楷书。而且,金错工艺精湛,字体非常清晰,没有含糊不清的地方。
然而,中国古文的精妙就在于,一个个文字拆开,大家应该可以读得出来。可是一组合之后,其中的意思就需要仔细斟酌研究了。
“好像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
皮求是见多识广,倒是看出几分端倪来:“好像是赞颂某个人,立了什么功劳,得到了什么奖赏,赐封什么官职爵位哦,对了,好像是什么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名字,关键是名字”俞飞白提醒道,也在铭文上搜索起来。
“在这里。”皮求是绕走两步,找到了铭文的开篇,一边打量,一边念读:“姚氏斯道,赐名广孝,幼年为僧,法号道衍”
“姚广孝”
一瞬间,皮求是瞠目结舌。与此同时,唐清华对另外的一头,就是铭文的篇尾,也轻声诵读起来:“大明宣德五年御赐庆寿寺”
“宣德宣德炉”刹那间,俞飞白摸了摸额头,感觉有点儿晕:“等等,让我缓缓,信息量好大”
不仅是俞飞白眼晕,王观也觉得十分惊诧。宣德炉他肯定知道,号称近六百年来绝世珍品宝炉,更是历代藏家梦寐以求的东西。宣德炉的制作,据说是用精铜炼了十二遍,并且加入了金银等贵金属,历经了几年时间,这才铸造成功。
然而,由于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在这几百年之间,宣德炉经历了多次浩劫,使得流传至今的真炉已经凤毛麟角,让世人只知其名未见其形,弥足珍贵。
宣德炉的珍贵,王观心里也有数。问题在于,据他所了解的宣德炉,最大的型号,应该没有这么大的吧。高三尺,就是现代一米。而且,炉腹圆宽,他根本合抱不起来。
这样大件的东西,会是精致雅观的宣德炉吗
“嘿,我们有些钻牛角尖了。”
忽然之间,俞飞白拍了拍脑袋,好像是反应过来了,笑嘻嘻道:“宣德年间制造的炉子,不一定就是宣德炉。呃,我的意思是说,不一定是我们认定的那种宣德炉。再说了,宣德炉的仿品多如牛毛,明清民国每个时期都有仿制品。别看炉子落宣德年间的款,实际上是后仿的也十分正常。”
“飞白兄弟,这东西不可能是仿品。”
这个时候,皮求是摇头道:“据我所知,宣德炉分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径八到十二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十五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而径大于二十厘米的炉是大号。可是,二十厘米以上,最大的也无非是三十厘米左右,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的。”
“古人也不傻,不可能仿造一个大家不认可的东西。”皮求是轻叹道:“再说了,炉上的错金铭文,已经非常明白的表示,这个大炉子是赐给缁衣宰相姚广孝的东西。想必,后来人应该不会在这方面造假,而且也没必要费尽心机去造这个假。”
“姚广孝”
王观沉吟道:“就是那个助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江山,与刘伯温齐名,号称明初两大谋士之一的道衍和尚”
“没错,就是他。”皮求是点头,连蒙带猜的,他也明白了一些铭文意思,慢慢解释道:“炉上文字的内容,就是叙述姚文孝的功绩,并且赐下大炉,让庆寿寺的僧人供奉。”
“那个我插嘴问一句呀。”
适时,唐清华不好意思一笑,有些迷惑道:“既然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的谋臣,那宣德皇帝干嘛赐炉给他难道说姚广孝非常长寿,一直活到宣德年间了”
“无知”
俞飞白瞥眼,鄙视道:“你就不知道,古代有追封这回事吗”
第四百一十七章 真是宣德炉
“追封我肯定知道啊。”
此时,唐清华尴尬笑道:“只是不明白,无缘无故的,干嘛要追封一个和尚而已。”
“能称为缁衣宰相的,会是普通和尚吗。”俞飞白鄙夷道:“人家上朝的时候,穿着王公贵族的衣服;下朝的时候,就穿着缁衣袈裟。明成祖永乐皇帝见了他,都不叫名字,而是叫少师,太子少师。”
“那又关宣德皇帝什么事。”唐清华嘀咕起来。
这个时候,王观有些明白了,轻轻笑道:“清华,你知道宣德皇帝是谁吗”
“肯定知道啊。”唐清华点头道:“明代很荒唐的一个皇帝,貌似喜欢一个叫凤姐的民间女子,而且宠信大太监刘谨,搞得宁王造反,最后落水死了”
众人一听,顿时愣住了。
“哈哈”
半响之后,俞飞白疯狂大笑起来,捧腹喘气道:“清华,你是故意逗乐是吧。那明明是正德皇帝,你怎么把他和他的祖宗宣德皇帝混为一谈了。”
“那是两个人”
唐清华有些意外,随即脸孔一红。天可怜见,他真的不是无知,只不过是听到大家德呀德呀的叫唤,第一印象就是正德皇帝了。
“清华,明宣宗宣德皇帝,与明武宗正德皇帝,确实是两个人,而且相差了一百年。”王观微笑道:“宣德皇帝朱瞻基,那是明代的第五个皇帝,他是永乐皇帝的孙子。传说在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朱棣,正说明要将江山交给他。非常巧合,朱棣醒了以后就听到汇报,他的孙子出生。这个孙子,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
此时,王观笑呵呵道:“说起来也有趣,朱棣很讨厌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因为朱高炽长得很肥胖,走路也要人搀扶。这对于英武雄壮的朱棣来说,生养出这样的儿子,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另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与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并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朱棣也曾经许诺,要把江山传给二儿子。”
王观比划道:“大儿子孱弱,二儿子英武。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朱棣夺了江山之后,就开始纠结了,到底要将皇位传给谁呢不过,朱棣也没有苦恼多久,因为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作为长孙的宣德皇帝,从小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在考虑皇位传承的过程中,第三代继承人的平稳过渡,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好圣孙,据说清代康熙皇帝传位给雍正皇帝,很大程度就是考虑到乾隆皇帝的聪颖。”俞飞白在旁边补充起来。
“言归正传,反正在朱棣在位期间,几次远征漠北,让太子留守京城。道衍和尚就承担了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称为三代帝师一点也不为过。”
王观沉吟道:“所以说,宣德皇帝即位之后,怀念道衍和尚的教导,铸造一个大炉子,让一些和尚供奉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没错没错。”皮求是点头道:“道衍和尚和朱棣亦师亦友,在他死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