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7(2 / 2)

拣宝 5610 字 2019-04-22

“慢点,慢点,让我先进去”

一时之间,众人争先恐后。也要庆幸寺院大门足够宽敞,以及前来参加庆典的客人不多。不然的话,说不定会出现践踏事件。

进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也就是所谓的未来佛。在弥勒佛的两边却是四大天王护卫,左右各二。

无论是弥勒佛,还是四大天王,塑像都十分逼真。其中弥勒佛更是挺着大肚子,笑口常开的面向世人。殿柱两边,则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知名对联,充满了意味深长的禅趣。

不过此时此刻,大家对弥勒佛、四大天王没什么兴趣,而是纷纷集中在宣德宣炉四周,好奇的观赏打量起来。幸好王观等人早料到有这样的情况,在众人进来的时候,就有四个身强力壮的僧人站在宝炉的四周,充当人肉警戒线。

四个僧人手里拿着粗圆的木棍,就好像是传说中的武僧,多少有些威慑力。而且被邀请而来的客人,大多数是文明人,倒也不至于发生什么状况。

反正众人围过来之后,惊叹的抬头打量空中的莲台,再次确认这是自然形成妙相。毕竟刚才一帮人蜂拥而来,也卷起了不小的气流,却是使得空中的莲台散化小半,直到现在得到足够的烟气补充,这才重新稳定下来。

此情此景,足够打消一些人的怀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透明玻璃罩、高科技固化剂之类的说法,完全可以排除。再看见炉顶大小不一的孔眼冒出来丝丝缕缕、断断续续的烟气,大家就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这不是神迹,而是奇迹。

哪怕清楚奇迹是人为造成的,但是也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宝物动人心,这个动,未必就是歹念,也可以是纯粹的观赏,发自内心的喜欢,以至于心神摇动,目眩神迷。

“真是稀世珍宝啊。”

“据说是宣德炉,不过有这样大的宣德炉吗”

“废话,事实就摆在眼前,难道还假得了宣德年间铸造的炉子,当然可以称为宣德炉。当然炉子这么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宝炉了。”

听到这话,许多人深以为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与此同时,也有人叹道:“宝炉确实珍贵,可惜又不给我们上香”

“上香”

一时之间,某些人心中一动。倒不是说他们准备拆开炉盖去上香,而是看见了天王殿中弥勒佛前的供炉上,却是空荡荡的模样,显然还没有人燃香上供。

“头炷香啊。”

刹时,一些人立即脱离了围观的人群,匆匆忙忙朝天王殿奔去。一到殿中,眼尖的人立即看到在供台的旁边,也有一个和尚站在其中。在和尚的身前桌子,则是整齐划一的摆放了一束束香烛。

“大师,给我一束香。”

“大师,我要供养佛祖”

“大师,借个火好吗”

一瞬间,七八个人围了上来,甚至有人直接伸手拿香。但是拿到香的人却发现自己身上没带火柴或打火机,只得腆着脸向和尚索求。

“诸位施主,不必心急。”

那个和尚笑容满面,宽大的衣袖一翻,手里就亮出一个打火机。只见他目光在众人脸上掠过,无视一些递到自己眼前的香支,而是先帮一个年纪较大的妇人点香。

见此情形,其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虽说在佛前众生平等,不区分身份地位,但是中华民族却讲究尊敬长辈。人家年纪大,享受这样的待遇,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算有人心里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免得成为大家鄙视的对象。

还好除了弥勒佛以外,其他四大天王也有供炉,不愁上不了第一炷香。尤其是北方的多闻天王,在佛教的经义之中,他不仅是北方的守护神,更是财富之神,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所以他身前供炉的第一炷香,更是意义非凡啊。

另外就是弥勒佛身后的神将韦驮,他是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降魔伏鬼,保护佛法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比较受到世人的敬重。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韦驮神将手中的金刚杵。

杵的位置也比较有讲究,如果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是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僧免费吃住三天。如果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僧免费吃住一天。如果杵拄在地上,表示这是小寺庙,没有免费吃住的待遇。

很显然,半山寺属于大寺院,所以在天王殿上香之后,没有抢到第一炷香的人,又立即深入寺中,准备到其他地方看看情况。

在天王殿之后,就是寺院的中心主体建筑,供奉世尊佛陀的大雄宝殿了。大雄不仅是佛陀的德号,更是暗示宝殿的宽广程度。事实也是这样,如是说一般的殿堂是三开间,那么大雄宝殿却是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地方够大,那么供奉的佛也多,但是这些人进去之后,却发现在漆金大佛的身前,却有一尊更加引人瞩目的黄金宝塔

第七百五十四章 “神通”

在阳光的照耀下,无论是巨大的漆金佛像,还是金光闪闪的黄金宝塔,都散发出十分诱人的光泽,让进去烧香拜佛的人一阵眼花缭乱。

“大家快看,宝塔里头好像有东西”就在这时,有人冷静下来,立即发现在黄金宝塔的塔瓶之中,也有阵阵璀璨的光芒照射,不知道是什么宝贝。

这个时候,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走了出来,轻言细语道:“阿弥陀佛,这是我宗门六代祖师的舍利子。”

“舍利子”

“六代祖师”

每个人都十分好奇,老和尚也捉紧机会,仔细地把六代祖师的事迹解释一遍。之所以这样做,意在表明他们这个寺院尽管是新开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历史底蕴,不是纯粹的新庙。这样做不仅能够拉拢当地的人心,也不至于让同行太敌视,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说了,这本来就是事实,不怕查证。老和尚也说得理直气壮,无愧于心一些人在大雄宝殿聆听老和尚讲叙六代祖师满光荣事迹的时候,也有部分人在唐夫人的引请下,慢慢地来到了方丈室。可以说,这些人非富即贵,而且平时也比较尊崇佛教,所以唐夫人才把这些带到方丈室,由半山和尚亲自接待,顺便传道。

当然,借口肯定是这个借口,事实上肯定有别的用意。

就好比现在,一个大老板才走进方丈室,抬头一看的时候,顿时就愣住了。呆呆的站在门口边上,一动也不动。

“诶,怎么不走了”后面的人奇怪道:“干嘛把门堵住”

说话之间,那个探头一看,立时惊呼出来:“啊”

“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