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罗崇勋下去。
这个比较好查,又离得近,几天消息就带了回来。
将一叠子邸报看完,老太太问道:“罗卿,你说这个郑家子改邪归正,究竟是为了几位母亲,或者是为了那个行首,或者是被高衙内打痛了”
老太太暂时不想做皇帝了,于是精力比较旺盛,也显得很无聊。在宫里,充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罗崇勋不知道怎么回答,答案也许他心中有,可得观察老太太的反应,小心的答道:“最后一条大约不会,进了开封府大牢都不怕,怎么让高衙内一顿痛打,就打得改邪归正了”
“罗卿,言之有理,那么前两者那一种可能极大”
罗崇勋又瞅了瞅老太太的脸色,没有什么怒气,只有好奇,大着胆子答道:“孝顺恐怕也有之,臣也读了邸报,上面写着郑家子几位母亲相处和睦,好象平时,此子对几位母亲也很恭敬。”注
“嗯。”老太太满意的点着头。
罗崇勋见老太太首肯,大着胆子说道:“有可能也因为那个行首,所以才写出那些长短句。”
说完了,不由低头笑。
这个小孩子,倒是一个多情种。才多点大
老太太也感到好笑,复又问:“但哀家却听闻他来到京城后,并没有去什么不好的勾栏。”
罗崇勋沉思了一下,道:“启禀太后,依臣猜测,那时他还小,第一次看到那个漂亮的行首,惊若天下,所以冲动的与高家衙内拼命。后来臣又听说另外两个行首,向他示好。见得多,心就淡了。或者他身边的小婢已长大一起,对他贴心,归真返璞”
不愧为老太太头号心腹大太监,连返璞归真都说了出来。
“倒有可能,可终改不了风流的性子,于是不顾崔家的反响,又纳了那个行首江杏儿在身边服侍。”
“太后言之有理。”
“还有那孩子,未受过正统教育,才思有了,于是瞎琢磨,居然连儒家大义,都敢篡改,美其名曰悟道”
“太后”罗崇勋说不下去,太后这话儿有些贬了,那不是篡改,是真在悟道,自己进宫后,读过很多书,与王府尹对答,很有道理啊。可他敢说太后,你说得不对嘛
“不过也幸好,家中有几位慈母,有身作则,树立了好榜样,没有使这孩子走上歪路。”
“是。”
老太太权谋之术,绝对在宋朝挂得上号的,然而让她破案子,准得很麻烦。那叫以身作则吗这叫慈母多败儿若不是换了一个人,原来的郑朗还不知变成什么样子有可能郑家此刻都败光了家产,一家人开始家破人亡。
然后老太太又好奇的将邸报重新翻看,有传奇,有香艳,就象看故事书一样,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又说道:“这四个笔筒经过青楼女子之手,倒不便放在大雅之堂,我儿也喜欢书法,送给他赏玩一下,再送到秘阁里。”
“喏。”罗崇勋道。
但心中已经清楚老太太意思了。送给小皇帝,不是这几件物事,是将来的人虽经过青楼几个女子之手污过,可放入秘阁,也代表着老太太的慎重。心中弄清楚老太太意思了,于是很小心的说道:“难得有这几位慈母,元旦将至,太后是否赐一些布帛做为赏赐,也能为天下做一个表率。”
“罗卿,你此议甚好,不过替哀家传一道懿旨”
听完了,罗崇勋脸上表现很精彩。老太太,你既然喜欢这个少年,又何必如此折腾呢
s:宋朝太监在皇帝面前权高或亲信者自称臣,贱者称奴婢,老奴,对外自称某,与正规臣子差不多,可见宋史宦官以及宋朝小说一些记载。甚至象童贯在皇帝面前也自称某。
第七十五章 幽兰
“郑郎,为何如此待这些字画”江杏儿看到郑朗将刚刚临摹的一幅画随便的又放在那一大堆纸里,心痛了。
说完,又将这幅画捡了起来。
这是一幅临摹唐伯虎的落霞孤骛图。后人所知的是唐伯虎善画仕女图,其实不对的,他是一个全才,仅在绘画上,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落霞孤骛图也是唐伯虎的代表作之一,最巧妙的是布局。要画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水很少,五分之四的篇幅画了山石树人楼阁,一皴崇岭之外,才是茫茫的湖水。
用山的高,物的实,对了水的虚,细看去,更觉得水色苍茫,长天无际。
郑朗仅是临摹,不过江杏儿也懂一些,察觉出来这幅画的不寻常。
“丢下吧,若不是四儿阻,我早就将它们一起丢掉。”
“为何”还没丢掉,江杏儿就肉痛起来。
“你还不懂,它们缺少了灵魂,也少了灵气,不值得保留。”现在作画,完全是在临摹各家名作,就算误差不大,也不能说成功之作。无他,是自己的东西,该是一气呵成的地方一气呵成,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但临摹别人,一笔一画,粗看看不出,细看就能看出它的呆板。
后来内行人收藏字画时,也多用这一点判别真假。
临摹是必须的,比如张大千成名后,还多在临摹,先学石涛、张风等人,接着又转向了唐寅、张渥,又上溯到唐宋。可那时候,他已经带有自己风格,如仿倪云林秋水清空图,是临摹之作,但比起原图更加完满繁复。抛去年代关系,艺术价值也比原图只高不低。这是第二步转换过程。直到晚年,对泼墨手法更加熟练,信手画出了一幅山园骤雨图后,才真正拥有了自己一片天地,接着巅峰之作幽谷图跟着出现
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郑朗在书法上,努力突破,似乎欲破未破,可在绘画上,至今没有进展。
全是临摹,所以郑朗说,少了灵气。
想要突破,会非常慢,并且如今郑朗分了太多的心思,科考上的一些知识,经义,字,琴,进展更慢。不过郑朗也不急,绘画仅是爱好,不是当务之急。
说着,又将它随手放在那一叠厚厚的字画稿上。
道:“走吧,我们看一看陈四娘去。”
毕竟算是自己的老师,嫁过去也有一个来月了,不知过得好不好。
拉着恋恋不舍的江杏儿与四儿,向沈村走去。
天晴了,但积雪没有融化,田埂上依是铺着一层酥雪,踩上去绒绒的,不时的发出咯吱的响声。
沈村离郑家庄不到三里地,共有五十几户人家,是一个中等的村庄。年关将近,有许多人家开始准备年货了。给小孩子置一些新衣服,买一些酒肉,羊肉金贵,多是准备的猪肉。
当然,猪肉虽贱,穷到没有办法时,苏东坡也只能吃猪肉。
百姓的生活不算太好,尽管北宋大治了很多年,可许多佃农家中,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