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下来说。”
美不美不提,个头比自己高,站在自己面前欠着身,郑朗看着难受。
柳玉娘坐了下来,从丫环手中将琴接过来,推到郑朗面前。
郑朗再度推了回去,道:“柳小娘子,无功不受禄,所以我在内宫拒收太后一千金,况且此琴。”
柳玉娘有些急了,不是琴的问题,这把琴只要在自己手上,会烫手的。眼睛珠子转了一转,道:“要么这样,奴斗胆恳求大郎为奴作一首长短句,权当给奴之功。”
那也不行
“柳小娘子,你的情意我心领了,最难消受美人恩,小娘子之情意非是金钱所能衡量,长短句虽是文学小道,终是文坛奇葩,也非金钱所能衡量。至于琴,我在学琴时,陈四娘曾说过一句话,弹琴最要心静,平和,所以古人弹琴前有许多规矩,比如净手焚香,还有六忌七不弹。更是高洁之物。若是用来交换,却是污了它们。”
就是不要。
柳玉娘更急,难不成非要将我逼得就象你身边那个小行首,投入你怀抱,才甘休就是郑朗愿意,她不也乐意啊。现在自己年轻之时,风华正貌,可这少年太小了,等到他三十来岁,正是一生中最黄金时光,可自己呢,四十多岁,怎么办
带着委屈道:“大郎,难道你嫌弃奴出身低贱”
“柳小娘子,此言错矣,看看我身边的杏儿,我可嫌弃过她还有家中的六娘七娘,我也将她当作了娘娘一般。真的不能要。”郑朗此时也不乐意了,我都这么说了,不要这把琴了,你怎么不讲理儿
其实心中已经有了打算,等书法的事结束,自己再寻那家店铺的掌柜,问一问卫中正本人在何处,大不了约掌柜一些钱,然后上门亲自求卫中正替自己制一把琴。这时候他名气还不显,只要出的钱足够多,未必不答应。何必非要与一个行首争一把琴
两人想法都有些偏,柳玉娘说服不了,焦急的伏下来,说道:“奴知错了,行不行”
“你起来说。”郑朗更晕,这都是怎么回事啊
将她扶起来,严掌柜又跑来,道:“大郎,又有客人拜见。”
“不见。”郑朗没好气地说。想图一个清静,结果越来越热闹。
“他们说是孟州崔家的哥子。”
“见不,还是我迎出去。”郑朗立即改口,怎么办呢无论后来,还是现在,舅子都大三分。走了出来,一看,哥仨全来了,上次去崔家,只看到大舅哥,不过脑海里还有二舅哥与三舅哥印象,唱了一个喏道:“见过大郎,二郎,三郎。”
不能喊大舅哥,二舅哥,三舅哥。这婚事也两晃悠着,同样不能喊大哥二哥三哥。但亲戚的事,一直让他脑子有些蒙,表哥表弟太多,崔家还好些,三个舅哥,两个表姐,另一边还有几个娘娘家几十个表哥表弟的,一到元旦相互拜访,若聚齐了,几桌子人,若再加上姨家的亲戚,人更多。就不知道几百年前荥阳郑家没有解体之前,是如何叙的。作为家主,那一定非常麻烦。
寒喧了几句,问:“你们怎么来到京城”
不能说特地看看你能不能长大起来,顺便带小妹过来认一个人,大舅哥打了一个哈哈道:“在家中学问久了,闷,今年我也要成亲,所以借着这辰光,来京城看一看,哦,对了,今天我与三弟也去了太学。”
“恕罪,人太多,我没有看到你们。”
“不怪你,况且有那么多大人物。”
说了几句,将他们请进屋中,几个舅哥眼睛就象灯笼一样,先往床上看,若是两个小美婢陪寝,总会找到蛛丝马迹,比如一些换洗衣服,或者其他物事。床让他们满意了,很干净,房间里似乎没有任何小婢的物事,倒是有许多字稿,一把古琴,还有一些文具,几本书籍,别无他物。
可这一点满意,其他的更不满意了。
二哥低声说道:“就是她。”
刷
三个舅哥眼睛充满敌意,整齐无比的盯着柳玉娘,六道眼光就象六把冲锋枪
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次非亲密接触上
得先将这个“红颜祸水”打发走,不然几个舅哥今天晚上能不顾体统,为了小妹,在客栈打起来。郑朗对柳玉娘说道:“若你过意不去,过几天,我会登门拜访,请教琴技,到时候还望不要藏拙,此事就揭过了。”
柳玉娘大喜,深深的欠身道:“奴那敢,郑郎若光临篷筚,奴一定会扫尘相迎。”
软嫩的声音仿佛都要滴出水来。
大舅哥很不悦地问:“这个行首,这么晚”
“听我说”一把将大舅哥拉坐下来,这一点郑朗比普通宋人做得好,我还没有成亲呢,你们管得未免太宽但后来人的想法,几位舅哥看到柳玉芳这么晚到来,肯定会有些误会,若是碰到太花心的主,妹妹的幸福顾不顾那还是不是自家的亲哥哥
休说自家亲妹妹,就是陈四娘嫁到沈家,若沈家那个大郎花心,自己乐意不乐意再说,自己也不在乎,于是在外面风流名声又大,怎么能不生气
将事情经过解释了一遍。
三个舅哥相对无语,看来又误会了。想到刚才的不礼貌行为,大舅哥讪讪的岔开话题,问道:“小郎,为何想起来说仁义这弄不好,捅了蜂窝。”
“我不是说过吗自己学,瞎琢磨,权当抛砖引玉的。”
“你那叫抛”大舅哥又不能言,只好又问道:“董仲舒怎么是错的”
就是他错了,就是你是天才,也不是十几岁的你所能看到的。算小妹说得对,妹夫夸大了义,然而不管有没有夸大,按照他的说法,董仲舒大错特错了。
也彻底颠覆了他的儒学观念,以后怎么学习啊
“大郎,我问你,我朝崇尚什么色”
大舅还没有反应过来。
郑朗又问道:“也就是我朝是五德的那一德”
这个知道:“火德,尚赤。”
“可知道它的出处”
二舅哥读的书不多,不学无术,问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因为五德之说见于邹子,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见详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乃禹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乃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故其色尚白。乃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后来杂家吕不韦吸纳了阴阳家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