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4(2 / 2)

事儿得讲清楚,污了名声不说,万一举子质疑,闹将起来,事就不大好办。

来到中书省,几位大佬都在,灾民的安置要继续进行,直到夏收到来,百姓有的吃了,大家才能安心。事上又加了事,党项人究竟会不会谋反哉

与郑朗所言会有灾害一样,不提出来便罢,即便谋反,大家不会失职。提了出来,又有种种反象,再不注意,真叛乱起来,几位大佬或多或少皆有些责任的。

连同小皇帝都在愁眉苦脸的旁听。

各有争议,关健是求和心态作怪,和平已久,不想打仗了。就是没有去年的灾害,国家比较充足,几位大佬也未必全部赞成郑朗的意见。不能说他们眼光短浅,一样的,后世也是如此,越是想以和为贵,越会让人看轻你,到时候是猫是狗就来欺负你了。

但身在局中,想法不一样,这一打会死多少人哪,会浪费多少钱哪,契丹会有什么反应哪,别忘记了,党项同样向契丹称臣的。但越是这种求和的心态,越是很危险。敌人越会轻视,最后更大的战争爆发。

今天如此,以后还是如此,一次次重演下去,只要身在这个局中,只要和平已久,都不愿打仗,都会采用苟且偷安的做法

再者,还有国库紧张,未来有没有灾害悬于头顶之上。

因此议来议去,最终是以和为贵。

但郑朗的话,也不能全不听,万一打起来怎么办顺着他的下下下策上想,如何支持折家,如何在西北布防,还不能惹恼李元昊。不能全称为党项人,杨家折家王家等等皆是党项人。

并且国库紧张,支援一笔物资,国库就会更紧张一份。这不是从扬州将货物运到京城,而是运到西北,运到府州,几乎没有水路可借,多是陆地,用小车子拉,运输成本有多高昂

听着几位大佬在商议,赵祯眉头拧到一起了。为什么养母在世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到了自己,才一年时间,就发生了那么多的事

看到章得象进来,小皇帝略略有些开心。

让他开心的事真的很不多,郑朗能中多少名次,也是他仅有的乐趣之一。

某些时候,赵祯也将郑朗当作了一个聪明的弟弟,一个温润的好友。年龄太小,地位低,使郑朗看到许多事,有心无力,这是劣势。然而年龄小,赵祯就有些痛爱,这也是优势。若郑朗三十多岁,比赵祯大上十几岁,那就不大好玩了。

赵祯问道:“章卿,榜单录好了”

“正在录。”

“正在录,为何你到此”

“臣有事要禀报。”

“什么事”

章得象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你着态了。”

“是。”章得象老老实实的答道。着态好啊,我是不畏强权,刻意打压郑家子的。传出去,也能堵别人的嘴巴。但若不是这个结果,你将人家往第四名上拉,那又成了什么

赵祯脸上露出笑意,其实心中很高兴,这结果好啊。

站了起来,没敢大声笑出来,道:“你为何生起这种心态,该是如何就是如何,若他落榜是他将才学发挥不好,若他中榜是他考得好。”

“是,臣错了。”可是章得象心中很不服,陛下,当真如此

“还有,你为什么认为他会写新奇的策论”

“难道臣错了吗”章得象正为此事迷茫呢。怎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写出这种老成温厚的文章这还是那个锐意改革儒学的郑州神童吗

几个宰相都笑了起来。

这个章学士有些好玩。

“我错了吗”看到几个大佬全部在发笑,章得象更不解了。

李迪道:“你是错了,你仅看到他矫正儒学的一面,并没有看到他温和的一面。”

对此几个大佬有着深刻印象,特别是郑朗那天的绘画,非是老成稳重之人,是想不出这个妙谏的。

蔡齐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思考周全,性格是不是很敦厚温和老成”

“蔡相公,若如此,那就是了。几篇策论正是如此,所以我与几位考官看了很欢喜,才择取了省元。没想到,没想到”

赵祯看着他的神情,忍不住又笑道:“章卿啊,你差一点害朕一省元也。”

榜未放,知道的人并不多,几位大佬知道,同样是严格封锁消息的。任何学子都不知道自己中未中,包括郑朗在内。

郑朗继续在看书。

不仅要为殿试准备,也是难得的学习时光,以前分了心的,以后会分更多的心。就是做一县令,管辖数千甚至上万百姓,当真没责任忽然外面传来司马光的声音:“小师母,你的字越来越好看。”

“不准喊。”江杏儿道,可声音甜甜的,郑朗不用看,也知道江杏儿此时美的样。

走了出来,江杏儿正在写字,四儿趴在边上,司马光与王安石站在对面。江杏儿又说:“还有,你不准笑话我。”

如今江杏儿的字是写得很好看,颇得赵体那种富贵雍容之气,至少形似了四五分。不过天赋不及司马光,两人单在字上比较,半斤八两,但是江杏儿岁数大了好几岁。

可反过来考虑她是一个女子身份,也算很难得。不但江杏儿,连四儿这几年在郑朗薰陶之下,识了许多字,字未必称得上多好看,可也写得很绢秀。崔娴上次看过后很无语,她的字写得也不错的,与江杏儿比了比,似乎竟然差了些。

郑朗走过去,看到江杏儿正在用朱砂抄写一本金刚经,狐疑地问:“杏儿,为什么抄它”

“郑郎,这是奴刻意向小沙弥讨来,为你祈福用的。”

“我学的是儒家。”

“郑郎,不得乱说啊。”杏儿用小手将他的嘴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