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4(2 / 2)

一个高攀使郑朗豁然开朗起来,想法不一样,虽是家丁,但自己身份与原来也不一样,对于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反而是一种高攀。反正自己确实需要请两三名可靠的家仆,不可能天天从郑家庄请人保卫。道:“你起来说话。”

然后看着这两个小青年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多大啦”

“小的叫杨九斤,二十一岁。”大哥道。

“小的叫杨八望,十九岁。”二弟道。

“可否成亲”

“没。”老兵羞愧地说。自己是普通的士卒,没多少月钱,好铁不做钉,好汉不当兵,两个儿子又喜欢练习武艺,身体练好了,可在其他人眼里,那叫不务正业,虽承蒙状元之福,赐字扬名,包子生意好,然而京城物价昂贵,想找一户好人家,要有房子,聘礼,这一个个包子不卖上十年八年,两个儿子是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他们跟在状元后面做一个谦客,以后说不定还有一个造化,谋一个小官的什么。

郑朗看到他难为情的样子,想了一下,想出一大半,没好再问。只要未成亲没牵挂就好办,道:“好,我马上就要动身了,你们回家收拾衣服去吧。”

杨家一家三口千恩万谢的回去。

进了客栈,看到吕夫人带着一名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一名二十几岁的大汉,还有两个长相清秀的小婢,与江杏儿说话。又是小婢,郑朗回头瞅了一眼王安石,皆两个小婢,要不要替王安石再卖一个小婢回来,般配一下

见过礼后,吕夫人说道:“郑大夫,这是我家三叔子,这是丁胜,这是丽儿、鸣儿,他们将一道随我儿下江南,叼扰你了。”

三叔子不是吕夷简三弟,不过用了这个称呼,在吕家地位不低。照料吕公著的。

四人又向郑朗行礼。

还礼后,郑朗道:“无妨。”

说了一会儿话后,吕夫人告辞,开始收拾行李,再加上严荣身边的一个小婢,这一行人很多,四个学生,八个小婢,四个护卫,一个吕三叔子管家不象管家,护卫不象护卫的中年人,一共十八人。

在吕家与严家还有杨家三户人家相送下,陆续将登上船。

看着岸上三户人家,郑朗忽然笑了起来。一个是宋朝的顶级豪门,一个是宋朝有钱的人家,一个是宋朝的基层百姓,能站在一起,算不算一种缘份

帆扬了起来,船发,驶向彼岸的所在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处女地三

“不好啦,知州,又打起来啦。”一个衙役一路小跑着进来,向太平州的王知州禀报。

太平州的情况比郑朗想的要复杂。

首先就是民风。

江南民风相对而言,比较淳朴,可有一个群体不是,而且这个群体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渔民

在诗人的诗歌,小说家的小说里面,渔人是很淳厚善良的一个群体,渔娘皮肤洁白,性格安娴,相貌美丽。错也

常在水面上漂,早晚要挨刀,危险性大,随时会遇到大风浪高翻船的事。

就那么一点大的地方,除了船就是水,人大多数生活在一种孤独的环境里。每天茫茫的水气蒸腾,夏日热风,冬日寒风的磨刮,更使人增加了一种郁闷烦躁心情。

生活疾苦,从淮河以南开始,一直到长江一带,包括后来湖北湖南江南浙江的江湖地区,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也是全国生活条件好的地区。现在也是主要产粮区,然而圩区面积远不如后世。

无论是太平州或者江对面的和州与无为军,有许多地区几万亩甚至十几万亩的大圩并没有修建起来,有圩,圩不大,多是沼泽地与湖泽,生活着许多渔民。渔业发达,鱼就贱,因此长江一带很长时间流传着一句话,有肉不食鱼,有鱼不食虾,有虾不食咸菜。食指长的河虾售价与大米价相仿佛,有时候还不如米价高。

至于后来卖上五十块钱一斤的普通小河虾,只配做酱,二三十块钱一斤的虾子连做酱的资格都没有,省得浪费盐,索性给小鸡吃。

因此生活很艰苦。

这使得渔民性格剽悍,甚至可以用凶野来形容。至于皮肤白,见鬼去吧。常年的江风河风吹拂,就是崔娴与江杏儿吹弹可破的皮肤,半年呆下来,也如恍若从非洲出来的。

因此,太平州发生了一件事。

起因不是因为捕渔,而是另一件事。在左天门山上本来有一座禅寺临江寺。山上还有一个望江亭,时有游客前来游玩,登上山顶,看长江折转北去,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或者吟诵一下李太白那首名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与采石矶乃是太平州长江边上两大胜景。

十几年前,从南方来了一个大和尚,又于天门山崖边修了一座禅院,与一个求子观音像。

当时寺中诸僧皆笑,没有想到后来真灵验了。

凡是久孕不生的妇人在此院中住上三四夜后,立即与自家丈夫同居一月有余,会有一半妇人怀上孕。于是香火益盛。

当时的大和尚,已经成了临江寺方丈。临江寺的规模也远远盛过当初,甚至有江宁、和州的百姓前来求子。

包括王知州自己一个宠妾,多年无子后,前去求了一下,居然真求出一个女儿。

也发生了不大好的事,本来左天门山十分陡峭,又临了峭崖,于是发生六七起妇人失足摔下悬崖的事。有前任知州为此事劝说过,又改建了一座禅院。但改过后,求子者,全部失灵。最后重新无奈,又挪了回来。

事情的引发,便是从求子开始的。

江宁溧水县石臼湖边有一个高家庄,高家庄大主户的女儿嫁到当涂薛店,数年无子,于是薛家小郎带着他妻子高家小娘子前往临江寺求子。宿于求子观音禅院内,但第二天传出一个恶噩,高家小娘子夜里起来小解,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足掉下大江,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第七起妇人失足事件。

高家人不服气,其父将诉状递到当涂县,说我家女儿自小身体就好,身手麻利,休说在禅院内,就是从左天门山那段险壁也能爬上山顶。别糊弄我,是人害死的。

当涂县衙不授,高家又将供状递到太平州。王知州无奈,只好率着衙役前去察看,禅院还是那个禅院,为防止香客掉下去,在临近悬崖的边上还修了几根铁链柱子。只能如此了,若修院墙,没有生根之处,很危险的。崖壁下就是浩浩荡荡的长江。

王知道与知善方丈坐下来交谈,知善面露难色地说:“知州,每一个进来求子的香客,我们都打过招呼。原来知讷方丈也想过主意,派僧侣夜里巡哨,然里面居住的是皆是妇女,多有不便之处。除非将它关上”

这个王知州不敢说的。

方圆数百里地,在此求得子的人家有很多,还有许多无子人家在眼巴巴的准备第二次第三次去,若将它关闭,会引起多大的麻烦。况且这位知善很有佛法,来到临江寺不久,寺中便出了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