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6(2 / 2)

我知道财富的重要性,去抢银行,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我知道开锁的功能,上门撬人家的锁偷人家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学而致用。

能气死王阳明与孔夫子。

因此王阴阳那种知行合一很复杂,不仅是一种形式与行为,还是一种思想,一种体系,这才构成了王学的儒学系统。

也可以说郑朗的中庸是包容调济,可那样诠注,多空泛哪,甚至比史上司马光的中庸更玄之又玄。

一直要寻找这个核心,有这个核心才能去诠注。

今天终于给了他灵感。

主要是岁数太小,前世的不能算,今世才真正认真思考,到他老的时候思想完善了,又不会如此吃力。

道:“陆大郎,我到你家中坐一坐,记一些东西。”

“这是小的荣光。”

“别小的,称我吧。”

等于白说。

郑朗又对杏儿道:“给我准备笔墨纸砚。”

王安石道:“郑大夫,要记什么吗”

“要记一下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修注中庸核心所在。”

一句话说完后,所有人眼睛亮了起来。

中庸啊,有几人未听过这件事

杏儿磨好了墨,崔娴眼光亮晶晶的看着丈夫。处得久了,更不想争,相反,因为她有才气,懂得多,才知道丈夫学问的浩大,渐渐变得有些膜拜起来。

“司马三郎,我说你记。吕三郎,王三郎,你们也可以发问。”

“喏。”司马光高兴地答道。

“包容调剂,与时俱进,直而温之,简而无傲,乃中庸之理也。”

王安石皱起眉头,包容调剂知道的,可这个与时俱进是什么既然老师让问,于是直接问了出来。

“与时俱进”郑朗沉吟一声,这个若说好了,可了不得啦。而这四个字恰恰是四句“真言”中的重中之重道:“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一加二是不是等于二加一”

“是。”王安石道,两个结果一样,皆等于三。

“但放在儒学里面,一加二绝对不会是等于二加一,甚至一加一绝对不会等于一加一。”

语不惊人死不休,仅一句,所有官吏一起听傻了眼。

第二百三十一章 黄河

“不明白。”王安石很老实的说。

“你能不能清楚的解释一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按照数学公式,abba,也就是二加一等于一加二。那么和而不同也等于同而不和,但产生的结果却是两样,一个是小人,一个是君子。

问题就来了。

王安石一时还没有想到,答道:“不能。”

问通判赵俊,或者太平州其他的官吏,能马上给出一个答案,但王安石想了一下,再次答道:“不能。”

懂皮毛的,一种答案,再懂一点的,能给出五种答案,再懂一点的,能给出十种答案,甚至二十种答案。试问能不能清楚的解释

这不是重点,下面的才是重点。

郑朗又说道:“故是君子,仅和而不同,故是小人,仅同而不和,仅和而不同者曰君子,仅同而不和者乃小人,如此循环下去,亦乃生生不息。故此句无准确之答案也。与此相仿佛亦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等等。先前条件不同,答案不同,时间不同,答案也不同,人物不同,答案也不同。我刚才说一加一,现在再说它,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方才一加一非是现在一加一,因之不会相等,顶多相近,甚至有可能相反。”

有人还没有明白过来,在绕呢,头有些晕。

有人稍微明白过来,郑朗所说的一加一,非是一加一,而是事物,方才同样的事物,与现在同样的事物,只要时间地点等条件转变,也必然转变,时间误差一点点,任何事物都会出现差异,或如战场,机会瞬间即逝,一眨眼的功夫,一个抓住战机,一个没有抓住战机,能导致几千几万人的生死存亡。这是明显的事例,不明显的比如现在坐在这里聊天,但细微差异肯定是有的。

“故易经虽云六十四卦,三百余小爻,循环相生,实乃每次大循环,皆有细微差异,其实道家与释家也有类似的理论。这是客观事实,谁都无法避免不了。但与道释的消极相比,儒家更有作为,希望利用不同的情况,将有利的一面留得更长一点。比如复这一卦,是从贲这一卦演变而来,时势是什么,仅外面一个阳爻,里面五爻全阴全柔,最是凶险,所以小人势长,君子此时应顺应时势,停止行动。可世上没有绝对的停止,阴阳在不停的转换当中,因此这一个阳爻渐渐向核心转移,阴爻虽多,必然被排挤于外。再看一看六爻转变,第一爻孤阳于外,五阴于内,最是凶险,于是易说,贞凶,如固守正道不知变,凶险。阳爻向内转移到第二爻,此道阳道依是不足,于是蔑,贞凶。还是要变,否则凶险。到第三爻,阳爻剥于面,侵向内,于是无咎,没有大的过失。第四爻,侵于内,而内横二阴,因此剥于床肤,凶。于第五爻,若宫女接近君王受宠,虽无大功,也没有大过。最后渐剥于里,向复卦演变上五阴爻,下一阳爻,正道彰显,君子可以摘硕大的果实,小人摘之反而剥去房顶。”

“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变化调整”

“正是,所以我说与时俱进。”

比如宋朝之初种种法制,当时制订有积极意义的,迅速由乱入治,否则中原还是一片战乱,可是几十年大治下来,当时的制度,形成了严重的弊病,必须要根据情况做一些调整。

这是不用说了。

有这一条,就为包容调剂指明了方向,也就是核心所在。

但如何调整呢

直而温之,简而无傲。

直也是公正,恰恰也是中庸的中。

温是温和,孔夫子也不反对勇,甚至将骑射当作六艺之两艺,自己带着宝剑到处跑,但总体来说,反对激进的做法,比如温良恭谦让木讷等等。不到万不得己时,不能用猛药,药性越猛,伤害越大。

但到了逼急的时候,勇可以的,杀身取仁也可以的,可什么为万不得己现在宋朝并没有到万不得己的时候。相反诸葛亮治蜀时,国家小,刘备大败于东吴,那时候情况危急,才真正到了万不得己之时。

宋徽宗败家败到那种样子,也没有到万不得己的时候,只要不来个海上之盟,关健时候对契丹人支持一下,契丹人不会那么快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即便最后灭国,宋朝也会有准备,有准备未必那么快丢掉大半壁江山。

当真宋军弱了吗

看一看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