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6(2 / 2)

不过自今天起,将会成为历史。

走到仓库里,先是打开一床床棉被与棉袄,让诸人看。

江南也不可能一年温暖似春,到冬天也会冷的,也会结一层融冰,大寒之年,沿江一带同样能冰冻三尺。

许多人听说过,还是第一次看到。

保暖的被子有,绒被、毛毡,普通百姓只好委屈一些,麻被与葛被。

木棉树也产棉,可谁舍得用木棉塞被子

一个胖子问道:“一亩地可产多少床被子”

是商人,问的问题很内行。看到它的好处,可产量跟不上去,价必高,价一高,必然妨碍它的普及与商业价值。

“本官去年派人悄悄到五岭寻了一些种子回来试种,种植方法与岭南不同,产量比他们哪里也高。不过因为种子不适应,产量终不让我喜。象这种棉被,一亩地可制八床左右。但移载几年后,增加到十二三床大给会有可能。”

现在一亩地皮棉产量只有五十斤,种子渐渐改良,七八十斤皮棉大约会有,高产的会有上百斤皮棉。

成本还是高,但就是有五十斤皮棉,也有普及的价值。

逐一用手抚摸着棉被,很有些深情,毕竟这是新事物,又有实用价值,在他们手中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利润。

“不用看了,要到明年,今年没有普及,产量不是很高,有一些成品,我打算奖励给州内各个官吏,这几年来,大家很是辛苦。还有一些孤寡贫寒,孝悌慈善人家。”

说着,又将他们往里面带去。

里面就是棉布制品,整套工艺全部展现,就这么简单,一简单成本就会低,一低就有商业价值。

而且这是全国手艺最高超的织女,说儒学,她们都不懂,但让她们如何将一个个纱棉变成精美的纺织品,全天下能超过她们的人,也不会有多少。甚至江南工艺落后的情况下,找不出来几百人与她们相提并论。

依然是混纺,可是工艺精美度,远非从岭南来的吉贝布相比。

手感也好,丝与棉有机地组织成一起,又柔软,又不失其光滑。

诸人眼睛渐渐亮起来。

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四样大事情,是这方面的,每一样都有巨大的销量。

并且又是独此一家。

只要是独此一家的,生意更好做。

王昭明忽然道:“郑知州,不可忘记陛下。”

“这也是奢侈品。”

王昭明眼睛睁大起来,仅是穿的与盖的,算什么奢侈品

“但是你若”

“我强迫你了。”说完后,与高若讷同时又要晕倒。

“既然你强迫我,不能不答应,待会儿你自己挑一百床被子,一百件袄子,还有一些衣料,带回京城。”

王昭明无语。

郑朗又说道:“但下面一样东西,你就是强迫我,也带不回去了。”

说着将诸人带出作坊。

来到青弋水边,是两层大约十米高的塔台,外面罩着纱布,随着诸人的到来,汪县令带来一群衙役,燃放了鞭炮,然后将纱布揭开。

这边在揭纱布,那边已经涌来许多百姓。

几年来,陆续出现许多新事物,未成之前,皆很神秘,百姓养成了习惯,但这座塔台就在江边上,能看到,都想睹一个先。

就是一个钟楼,没有郑朗,几十年后苏颂也制造出一座钟楼,更复杂,下层是钟楼,中层是浑象,上层是台面,设置浑仪。中上两层郑朗全部舍去,只取了一个钟。

利用青弋水的一处湍急处,做为水力动力,再请几个高明的工匠前来,制造了一些齿轮,与弹簧,工艺的落后,使它变得十分笨拙。但更有直观性,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仅一个时针,不停的顺着十二个时间转动。想两个时针,工艺跟不上去了。

校正了一个月,估计还是有误差,主要是青弋水水流量不一,弹簧机械不标准,又不知道苏颂是如何成功的。但在工匠不断调试下,误会不大,大者一天误差十几分钟,小者一天误差几分钟,某些时候还不及沙漏标准。

因此,每隔一天,必须派人调正。

可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纱布揭开,校正好时针的位置,装好原始的发条,时针在缓慢地移动,每转一下,还会发出一次清脆的嘀塔响声。正好转到巳时,下面的钟摆自动发出六声悠扬的响声。

有老百姓膜拜的伏下去,喃喃祈祷。

诸位商人同样面面相觑。

郑朗说道:“这是给百姓报时用的。”

不是报时,还有一个旅游价值,与开阔思路的价值,但不说,省得有些人又要说自己发明奢侈事物,误国殃民。

确实它也花费良多,整整用了四千多缗钱。

但对于这些商人,那又算什么

凝视着郑朗,眼光中有惊奇,有佩服,有仰慕,有敬重。

有人心中说道,何用三四年,现在芜湖已经是一座真正的奇迹之城。

郑朗无所谓,淡淡对诸人说道:“各位,请慢慢欣赏,我还要回去有事。”

将汪知县喊回去。

蔗价定得有些偏高,他们给的是一贯钱八石,郑朗在太平州收购的却是一贯钱十石,劣蔗十五石。也到了甘蔗成熟季节,几乎全部收购上来。

价格相差得大,需做一些补偿,劣蔗不提,仅以优蔗计算,一亩地再补偿五百文。但补偿的只是额定数量,百姓悄悄多种了的,不作任何补偿。

已让汪县令瞪掉眼睛,问:“自古未有此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治国之道,上能安邦,下能治民。你我皆是地方官吏,安邦不能,但要替陛下守好这一方百姓,价格悬殊,百姓心中就不公平,那何谓治民爱民”

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