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6(1 / 2)

了。

斥候将消息带回,自己无法判断其真假,只好派人通知府麟路做安排。但府麟路事关到朝廷西北最重要的一扇大门,怕这些大臣看不懂,更怕赵祯看不懂。

举了一个例子,唐朝军队有多强大,都懂的。为什么屡次三番让突厥人入侵太原、岚州

我朝军事弱到这份上,建国以来,有几次让羌人,与契丹人兵临太原城下

为什么因为想从北方与西北入侵太原,一扇门是代州雁门关,一扇门是府麟二州。建国以来,府麟二州发生多次激战,正是因为此故。一直未失,太原在后方保证了太平,京城同样也安全了。

这样解释,就是苗贵妃大约也能想明白

所以折家数次要求内迁,朝廷不允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府麟路必须要救,可自己在泾原,鞭长莫及,想救,只能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朝廷此次虽派来许多士兵,新兵经验少,有许多老兵弱兵,不是我一个人在裁军,范仲淹在做,庞籍也提出要求朝廷裁减矮小老弱士兵,增加战斗力。

想要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必须深入敌境,对敌寇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那么臣必须手中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但数量要多,还要精。精在何处只好及时的训练。时间太短,练不出,只有出重资进行刺激。

这是暂时的,一旦战斗力跟上,随时会中止,这些财帛依然用在节约朝廷军费上。

至于这个官职,也是为了各路能迅速因地制宜调动军队,以及财政物力支持,抗击西夏入侵。也是暂时的,不用杨偕说,一旦战事缓和,我也要主动提出来,取消这一官职。

说我割据,有没有看地图,下面有吐蕃,上面有西夏,在这个夹缝里仅拥有渭原泾与两个小边戎军的地盘,想要割据,存在这个想法的人脑袋瓜子是不是坏掉了

然后说了军事计划。

别问我为什么练军,马上我就要打了,出击天都山,赏移口,韦州城,鸣沙城,将战火蔓延到敌人境内,看一看以后元昊还敢不敢随意举全国精兵,肆无忌惮的攻击我一处。

然后说了君子。何谓君子,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何谓有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我达不到这一标准,不是君子。

杨偕以君子自称,因此我想过,杨偕为什么自称为君子,他做了什么

与夏竦不和,胡说八道,导致西北兵力单薄。

害怕延州丢失,有人追究他的责任,伪造诏书,其不得有功,事后却以有功自夸。

府麟路将士包括高继宣的援兵,甚至将王吉带的押粮军算上,也不过两万余人。却要面对十几万敌人铁骑的进攻。陛下诏杨偕于关健时候,出知太原,正是希望这个君子力挽狂澜。

但陛下下诏让他出兵援助,他做了什么

让朝廷不顾几万对陛下忠心耿耿,正在浴血奋战,守卫疆土的将士性命不顾,让朝廷不顾将来国家安危,让陛下将这个最重要的西北大门丢失。试问,一旦丢掉府麟路,西夏可以随时与契丹侧应,进攻代州,或者随时跨过黄河,进攻岚州,直逼太原,腹背受敌,国家怎么办

又说训练军队,不得扰民。

府麟路到了生死危急关头,等到他将军队练好,是十年还是二十年,难道一个小小的府州与麟州能坚持西夏举国之力十年二十年时间

请问陛下,诸位大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杨偕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贪生怕死

但也不用说了。

可是我明白一件事,难怪朝中君子那么多,其他的君子我不知道,但杨偕的君子,我是知道了,君子,君王是子也。

联在一起,也就是君王是儿子,君子是君王的老子。

事实他们的目标也正是想让皇帝做一个傀儡,一个听话的乖儿子。

宋朝稍稍好一些,特别是明朝。

多数人说皇帝不好不好的啥,但有几个人反思过文人这种猖獗所带来的后果

你不是老子,怎么敢公开做出这种欺上瞒下的事贪生怕死,还要戒告教训赵祯一番,皇上,你要爱民啊。

写到这里,郑朗笑了。是被杨偕活活气乐的。

然后将刘真等人的关于府麟路战斗过程,各个将士的战功记录,一道放在奏折里,打好火漆,送往京城。

但没有用加急信,而是用了普通的信奏方式,发向京城。

刻意将速度拖慢。

这样,即便朝廷进行反思,支援府麟路,也到了第二次兔毛川大战后。否则不知道派出那一个庸将前来,一旦是庸将,会让元昊打一个漂亮的野外战,自己这封奏折就产生了失误。

让它慢下来,即便是庸将,兔毛川二次大败后,自己进攻西夏,元昊军心涣散,元昊也没有心情围奸这一支宋军。甚至若派的人手得当,与张亢能在元昊匆匆忙忙撤退时,做一次漂亮的追击战,扩大战果。

看着手下将奏折送向驿站,郑朗看了看妻子与两个女儿,说道:“我要去前方,你们在渭州城中,不得外出,知道吗”

“知道,官人,你要保重。”

“嗯。”

“官人,别的长官也没有上前线,为什么你要上前线”四儿不平的说。

“所以别的长官没有打胜仗。四儿,你想一想,当年为什么澶州城下能将契丹逼和正是御驾亲征,所带来的士气。前线将士越是怕死,越容易战败,越会死。我去了前线,仅是一个鼓舞士气,也会增加胜利的可能。”

但四儿还是不舍。

郑朗在她小嘴唇上吻了一下,又亲了亲两个女儿,然后披甲上马,离开了渭州。

但对于这场战役,郑朗并不担心。

自己指挥能力也许欠缺,可有人,有老种,有狄青,还担心什么

兵力更是如此。

西夏人是有五十万军队,逐一得到证实。

元昊抽出十五万人,在河西走廊与沙州又驻扎了数万军队。还有,但在阴山下又留有一些军队。贺兰山下与兴州城中的军队,多半帮不上忙。实际面对的只有灵州以南,盐州以西,惟精山以东,这一范围的兵力。

若是正常情况,这一带也分布着十几万军队。但如今没有,最少缩水三分之一。

并且他们不在一处,与宋朝军队不同,宋军军队就是军队,成编制的,西夏因为国家贫困,成正式编制的军队很少。大多数平时为牧人,或者为农民,到战争时才转换成士兵。

想将这些人转换成士兵,再集中起来,得多长时间

也就是自己面对的只有五六万分散在各处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