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6(2 / 2)

不是不改,而是茶政风波将他吓着了,仅是茶法,若是冗兵冗官冗政的改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风波所以改革,但更是那种见于无形的碎步式改革。

可是后来,与君子党交战,他更没有精力,也更没胆量进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能说吕夷简小心过了头,就是自己推出那种改良式的免役法,已经出现一些不好的兆头,自己正在苦思良策解决。但是朝堂上权利更替之时,还没有人注意。

这已经是很温和,考虑很全面的一次小幅度的改革,自己还站在历史的高度着想的,居然都出现了问题,况且身在局中

想到这里,又看着龙椅上的赵祯。

应当来说,能清楚地看透吕夷简,恐怕赵祯才是第一人。而自己呢,想到这里,他觉得很羞愧。也是郑朗第一次对赵祯智慧做了评价。为什么史书说他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做皇帝。仅是眼界,范仲淹就差了好远好远

几个言臣在絮叨,郑朗忍不住站出来说道:“陛下,吕夷简已经老了,又抱病在身,让他休息吧。”

富弼与蔡襄等人莫明其妙,似乎郑朗在替自己说话,可听起来总那么不对。

这句话恐怕只有赵祯才能明白含义。

不是替蔡襄帮腔,而是说吕夷简又老又病,为什么还不能放过他呢

就算吕夷简千般的不对,可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一个快进棺材的人,也要如此打压,君子的雍容大度到什么地方去了。若是君子都是这个德性,能让孔夫子活活气死

赵祯面无表情地说:“就依诸卿之意,朕准吕卿奏。”

再次大获全胜,大家散朝,走出来蔡襄说道:“还要谢过行知。”

郑朗同样面无表情,冰冷地说道:“所谓的诸君子当中,我敬重三人,范仲淹,原因不用多说,德操天下无双,彦国兄,私心很少。还有你,因为你性格最为平和雅淡,不象其他的君子戾气浓厚,并且你的书法也很好。但如果以后你还继续呈这些完全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的奏折,君谟,不要怪我以后与你绝交。”

第四百四十九章 稻草

蔡襄被说得莫明其妙。

郑朗肯定不是吕夷简的人,为什么要说出这番话

他猜得不错,尽管对吕夷简了解更深一份,郑朗依然不会改变对吕夷简的感观。从来没有太恶过,没有这份明悟,郑朗也不会否认吕夷简的功绩,始终将他的政绩凌驾于范仲淹之上。也没有善过,即便有了政绩,吕夷简德操依然很低下,不能容人,打压对手,不择手段,依靠高深的权谋谲诈之术,舞私弄权,与范仲淹开了宋朝的党争先河。

但作为言臣只能就事论事,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认为赵祯派人时常询问吕夷简不好,失了制度,说就是,不用扣上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大帽子。

什么都能开,胡说八道真的不能开。

一开,以后黑白颠倒,还了得

没有再与蔡襄多言,因为他要到都堂说一件事。

干旱与粮食。

这一年发生三起起义,最晚最漫长的是桂阳蛮起义,主要原因是此地多有生猺,很难管治,自持自己凶横,常为非作歹,又大规模参与贩私盐,陈执方赴任后镇压了大私盐贩子黄捉鬼,看到这里难以治理,于是强迫迁移当地生猺,头领唐和与盘知谅发动起义,持续了长达三年,最后利用分化的政策才将这一地区起义解决。

与宋朝军事带给百姓的压力无关,宋朝软弱的政策,拉拢都来不及,怎么会苛剥这些强横的生猺。中间的过错也难以说清楚,作为宋朝的官员也是被逼才这样做的,平时几乎将这些蛮峒当成了大爷,但不能扰乱其他正常地区的百姓,以及税务与管理,所以才决定迁移部分生猺。有可能他们不服管制,中间使了一些粗暴的手段。

主要原因还是这些蛮峒的首领,他们与西北方向占地几乎有后世浙江省一半面积大的国中国梅山蛮一样,桀骜不驯,占山为王。宋朝对此是默认的,可他们在山上呆得发慌,于是又时常跑下山,对熟蛮与汉人烧杀抢掠,或者做其他为非作歹的事。

所以不肯迁移,率领族民反抗。至于那些普通的猺民,在这场战争中,只是一个个傀儡,被利用的工具。也就是说这次所谓的起义没有任何正当理由,也不值得付出任何同情心。不能汉人与熟蛮呆在哪里,任他们杀,任他们抢,任他们烧,任他们扰动整个国家的体制。

因为发生得有些晚,可以慢慢来,眼下还有重要的事。

另两件起义,根本原因还是数年西北战争带来的后果。诱发原因,却是这场干旱。

他还想到另外一个后果。

于是来到都堂,与几位宰相坐下,郑朗说道:“时至五月,然自山东起,直到京师,与陕西皆很少下雨,陆续出现旱情,可是我看了一下相关的奏折,却发现江淮岁漕供给不上。”

“竟有这事”晏殊惊讶地问。

“晏相公,我去中书省给你拿一些奏报过来。”

郑朗离开,一会儿带着几名小吏抱着一大堆奏报过来。

来京城没有多久,郑朗就在悄悄谋划此事,派人催促各地官员,加快调运粮食步伐。正好江南夏收也到来了,趁此机会将大批粮食往京师调运。远处的没有回信,可是两淮已经有些官员回报抵达京城,说了种种困难,财力不足,劳力不足,舟船不足。有的奏报不是郑朗批阅的,看到了也没有留心,相比于往年,调粮速度略有些下降,但下降得不厉害。就没有人往深处想。

郑朗将奏折一一摊开,说道:“一匹骆驼负重渡河,因为负重太多,十分危险。这时减一重,就能平安渡河。增一重,有可能只增加一根稻草,都会让骆驼淹死。北方旱情严重,国家战争时久,百姓负担沉重,若是旱情继续,粮食不足便有可能会成为这根致命的稻草。诸位相公,未雨绸缪,必须做提前预防。我昨天问了家中的仆人,城中的一斗米已经涨价四文,还没有开始,一旦开始,象几年陛下才亲政时那样的旱情出现,又在这危急之时,国家危矣。”

没有郑朗说得那么严重,但这次旱情出现一系列后果,总之,虽战争停息,却在进一步使宋朝变得恶化,推迟恢复时间。对于所谓的和平,他与元昊抱着一样的心思,这是为了下面战争做酝酿的。当真和平傻了不成。

几位宰相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