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尹洙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但他没有郑戬官职大,于是忍气吞声向韩琦会报。
韩琦听后,想法更多。
以前的耻辱,还有范仲淹替怯弱的张子奭辨解,无非是急于求和,军事理论的冲突,以及韩琦政绩。韩琦平灭郭邈山之乱,不算,在郑朗多次邀请下,韩琦已经立下许多更大的战功。主要还是振灾,以前他便有过一次振灾经验,朝廷准备大量振灾物资,他在陕西有条不紊地将灾民东移,又发河中同华等州府诸县仓,将余粮抢在朝廷物资到来之前,运向蒲华同三州,至于会不会违规。这是在宋朝,文官的天堂,什么称为违规
不要说有没有诏命,皇帝在眼前,未必有多少大臣放在眼里,照吐口水。
正因为韩琦的种种做法,史称活饥民二百五十四万人,未必,但说明他的功劳。
不仅是振灾,还有呢,范仲淹派出各个按察史,在下面掀风鼓浪,惹下许多是是非非,施昌言还惹来郑朗的痛击,然而韩琦呢他在陕西不知不觉的察官吏能否,或升或降,连一个争议声都没有,便使陕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此时河东河北也开始裁军,然而有一些争议,唯独陕西一路,让他在四路精裁之后,再次裁减两万余兵士,居然一点争议都未发生。河东河北两路只裁,还没有并营,韩琦却在陕西将各营减并,连同蕃军在内,并成二百九十八营,十四万余军马。节约的钱帛不计其数。又视灾情而定,罢各州县轻重不等的赋役,以养民力。
可谓政绩赫赫。
范仲淹也有功劳,苏州治水,江东兴圩,然而江东兴圩毕竟是郑朗开的头,功劳说不清楚。
无论战功,或者政绩,韩琦隐隐在范仲淹之上。
这让韩琦产生更多的想法,为什么范仲淹是老大
接到尹洙禀报后,韩琦不高兴了,再怎么着尹洙是我忠实的小弟,大家皆是君子党,同舟共济,为什么为了一个小小武将贪功,就打压我的小弟。
郑戬大约不会刻意打压尹洙,但他也肯定没有将尹洙放在心上。这是他的本性,不但尹洙,就是比尹洙更高级别的官员,他也未必放在眼中。况且他是杨亿的门生,又是前度枢密副使,资历声望并不亚于韩琦。昔日在开封府时就敢抓捕吕夷简的儿子,尹洙是谁
还有军事理论上的冲突。
范仲淹军事思想保守,修城乃是范仲淹的终极战术,宁肯将汗水洒在修建寨堡上,也不愿将血水流在野外与西夏人打群架上。但韩琦军事思想激进,修寨堡是不错,可修一个得守一个。
那来的那么多兵士防守要么分散防守,若分散防守,兵力微薄,那不是守城,是送给西夏人的美食。若集中,就不能防守太多的堡寨。唯一办法便是战,御敌于国外之门,利用宋朝庞大的军队与经济,将西夏人活活磨死。好水川之败后,韩琦依然没有放弃这种想法,虽败,但在任福反击下,西夏死的人同样不少。
后来因为范仲淹伟大的人格,多是认同褒扬范仲淹做法,其实不对的,修寨堡十分被动,战才是主要目标。但韩琦轻视武人,使他在军事上建树不多,发言权没有范仲淹的大。
郑朗的做法颇让人费解,是战,但战于国外之内,很少出击,战后还是以修堡寨为主。但这个堡寨是层层推进式的,比如现在泾原路,兵力集中在一二线,三四线兵力渐少,再杂以大量骑兵,以便使各个堡寨保持充足的兵力防御。同时又弄出一个古怪的联防制度,在堡寨防御下再杂以蚕式防守。
可实际郑朗做法依然与韩琦很相似,以消灭敌人有生兵源为目标,防御是第二位,兼攻兼防,攻摆在首位。
这三个人做法,影响了许多人,有人认为以防为主,攻为辅,有人以攻为主,防为辅。附从郑朗主要是几个善长谋略的武将,文臣很难看到郑朗军事理论的全貌,于是在韩与范之间做选择。
尹洙偏向于韩琦,郑戬偏向于范仲淹。因此修水洛城,通达秦渭与秦德大道,震慑吐蕃,是好事,大力支持。尹洙却认为泾原路其实兵力也不多,本来精兵猛将,再多次轮换后,除当地蕃兵外,实际战斗力在削减。对吐蕃与生羌必须以拉拢为主,不能惹起事端,而使大家一致对付西夏人。且修建后必须分兵水洛城,使前线兵力摊薄。
一笔烂账,郑朗都算不清楚。
种种想法与误解结合在一起,韩琦便写了这份奏折。
赵祯下诏书,着下面停止兴修水洛城。
得到诏书,尹洙对刘沪说道:“刘沪,不准再修了。”
刘沪你就别休呗,然而刘沪不甘心,他向郑戬将事情会报,郑戬一听牛劲上来,打狗还得看主人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这是我亲自上书主修建的工程,为什么你韩琦要好好的来插一脚。
先是派佐郎董士廉助役,对刘沪暗示,你尽管修,后面有我罩着,至于诏书,见鬼去吧。看看韩郑范三人在西北违背了多少诏书,还不照样做了三副相两人主持新政,一人深得皇帝宠信。没事,尽管修。又对尹洙警告,这个水洛城俺接手了,你小子别要罗嗦。
官大一级压死人,此时郑戬在范仲淹的推荐下,为永兴军都部署,兼知永兴军复兼四路都部署,也就是修不修城是他的权利管辖范围。然后复上书说刘沪已经兴役,水洛城快修建完工,这时停工来不及。
如果韩琦是范仲淹,肚量大,也会安然无事,但他怎么可能拥有范仲淹的肚量,气得快要发疯,加上这时候君子党十分得势,继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尽管有滕宗谅之案,但他与范仲淹原先一样,认为这是皇帝小心眼发作,公报私仇,并没有引起警觉。输掉了水洛城,这个老大也别想了。想做老大,必须赢掉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苦思冥想之下,想出一个办法,没有说其他,而是给赵祯提了一个醒。现在不打仗了,战时的一些措施还继续保留吗比如永兴军部署兼知永兴军兼知四路都部署,这可是战争时都没有设立的官职。为什么还要保留快撤吧,不然整成一个超级大的唐朝节度使。
为什么范仲淹提出这项职务,包括变法失败后,他一心想去河北,是有用意的。虽说宋朝军权无限的分而治之,但因为战争,设置了一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使的特例职位,已经使军政财权利集中。说句不中听的,实际就等于是唐朝的节度使,只不过统领的是文臣,是汉人,不是胡人,不是武将,弊端在下降,而益处更多。
设立后,显出许多好处,并且还是郑朗提出来的,等于一个得力大臣会支持。于是范仲淹想保留这些职位,一是应防万一,模不准未来会不会发生战争,保留这些职位,若是继续战争,能迅速使缘边地区进入战争状态备战。二是虽说军权分治,因为数州府军政财权合一,谁掌控都是一个实权派,会严重影响朝堂。更能使权利集中在改革派,是改革派,革新派,他不会认为是君子党派,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韩琦弄了这个小动作,使郑戬权利削减,等于是削弱君党的实力。范仲淹被韩琦弄得很苦逼,想管,可是另一件事又让他分了心。
京城很安宁,在郑朗悄无声息组织下,再也不象史上那样,许多百姓又冻又饿,逼得赵祯下旨让三司置办榷场,出售平价米谷与柴炭济民。这等于是在替范仲淹解压,使他专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