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在未来
事实在下过诏书后,赵祯也醒悟过来,可是后悔已晚。但是赵祯态度很奇怪,知道错了,可继续沉默不言。王拱辰准备进奏,看到赵祯这态度,又迟疑下来。
毕竟还年轻,缺少了经验。
直到这件事传扬开来后,另一个人才真正动手,夏竦。
这时,孝为首善,欧阳修坏人家祖孙,赵祯未说什么,还能再相信这群人是君子吗但他动作做得很隐蔽,人在大名府,无奈,只好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
郑朗在中书里休息喝茶时,问过范仲淹一句:“王砺会不会嫁祸于自家亲孙子”
范仲淹呆了一下,答道:“朝廷所处执诸多官吏中有一些官吏多是良才,戴以私罪之名,我恐误之前程。”
“于是就能诬陷王砺,坏人祖孙大义,孝为百善之首,连孝道都忘记了希文兄,虽你无意,可你新政主要就是针对用人,你自己都没有将人用好,让下面的官员如何用好人,能否做到公平,能否避免不产生纠纷”郑朗说完没有再说。
一场南郊大礼,再次让国库空空如也。
他还有许多事要做,至少要让朝廷今年国库出现部分积余,大家才有信心。这是他的职责范畴。
边境又传来新的消息,契丹继续在西北增修城堡。
消息传到京城,议论纷纷。
郑朗画了一张图,这些城堡的地形图,让大家看。其实契丹这次征伐计划看似很周密,未战先防。不仅用城堡储备物资,还防止元昊反入侵,于是在边境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寨。
这个做法是夹山部族造成的,多是白达旦人,还有一些党项人、吐谷浑人,以及汉人与契丹人,后者占少数,前者是多数。类似泾原路与环庆路前线地区。
属于契丹管辖,可是半羁縻状态。元昊两次席卷部众,契丹人害怕元昊反侵后,会有部族里应名合。这才做了这些布置。看地图也能看出来,一系列的城堡从府州丰州开始,一直沿伸到黄河以北阴山地区。若是针对宋朝来的,没有必要在黄河以北设城堡。消息是陆陵带回来的,因为郑朗吩咐,折继闵又悄悄派了斥候潜入契丹境内打探。两相结合,再无质疑。
人家打西夏,咱们宋朝就不要草木皆兵了。这时,田况上了一书,让朝廷拿一个决策出来,朝堂太乱了,有人说西夏会继续侵犯宋朝,有人说西夏不会侵犯宋朝,有人说契丹会打西夏,有人说契丹会与西夏联手打河东。上面乱成这种样子,到下面会成了什么最少朝堂得拿一个主见,不然下面不大好办。
五月初,赵祯很隆重地在崇政殿接见范仲淹与韩琦,问边策。
范仲淹与韩琦呈和守战备四策。
陛下学习唐高祖、太宗,以盟好为权宜,选将练兵,彼不背盟,我则抚纳无倦,彼将负德,我则攻守有宜。这是和策。
或权宜许之,严作守务。但陕西在减兵,守备不足,不减物力已困。久守之计,莫如增加土兵,其众知道山川地形多习战斗,比之东兵,其功数倍。将夏竦办法拿出来而且土兵月供少,素号精强,比之东兵更为有利。可是数路增损换防,需一二年才能整集,先于边境无税之地征募弓箭手,与兵士协防。东兵京城禁兵三分,屯边,以助土兵,屯次边关辅,减少运输之劳之费,一归京师。若无变,可再减三分之一,减少朝廷财政压力。弓箭手可于险要地修城堡,以保家小随兵耕作的亲属。敌进,民军进城重防。敌重兵循川而行,必求速战。胜后才敢散兵掳掠。我持重不战,敌粮草无继,牛羊无获,必不得己散兵掳掠,我于山谷中,伏精锐以待之,使散无所掠,聚不得战。若长驱而来,我则使诸将出奇蹑后,敌保师以归,我则使诸城并力使其敝。彼进无利,退有祸,不三两举,势必败亡。谁来蹑其后,不怕敌故散兵诱敌之计不如说坚城不战,坐等挨打。此乃守之策。
敌巢穴在河外,但河外之兵懦不能战,最强的士兵乃是横山一带蕃部,东到麟府,西至原渭,我朝强兵也是西界这些蕃兵。不如学习元昊之策,各选将佐三五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一万,骑兵三千,以为三军。使三军互掠横山,降者纳质厚赏,拒者必破其族。敌来我退我守,敌退我进我攻。办法是好的,但需要高明将领指挥,不然西夏用郑朗之策,三两次伏击成功,诸边蕃部大乱,纷纷倒戈,又怎么办
再行七备之策,派才识近臣,假以都运转使之名,察看边境,为朝廷谋划,以作经略。
调度兵马合于何处驻泊,使就刍粮,节省边费。
在军旅中选有知略或有材武者,于边上试用,逐步进呈,三二年,会得很多将才。
派使臣授新议八阵之法,派往诸军教习。
于河北陕西教习保丁义勇,三时务农,一时教战,并增置将校,使人人各知军之法,是强兵之本。
兴修京师附近诸臣,以备意外发生。
七密商征伐之策,如何征伐,二人皆没有说了,说不出来。
语良久才散。
随后赵祯宣郑朗前去迩英阁进讲。不是在崇政殿,将范韩二人三策七备拿出来给郑朗看。郑朗细细读了一遍,看了看赵祯的脸色。这三策七备,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但许多地方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多泛泛空谈之策。更让赵祯不满,不是策略不好。而是为什么上三策
对敌无外乎和守战三策,abc,陛下请你自己选吧。
而赵祯喊他们二人前来,不是自己做选择题,是要一个准确的方略。这不是糊弄人吗如果朕选,还用问你们。
恐怕赵祯此时最失望的不是这个。开崇政殿问边,作为一个皇帝,一年有几次于崇政殿单独召一两位大臣议事的这个待遇郑朗至今也没有享受过。范仲淹与韩琦正是因边功起家,步入两府,然在他们最善长的边事上拿不定主意,有什么胆量发起全国性的改革
问道:“陛下,为何将此策给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