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2(2 / 2)

无论怎么说,赵祯这个皇帝确实做得不错。

“然后教导,教育尤关重要,若是逢明君,忙于政务,没有精力去教导,若是庸君,自己皇帝都做不好了,如何能教导子女。自古以来,多选贤臣为东宫老师,魏征不可不贤矣,为何有李承乾之祸一是东宫,东宫里太监务必以忠厚为主,就是婢女也要选年长忠厚貌平常者陪伴。二是老师,老师不能太过方严,会吓着孩子,未必能教育好太子,二不能佻达,佻达也许能做能臣,可能为皇储带一个坏榜样,故人贤务必忠厚温和,就象陛下昔日几个老师,就是最佳的人选。”

这段话很重要的,怎么样教导好太子,在封建时代是重中之重,就是宋朝君权分了,一个好皇帝与一个坏皇帝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国运。而皇帝未成长之前的教导则是皇帝以后作为的基础核心。

“是啊。”赵祯吁了一口气。若论教育东宫,即便自己老师孙奭在世,也未必如郑朗,不过自己一直没有儿子,有名臣教,无子可学,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郑朗道:“因为东宫婢女多年长貌平,大臣进入东宫,忌讳就不会太多,必须延长教育时间,不然大臣一离开,只剩下婢女与内侍,他们能不能做一个好榜样,很让人怀疑。最好,最好”

“最好什么”

“臣一直有一个想法,汉宣帝的成长经历,最好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皇储带到某一个大臣家中生活一段时间,让他亲眼看到民间疾苦,毕竟象陛下这样的人君,翻看史书也很少的。多数皇储生活在皇宫里,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于是成为一个庸君。论皇帝,我朝最好,但看一看,太祖太宗自幼家中情况不大好,就是从民间长大成人的。先帝时一段时间还开过王府,走出皇宫。当然陛下是特例,若我朝皇帝都象陛下这样,那么真正可以屹立万年不倒。”

也未必,若没有刘娥手把手看着赵祯成长,赵祯也不会成为现在这样,但不说了,会让赵祯不快活,也会遭到大臣反对。

但他摇头,不大可能的。

其他人也笑,郑朗说的是有道理,可皆认为不可能办到。

郑朗道:“还是说黄河吧。”

“若想民不怨,一月最少得付相当三缗钱的工钱或者粮帛,就是让臣领手,不可能全部用钱来付,变相的贪扣下去,能到百姓手中仅能剩下两缗半,那样的话,算是臣做得很好了。”

郑朗说的是实情,几人皆苦笑。

要看,宋朝有的大工匠年薪能与一个知县相当,到了南宋时有的大工匠能超过一个知州,普通人做活一日工薪在一百文钱左右,是京城的,乡下则会少些,不过这皆是临时工,不是长期工。治河算是长期工,可是一个苦活,没有这个钱帛,百姓就未必情愿。

一个比较合理的薪酬。

“从八月就可以动工,到来年二月末,扣除假休与冬寒,陆续的每人用工能达到四五个月时间,仅是民工薪酬这一项上,就会达到一亿三千万缗到一亿五千万缗。还有相关的石材、工棚、竹木、火药、工具、船舶、车辆等物资,百姓的迁移安置,田产纠纷,若要苛民钱帛用得不会多,若不苛民,可能也会接一亿缗钱。大约就是这样。”说完了,看着庞籍、富弼、韩琦。

“如此,最好五年。”富弼道。

心里面早做好了准备,甚至准备是两亿缗,谁知道郑朗再度提高了预算。太紧了。

“国家经济基础如此良好,四年时间我也是算着国家收入的,若保证不了这个经济,首相不做也罢。”郑朗粗暴地说了一句。

这是有前提的,平安监与银行一年就有四千余万缗钱的收入,还有南方收入在逐年增加,江东圩、安眠监、蔗糖监与农田水利所增加的收入,以及商业比史上更繁荣所带来的商税,裁兵所节约的经费,实际自己只手就替宋朝一年增加了七千余万缗钱的收入。

虽说有多大蟹就会掏出多大的洞,并不要求多,在国家继续不减税的情况下,一年节余四千五百万缗钱并不是难题的。等于与史上相比较,多出三千万缗钱让大臣们去挥霍。

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呆在首相位置上,与尸位素餐有何区别

又粗暴地说:“这仅是黄河,未来还有西夏,还有北方呢,用的钱帛更多,彦国,你以前与我叹息国家命运,现在这么好的基础,也给了你首相之职,为何为何”

第七百五十四章 赵祯的绿帽子

一名御史放下手中的笔,不知道该不该记。

今天非是宴客,所有宰执全部齐聚,再加皇上,所谈的很有可能明天便化为诏书,诏示天下,于是这名御史充当了起居注。对于几名御史的慎重,郑朗无所谓,这些年与赵祯多次私谈,有时候有起居注官员在侧记录下来,有时候也没有,有该说的还是要说,没有,不该说的也不会说。

其中重中之重乃是皇储,可惜没有人明白他的心意,要么他长寿到能活到八十多岁,在朝野内外还有权威,不然,那番话很有就会产生作用。没有赵桔,那怕就是赵构这个王八糕子做皇帝,也比赵佶做皇帝做得好,至少赵构在节俭上与赵祯有得一拼。

韩琦十分不悦道:“行知,你的话太过偏颇,国家太平无事,五谷丰登,倒也能办到,万一有事,如何能做到提供这么庞大的经济”

郑朗只是嘿然。

韩琦终于不能作声。

因为郑朗已经做到了,皇祐三年的积余是在商胡埽特大黄河灾害基础上架构起来的。还有多少灾害能与这个史上最大的黄河决堤相比

这年的大治,几乎也成了赵祯朝的里程碑,后来诸相的恶梦,无法超越了,动辄就让言臣拿来说事,怎能不是恶梦

富弼幽怨地说:“行知,昔日你说过,一水至此尚艰难,遑论兴亡替更事。”

没有那么容易的。

郑朗道:“我后面还有一句,锦锈光里亦努力,莫使前事当后师。治国是难,可不能将它做为松懈的借口。”

不过富弼的首相之路做得太屈,还好,贾昌朝下去了,否则他这个首相做得更难,郑朗没有再说。

发自内心来说,他也不是逼。若松一松,自己就会成为第二个勒辅,然后向朝廷挤牙膏,一生就挤在黄河上了。郑朗想落得这样的下场挤了,大家注意一点,钱帛就出来了。不挤,钱帛多半也就浪费下去。

大家继续翻看着地图,抽到京东路走向的设计图,几人一起叫起来:“自济水入海”

这就是郑朗在京东路反复察看得出的结果。

史上黄河无数次决堤,规模最大的共有九次,大禹治水那次,究竟如何,不能全当真,黄河改道由洛水入太行山东麓进入天津入渤海,人烟渐渐繁多,太行山的泥沙加上黄河上游的泥沙,使太行山东麓河段渐渐抬高,如欧阳修所说的,黄河自己儿要寻找低处奔腾,冲破了洛水,进入滑县,自滑县寻找出口入海。这是春秋时的事,当然它奔腾得欢快了,老百姓倒霉了。

这一过就是九百多年,河北河床渐渐抬高,流得不快活了,于是改向南寻找出路,导致皖鲁交界处泛滥成灾近六十年时间。汉明帝用王景,发几十万民夫士卒强开山阜,将黄河与汴水分流,黄河从东北千乘入海,沐渠由东南入泅水,这是史上唯独一次良性的改道,人为地将黄河引向南方,利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