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禁止内侍使蜀给酒场吏主贸卖,使倍取以资费,到三司后,又请以川峡四路田谷输常平仓,以道里差次给直,以平物价。
赵曙叹道:“众方姑息,独卿能不徇时也。”
其实赵曙很清楚,不是不想做,他心中头一件事乃是父母的名份。因此各方牵就,一旦父母名份定落下来,他还是想做一些实事的。地方上发生的事,他心里面也知道。这是他的想法,真正的真相他还不知道。因为姑息养奸,最后河北的两税仅能收上来三四成。
韩琦这段时间执政的历史,边防上颇有作为,财政上却是一个黑洞炼成史,多方位炼成那个大黑洞。
韩绛也不知道,初次来到三司,看了看,隐约觉得不妙,又茫然地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事实蔡襄没有做好,吕公弼也没有做好,韩绛想了大半天,想到一条,以前两位三司使在三司时,宫中所用财费,悉其用一纸文书取之。韩绛上书,杜止此事发生,若取,请有例者悉付有司决议。但老天在塌了,一块鹅卵石能堵上吗
郑朗暗暗出手。
对于濮仪之争,他看得稍微有点儿淡。终是死了的赵允让,若是活着的赵允让,赵曙让他做太上皇,郑朗估计早就从郑州赶到京城参与。但话换回来说,真到了这种糟糕地步,赵曙休想做上皇上,拼着仕途不要,郑朗在前几年也将他拉下来。
他最关心的乃是赵祯所有女儿与嫔妃一个个被撵出皇宫悲惨的下场。
有了作坊,不愁供养,郑朗兴趣终是淡了。
可以说最能理解赵曙心情的只有郑朗一个人。
但事情一步步在发生,以他对赵祯的感情,心中还有很大的怒火。
未直接出手,但比直接出手还厉害。那就是修书。
放在后世,有人认为修儒学不重要,错矣,明朝就是用理学治国的,之所以有理学,说起来很悲催,朱元璋是雄才大略,对儒学肯定不是那么精通,然后攀亲戚,将朱熹的理学当成国学。影响有多重,后来批儒批孔,其实也没有弄清楚,他们批的是真正孔子儒学
想要自己这个比较进步的儒学能普及,有两个前提,第一个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要普及,第二个改革成功,忌恨的人不多,那么水涨船高,新儒学便会得到大家认可。后面很重要的,若不成功,下场会象王安石新学一样,居然排在宋元学案倒数第三位。两面派苏东坡更惨,倒数第二位。倒数第一位乃是李纯甫,不管名气如何,只要说出他的国家就知道了,金国人
在明朝时,就是这么看的,苏王二人仅比金国的李纯甫略高那么一点,其他的皆不及。
而前面的有许多人,都很少在史书上能查到,更不要说度娘了。但必须先普及,后再用政治成果巩固。普及乃是前提。
因此安心修书。
孟荀说将仁义礼学好,就通达儒学了。略有些夸张。
除了仁义礼之外,儒学还牵涉到了其他,例如礼记将中庸放在礼记里面,若按照郑朗的中庸去解释,放得就有些粗暴。中也不是指中庸,更接近于郑朗所说的三分与中庸的结合体。
但仁义礼肯定是儒家的核心。
有一个比喻,仁义是乾坤,世间不会真正存在绝对的乾或坤,有阴有阳,相互存在的,于是产生其余六十二卦,如何使这六十卦与三百多爻变得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国家有利,这便是礼,中。仁义是根本所在,礼与中庸、三分才是真实的存在。
还有,圣智,忠恕,孝慈,等等,至于恩威等又可以将它放在忠恕里说,郑朗将礼直接订为制度,并且不仅是国家的制度,是整个宇宙万物的制度,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到天下的制度。因此,圣智孝慈,必须全部放进礼里来说。
先行写的文章乃是礼的大纲。
接下来就要写圣智孝慈等等,按照原先的想法,准备先行阐述圣智,肯定也不是人们所想的那种圣与智,忠与恕。这是从高处往下疏理。然而让郑朗改了一改,先说孝慈。
假假地掩饰,夫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个人做起,个人都做不好了,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再到家庭,饿得都快要死了,还有没有心思想着帮助国家小我是内因,大我是外恩。自私自利是内因,利他是外因。内因壮大,才能谈外因,但内因过于壮大,反又伤害到外因。郑朗说的法度的度,又说三分,夫子再三说的中,就是指这个度。因此齐家是不错的,但要正当手段去齐家,不能伤害到他人与国家。这才是夫子希望的齐家之道。
一转,就转到家上。
家的构成就是孝慈友悌。
说圣智,仁义等等,也许老百姓皆知道一点,仅一点,并且多是错误的。但孝慈在中国一直贯彻得很好,比较接近夫子所说的真正孝慈。
但郑朗做了进一步的诠注。
孝慈对立互生的关系,不用解释,大家皆很清楚。可世间没有任何绝对的阳阴,也没有绝对的孝慈。孝和慈本身也存在着一个中。
比如慈,不能过份溺爱,也不能过于粗暴武断,棒子未必能打出真正的孝子,往往打出的是仇恨,不能说不打,仅是一个用来教育的震慑方式,如同刑法一样,最好不用为妙。
再到孝,亦是如此,孝不是代表着愚孝。对父母要孝要包容,包容父母的意见,尊重他们的看法,是谓孝,但不是一味的顺从。例如父亲不讲道理怎么办轻微的不讲道理,去顺从他们,毕竟他们是父母,自己是子女,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出生长大。可严重不讲道理怎么办只好劝说。这个没争议,可父母亲若为非作歹怎么办
先劝说,真不行,将他们抱住,或者采取一些聪明的做法及时阻止,比如父亲要杀人,肯定不能让他们杀人的,或者去跳楼,难道顺从他们让他们跳楼不但抱住,真不行,喊一些长辈亲戚过来阻止。或者用其他方法,将父母亲阻止。
有一个前提,不到十恶不赦的时候,千万不能将父母亲关小黑屋子。这便是孝的中。
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兄弟妯娌之间亦是如此。就是君臣同样也如此,君是父,臣是子,君对臣也要慈爱,不能将他们当成仆人使唤,臣子才能忠心皇上。但皇上在犯错怎么办不能忤逆的将君王推翻,无论是什么理由,那怕逼到霍光那份上,都做得有些过了。
郑朗在这里说得有些违心,霍光后期做得不好,但前期哪里做错了
怎么办呢,想让大多数人认可,必须牵就大多数人的想法。
这时做臣子的要进劝。
劝不听,就要想办法用巧妙的方法进一步进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将国家败坏,使百姓民不聊生。
这就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