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太子。”
刘焕荣坚定的回答道。
王炜在看完李小龙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别墅,而是让林博文驱车去第三投资。
s:s:不好意思啊,这两天出了点事情所以更新不稳定
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三大厦
当王炜再次来到第三投资的时候,第三投资已经彻底的换了模样。
当然与其说第三投资换了模样倒不如说是是第三投资换了地方。
王炜站在位于香港中环康乐广场1号的康乐大厦下面,仰望着楼顶悬挂的几个大字,有种眩晕的感觉。
由于在香港股灾最严重的时候,王炜并没有在这座繁华异常的自由之都,而是远在大海对面另一个也繁华异常的城市为进军美国而奋斗。
所以王炜并没有亲身感受的73年股灾的破坏力与杀伤力。
直到从美国飞回香港的前一刻,对于只是在美国远程操作的王炜来说香港股灾都如同一场灾难电影一样,异常的虚幻,虚幻到王炜的心里几乎生不出一点悲戚。
而这种虚幻在王炜抵达到香港的那一刻,全部消失了,因为映入王炜眼帘的不再是昔日那座号称购物者天堂的繁华都市。
而是处处透露着苍凉与沉寂。一路上王炜透过车窗看着外面昔日曾异常繁华而现在却人影稀疏的街角不由生出一阵悲戚。
所以当王炜仰望着这座已经属于自己的康乐大厦,不现在应该更名为第三大厦的香港第一摩天大楼时,心情异常复杂。
王炜与林博文从车上下来,林博文抬头看了一眼第三大厦的几个大字,眼中亮光一闪而过。继而又恢复平静。并没有多大波动。
在林博文的世界里,除了杀人就只有王炜和王母以及林博文的外婆了。至于那些在世人看起来甚至比命都重要的钞票,在林博文眼中几乎与废纸没什么区别。
康乐大厦共52层,是现下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楼。
1970年6月1日,香港政府把中环填海区的“地王”拍卖,土地面积53,000平方呎,底价5300万港元,吸引18个财团竞投,置地出价2亿5800万港元投得,是当时香港最高每呎地价的纪录。大厦由金门建筑兴建,由动工至平顶只用了16个月。建筑速度亦是当时的一项纪录。康乐大厦于1973年落成。成为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至1980年被合和中心取代。
据王炜记忆中记载,这座大厦本应该在十几年之后怡和洋行就会将总部搬进这座大厦,而这座大厦也将会改名为怡和大厦。
不过眼下看来。这件事情将只能成为王炜曾经的记忆被永久的封存起来。
因为现在的康乐大厦早已经不属于怡和洋行的产业。不。应该说置地公司已经不属于怡和洋行了。
因为早在72年置地牛奶事件开始的时候。王炜就开始布局。当时置地只顾着跟牛奶公司角力,却忽略了在角力的背后有一个不起眼的公司早就着手做多牛奶公司的股票。
当时置地正跟牛奶公司董事周锡年先生打得火热,哪里还会想到这是第三方在做手脚。所以置地就将这笔操作算到了周锡年的身上,而后在收购大战中置地公司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市场上做多的资金远远超出了置地对周锡年本人资金的预料。
不过当时,置地收购牛奶公司的计划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以尽管发现古怪,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推出了以置地两股五块换牛奶股东手中一股七元五角的的股份的计划。
而就在置地刚刚推出这个计划的前一夜,一个神秘公司突然出现以八快的价格在置地之前买下来了牛奶公司股东手中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
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顿时使得置地公司方寸大乱。
不过由于买家公司太过神秘,所以置地一时也查不到对方的底细,只知道对方是一个名叫第三投资刚刚开张不久的投资公司。
由于置地公司对于第三投资的底细以及立场不甚明了,所以置地董事局一时也拿不出针对第三投资公司的计划。
而就在置地董事局上下犹豫的时间差中,周锡年也得知了这一消息。而相对于置地,周锡年对第三投资了解的就更加少了,当打听到第三投资是一家新开的投资公司时,已经被置地公司搞得杯弓蛇影的周锡年几乎想都没想,就将第三投资当成了怡和洋行的子公司。
结果可想而知,周锡年为了增持手中牛奶公司的股票,开始大量购买市场上的流动股票。而在周锡年增持股票的同时,与周锡年较量了近半个月的置地也没闲着,当得知,百分之五十五的股票被第三投资购得的时候,置地由于对第三投资并不了解,所以也在第一时间开始收购市场上流通的牛奶公司的股票。
结果在收购时,置地公司与牛奶公司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上流通的牛奶公司的股票早在三天前就被一个神秘公司开始大肆收购。
而当置地与周锡年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牛奶公司股票已经寥寥无几。
得知这一消息的周锡年几乎陷入了绝望,而置地也有种发狂的感觉,自己辛苦一番却为他人作嫁衣裳。
就在两家都感觉气愤异常的时候,第三投资的经理人李正平先后找到了置地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周锡年。向两方坦白了自己收购牛奶公司股票的意图。
用李正平的话来说,第三投资只是一个小型投资公司,公司之所以收购牛奶公司的股票只是为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赚钱。所以李正平对两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那就是谁出钱高,股票就是谁的。
对于李正平这种市侩的说法,两家都不知可否,商人嘛,谁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两家都认为李正平说的在理,于是乎新的一轮叫价又出来了,不过这一次的得益人由牛奶公司的股东变成了第三投资。
在第三投资左右逢源的做法中,第三投资最终以一股牛奶公司的股票换取四股置地公司股票高于原来空间中股价二倍的价格拿到了置地公司的股票,最终以百分之三十六的持股数成为仅次于持股百分之四十五的怡和洋行的置地第二大股东。
最终这场收购战以置地和第三投资的的获利以及周锡年被踢出牛奶公司董事局的结局落下了帷幕。
对于这个结果置地上下欢呼异常,认为这是一场十分漂亮的收购战。
不过在置地上下欢呼的同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场收购战为公司带来了一个持股百分之三十多的大股东。
因为之前置地公司出台股换股的收购案时是针对牛奶公司的股东,而这些股东基本都是分散的,再加上原来股换股是二换一,而之后因为第三投资的插足变成了四换一。
而这些变化却被置地公司给忽略掉了,所以几乎整个置地包括怡和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收购战为置地埋下了一个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
而更让置地与怡和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三投资在换取置地股票的几个月后竟然开始开始大量的沽空置地。
第三公司这一招别说是置地,就连第三投资的经理人李正平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第三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