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喜久雄于1881年1月12日出生于石川县,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造船科,可以说是平贺让的学弟,当时获海军造船中技士衔,在横须贺海军工厂造船科任职,历任造船部副部员、部员。1917年以造船监督官的身份前往英国考察造船技术。1920年回国,进入舰政本部第四部任职,并参与了“八八舰队”计划中的“长门”级战列舰、“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
在舰政本部中,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经常发生争执。平贺让坚持理性原则与个人信念的强硬态度,不仅面对军方高层的要求时经常据理力争,与造兵火炮、鱼雷、造机轮机、电气等其它部门沟通时也不轻易妥协,因此树敌颇众,有“平贺不让”之称。而藤本喜久雄的履历尽管与他的前辈平贺让差不多,但他在设计思想上却与平贺让截然不同。藤本喜久雄追求标新立异,热衷于采用新技术,对于如何防御鱼雷、潜艇、飞机的新型武器的攻击深有研究,往往提出一些前所未闻的新创意。因此与坚持古典设计的平贺让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而这一次,二人的矛盾又集中体现在了“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上。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者也是平贺让。与“加贺”级战列舰相比,可以看成是“加贺”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天城”级的主装甲带和防御甲板装甲相比于“加贺”级战列舰都比较薄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原来设计的要求就是战列巡洋舰平贺让在“天城”级的防御方式上,一改此前日本战舰的英式构造,取消了罩在主机舱之上、延伸到舷侧水线以下部位的水平装甲带,同时将舷侧主装甲带向内倾斜18度,以在同等厚度下取得更高的抵御能力。按照平贺让的设计,“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还将采用他梦寐以求一试的“轮电”驱动方式,将可达到105000轴马力、28节的效果。
采用“轮电”驱动是平贺让的个人意愿,但这一次却遭到了喜欢采用新设计的藤本喜久雄的反对,而舰政本部出于对“轮电”驱动的不信任,最终否决了平贺让的意见,“天城”级仍然将采用传统的驱动方式。
此时的藤本喜久雄并不知道,他和平贺让就此结下的梁子所带来的影响,将伴随着他的一生。
第二百二十一章 意料之中
不光是在“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上,平贺让和藤本喜久雄矛盾深刻,在新的“纪伊”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上,二人的竟然也是截然不同。
由于中国海军在美国订购的六艘“共和”级战列舰在英国一经亮相便震惊了日本朝野,日本第二舰队司令秋山真之因忧惧过度,竟至于呕血而亡。为了能够拥有与之对抗的同等级战舰,日本政府秘密通过了建造“纪伊”级战列舰的海军造舰追加预算案。按照日本海军的要求,“纪伊”级将是一级高速战列舰,其速度、火力和防护性能要求全面超越“共和”级。
对于在第二次赫尔戈兰湾海战和凯尔特海大海战中表现抢眼的“共和”级战列舰,藤本喜久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搜集到了他能够找到的一切关于“共和”级战列舰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藤本喜久雄不得不承认,“共和”级战列舰的设计极为出色,甚至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藤本喜久雄认为,“共和”级战列舰的设计思路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日本新建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和“纪伊”级高速战列舰,也应该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
按照藤本喜久雄的设想,“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和“纪伊”级高速战列舰都将采用和“共和”级一样的“前二后一”背负式三联装主炮塔的布局,搭载9门410毫米50倍径主炮。而为了节省设计成本和加快建造速度,藤本喜久雄主张“天城”级和“纪伊”级的外形、尺寸、武备、乃至锅炉和主机,都采用一模一样的设计,只是“纪伊”级的舷侧装甲由“天城”级的10英寸提高为寸,主水平装甲由375英寸提高到4625英寸。
藤本喜久雄的设计方案遭到了一向自居于“正统”的平贺让的坚决反对。为了拥有压倒性的火力,平贺让主张“天城”级采用传统的“英国流”火炮布置方式,搭载5座双联装410毫米主炮塔,配置方式与“加贺”级相同,但要将45倍径主炮换为试制中的50倍径主炮。在“天城”级的设计基础上,平贺让将“天城”级的主要部位的装甲加厚,直接用在了“纪伊”级战列舰的设计上,也就是将“纪伊”级作为“天城”级的战列舰版来设计。
藤本喜久雄和平贺让此时还在那里争执不下,此时的他们,并没有想到,也没有去想,日本海军不遗余力的实施如此庞大的造舰计划,将会给日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天津,大沽口海军基地。
此时,站在炮台前的刘冠雄,看着停泊在远处的“光荣”号战列巡洋舰,一时间心潮起伏,不能自己。
对于那位自己的副手,两广巡阅使兼海疆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