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什基村失守了。利沃夫的681团军司令部也没有能够保住多久。中国坦克冲进了村子的北头。
再也无处可退了。681团军的士兵明白这一点,罗科索夫斯基也明白这一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要求的也正是这一点。在给681团军的特别命令里写道:“不能再继续后退。已经无处可退。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停止撤退。你们向后再走一步,就是对莫斯科防御的破坏。所有的指挥人员都要亲临战场”
在中队进至莫斯科郊区以后。东方方面军才开始向兵员日渐减少的681团军派来补充人员,但数量不多。这已是可抽调的一切力量了,它包括一个反坦克步兵排、一个炮兵连和从莫斯科防空司令部抽调的高炮营。
681团军一直坚持到从谢林普诺夫调来的681团军司令听电话。罗科索夫斯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拿起了听筒,因为他的部队又被迫后退了、尽管退得不多
“我是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他开始说。
他听到了斯大林平静的声音:“请您报告伊库拉地区的情况。”
罗科索夫斯基简洁地报告了战斗情况以及反突击的准备情况。斯大林打断了他的话:“您的措施就不用讲了。”在他的声音里,罗科索夫斯基感到一种信任,他打电话不是要责备谁,“您很困难吧”
“是的,斯大林同志,非常困难,非常”
斯大林在那边沉默了一下,说:“我理解。请您再坚持一下。我们会帮助您的”谈话拿便到此结束。
第二天清晨,1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团,4个反坦克枪手连,3个坦克营和2ooo名莫斯科人开来了。
增援部队来得还算及时,莫斯科东北战线好容易顶住了中队的进攻。
几天之后,最高统帅又打来电话。
斯大林听完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报告后,问道:“您是否知道,在埃利亚克夫地区出现了中队您采取什么措施击退他们请您注意。有情报说,他们企图从埃利亚克夫地区用大口径炮轰击莫斯科。”
罗科索夫斯基回答:“斯大林同志,我知道中国先头部队己前出到埃利亚克夫以北地区。我已经从其他地段向那里增派兵力。只是这些兵力太少”
“您一定要肃清那里的敌人,我们马上下令用莫斯科防区的部队加强这个地段。”
过了一个小时。方面军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通知罗科索夫斯基,从方面军预备队中已派出1个坦克旅、1个炮兵团和4个“喀秋莎”炮兵营来向他增援。在此之前,罗科索夫斯基已经把他所能够调集的所有部队2个步兵营和2个加农炮兵团都派到那里去了。从拂晓起,681团军的炮兵就向埃利亚克夫的中队防御工事开炮。直到天黑,坦克兵才在火炮的掩护下起进攻,但还是未能将中队赶出那里,莫斯科受炮击的威胁仍然没有被解除。
1月底,东方方面军右翼的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索尔诺夫斯克和伊库拉方向上的激战之后。中队又迫使681团军后退并进至距莫斯科25公里的地域。集团军指挥所不得不继续后撤。战斗已经在居民区进行。1月3o日,中队向莫斯科进行了又一次推进。在左翼,中队得以把681团军的部队逼至巴兰沃夫、赫文斯基、彼得罗夫斯克和尼基诺一线。
这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组建了3个新的预备队集团军并把他们集中到莫斯科附近。这3个集团军是突击681团军,其中2个集团军的任务是接替681团军损失颇重与急需休整的部队的。与此同时。苏军指挥部还在莫斯科战场的其他地段上实施反突击作战。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述苏联红军英勇的反突击战斗:“我对杜玉明这个人既痛恨又敬畏,痛恨的是如果不是他来接替受伤的林毓英,莫斯科保卫战的结局可能重写,而红军的伤亡不会如此之大。几十万优秀、纯朴、勇敢、年轻的苏联英雄儿女不会牺牲;敬畏的是这个人仅仅到达前线不久,竟然一直把红军牢牢压制。并使红军无法再动大的战役攻势。并不得不使用实际上只能防守的堑壕战。在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了苏联红军历史上一块无法抹去的伤痛。那一战,在那么短的时间,在那么狭小的空间,竟然牺牲了那么多采用人海战术冲锋的红军战士。不能不看出铁血较量的差距与后果。”
“我们的攻击力量是来三个军。这三个军是681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中队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红军的伤亡巨大。3o日晚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所有的红军攻击部队都已到齐,他们从正面方向起了前赴后继的攻击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苏联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挥到了极致。而中国人的物质效能和科学的综合指挥水平也挥到了顶点。这是一场中国人的铁和俄国人的血的较量。”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敌军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红军战士们冒着中队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红军战士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中队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射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红军战士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时候,激战到达最,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中队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交战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当然红军落后的人海战术并非完全没有效果。中国有一处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遗憾的是,天又一次亮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飞机又笼罩在红军的头顶。成吨的钢铁又朝着苏联英雄战士的血肉之躯投下”
第六百七十七章 斯大林的求援信
“15日,红军的进攻势头萎顿下来。下午,红军停止了对中队的进攻。停止对中队的攻击是在红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红军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十分罕见,这是为什么呢伤亡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