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5(2 / 2)

大唐第一庄 晨风天堂 6616 字 2019-04-24

李元兴真的是累了,动一动脑子就感觉头发晕,只是选择先休息一会。

也不知道是睡了多久,李元兴被王雨烟叫醒,飞舟似乎正在降落,只听王语烟说道:“殿下,陆校尉在外报告,已经到了汾州。”

“你们休息一会吧,这时不需要你们出面”李元兴吩咐了句,套上外衣就走了出去。

陆毛锋就站在外面,见到李元兴出来后施了一礼:“殿下,按照原先的要求,各州县都不得出迎,州县的官员把心思放在救灾上。汾州这边只有一个主薄负责迎接,城外聚焦着大量的灾民,大约有八百军士正在组织发粥”

李元兴微微的点了点头:“飞舟停在人少的地方,本王不打算进城”

“殿下”陆毛锋很想说,是不是应该先巡察一下,至少让百姓们知道大唐的秦王过来关怀过他们,这样也可以挣一个好名声,至少在前隋,或者是武德年前。奉旨出来救灾的官员绝对是作足的面子活。

可转念一想,却又不对。

李元兴把这个面子活给了朝廷,给了军方。那么秦王殿下自己不要,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陆毛锋决定还是不要自己再多话了。

飞舟停在人最少的一侧,李元兴就站在飞艇的窗口用望远镜远远的观察着。

“陆毛锋,你知道本王想知道什么,听到什么。你进城之后立即拿到资料,本王等着你的回报。”李元兴说完,陆毛锋不敢怠慢,赶紧施了一礼带着人下了飞艇。

陆毛锋下了飞舟之后,站在李元兴身旁的秋香这才轻声问道:“殿下为何不下飞舟呢”

“上位者禁小善。本王已经安排救灾了,没有必要再去表现的非常关心这些灾民们,他们失去了家园,任何的关心都没有一碗粥实在。更何况,本王要关心,也关心的是天下民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的死活。”

听到李元兴的解释,秋香将头低下去了。

“有些意外本王的心狠了吗”

“秋香不敢,只是秋香实在不懂。”秋香轻声的回答着。

李元兴坐在椅子上,将望远镜交给了秋香:“你仔细观察那些灾民,你知道本王看到了什么在本王的眼中,看到许多。比如正在赌博的人,他们用发下的小袋粮食作赌注,因为他们不怕饿死,因为官府已经正式发文,声明了不会饿死一个人。”

秋香依李元兴所说,看到正在赌博的人不止一处。

“当然,大唐百姓九成九是好的,这些人原本就是闲汉。”

“应重罚”秋香气呼呼的说着。

“这不是本王要管的事情,教化百姓是当地官员的责任,如果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本王去co心,去提醒的话,要地方官员作什么。本王更是没有必要去提醒,本王眼中看到的却是这灾民的营区的管理,没有章法,没有规矩。而且救灾也仅仅只是发粮,这才是本王真正关心的问题。”

李元兴其实也没有说完,他还关心的一点就是,百姓对大唐士兵在观念上的改变。

现代的救灾条例根本就没有办法拿到大唐来用。

礼教、文化、社会等阶等等大唐与现代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殿下,有位老者自称是汾州柴氏,名烈。看到飞舟上落下之后,立有秦王府旗帜,特请觐见。”亲卫进来向李元兴报告着,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观那老者,虽身穿布衣,却身体极为硬朗,那感觉象屈突将军。”

军人对军人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或许是担心李元兴不见,所以亲卫就多说几句。

柴烈李元兴心中重复了一下这个名字,猛的跳了起来:“列队迎接。”

“等一下,着甲”李元兴又补充了一个命令。

亲卫愣了一下,赶紧下去传令了。

一阵快速的战鼓声,让站在外面的许多老者都是心头一紧,这里来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身上有素色丝绸,其余的全是布衣,他们看到秦王府的旗帜,只是想来表示一下他们的感谢之情。

听到战鼓声,自然让普通的百姓心中紧张。

倒是为首那位年龄已经几乎百岁的老者,却是努力的要挺直腰板。

清脆的精钢甲叶响动,更是让这位老者的身体微微的颤抖了起来。

两队各十六名秦王府亲卫穿着新式鱼鳞甲,快速从侧面的梯子下来,然后在正面的楼梯处列阵两侧。

李元兴这才从楼梯上来,快走几步之后长身一礼:“柴公亲临,小王失礼了。”

“秦王殿下安”老者回了一礼。

李元兴笑着迎了上去,伸手一扶老者:“姐夫在外征战,家中却少有照顾。来到汾州本应是小王上门拜见长辈,让长者来见晚辈,却是失礼了。”

李元兴说话的当口,亲卫们快速的在飞舟下面将帐篷搭了起来。

这老者是谁

北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按现在说起来,这是皇亲。而且他柴家在大唐反隋的战争中是立下大功的,当年也与李家非常的亲厚。他的嫡亲孙子,就是柴绍,所以李元兴依礼是应该持晚辈礼的。

只是大唐秦王这个身份太高,长身一礼就已经是极重的礼节。

长身,就是身体弯下九十度,双手抱住长长的伸出。

坐在帐篷之中,柴烈说道:“大唐盛世,圣上仁以天下,秦王殿下英明。此次蝗灾暴发,去年已有公文发至各州县,世家。可无奈世人愚昧,明知有灾却不知防,亦不知自保,以至一夜之间,田地荒芜。一片绿色转眼之间变成黑黄之色,触目惊心,老朽惭愧”

“百姓还不了解蝗虫,了解就不可怕了。大唐是不会不管大唐百姓的。”

众老者同时站起来,齐身一礼。

第673节民心、军心

在座的都是老者,老有宝。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的现代,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十几个老人向李元兴施礼,李元兴立即起身回礼。

“殿下,天下四大灾,地动、洪水、蝗灾、瘟疫。殿下在洛阳战天灾,我等原以为这是一个不尽其实的传闻罢了,至于说十八宿老抬棺这样的大善之人,甚至以为是为新皇登基而粉饰的太平盛世”

好一个粉饰之词呀。

不过,能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来,却也是真诚之言。

另一个老者拿出一个卷轴来,向这些宿老们点了点头,所有宿老一起点头回应。那老者才将卷轴翻开,缓缓念道:“四月二十九,蝗灾初现,庄东二十里,八百亩田地受损。四月三十,青苗尽毁”

蝗灾有多可怕。

李元兴没有见过,在后世的现代就算是想像也想不出来。

可在大唐,坐在飞舟上,农田不见绿色,这对于吃饱喝足的人来说,感觉不到了恐怖。可对于将希望放在这片田地上的普通百姓来说,只有绝望。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李元兴背诗,背到一半停下了,苦笑着摇了摇头。

“殿下这诗词似乎还有”

“没有了,也没有必要有的。前隋有灾难,百姓会异子而食,大唐不能”

李元兴用了不能这个词,而不是不会。这代表着上位者的决心。

“五月初一,山中无野菜,树无嫩绿,原本借粮度ri之村民聚集庄门,求再借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