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8(2 / 2)

大唐第一庄 晨风天堂 6402 字 2019-04-24

“皇兄说笑了,这事情还是重要的,虽然前半年臣弟不在长安,但华州的事情臣弟还是相当关心的。他们还算努力,虽然没有达到臣弟对水力改造,增加良田的数量上的要求,但二百多万亩玉米,他们还种下的。”

“一百多万吨,就是上千万担。仅仅一个华州,就足以把长安的粮价给砸到让为兄接受不了的程度,上千万担呀”

李元兴站了起来,抖了抖身上的衣服:“臣弟身上的丝绸,用到淀粉却可以更好。这个玉米淀粉呀,用处多。比如:纺织、造纸、食品、石油、矿井、医疗、建筑、农业、林业、园艺、铸造、饲料、ri用品都能够得上。”

“怎么用”李二追问了一句。

“这个,让专业人去研究吧。臣弟懂的就是,造纸、纺织,特别是将来的棉布上,这淀粉的用处极大,最简单一句话,能让铜变成金的质变,可以造出级精美的纸张来。再说成药,淀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混合剂。还有就是那香皂,真正变的精美,还是要用到一些淀粉的。”李元兴知道一些,但不精通。

李二倒是懂了:“为兄知道,为何有人弹劾你把粮食用了工坊了。”

“粮食不够吃,自然是不敢用的。但粮食原本也是工业品的一种原料,作成食品也行。玉米饼干还是不错的,长安城酒的价格降了五倍,就是因为粮食足够,可以大批量工业酿酒了。”

粮食多了,李二还是很高兴的。

夏收,是在大唐的五月中旬,就是后世的六月下旬。

这个历法的事情李元兴没有打算改,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将来大唐的天文学发达了,自然就会有精通此道的人去提出改变历法,或者是完善历法的建议来,五月收粮与六月收粮,对于李元兴来说是无所谓的。

而秋收,八月初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收粮了。

江南道那边已经有电报过来,水稻已经开始收获,采用的良种种植与简单的堆肥技术,亩产大约可以达到平均三石以上,最高亩产大约为四石。

淮南道也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丰产年,最多还有三两ri,就要开始组织秋收了。

江南、淮南两道没有什么粮仓的压力,只是稻米的话这样的丰年还不至于让粮仓装不下。可河南道却是不同了,以洛阳为中心,整个河南道玉米种植、秋季的红薯这两项,预计在八月十五左右,就会收获。

数量巨大

可就是这样巨大的数量上,李元兴依然认为不够。

“皇兄,眼下看似关中的粮食够了,但未来五年呢”

李二离开了书桌,坐到李元兴旁边:“五郎,你继续讲。未来五年后会如何”

“皇兄,先算人口。人口有三笔账要算。”

刚刚坐到李元兴身旁椅子上的李二又站了起来,回到了书桌后,打开一张纸:“五郎你继续说,你自称算学不行,但算账的本事却不是普通的高明。”

李元兴笑笑,站在书桌前。

“皇兄,这第一笔自然要算人口的增长率。其实就是年末人数减去年初人数之后,再除以年人口数的平均值。这个指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代表着人口没有增长。当然,我们不用太复杂的计算公示,我们用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一个女人生几个孩子,一户当中,会生几个孩子。”

提到公示,李元兴怕给李二讲不清楚。

李二呢,也不想要复杂的公式,他要的只是数字。

“皇兄,如果大唐这五年来,适龄的夫妻。按臣弟那生了孩子就减税的说法,大唐平均一户,这五年怎么也有三个孩子吧”

听李元兴这么一算,李二摇了摇头。

“五郎呀,你小看这生孩子减税的政策了,按大唐现在的情况,一户适龄,平均是一男二又四分之三女。当然如果加上侍女婢女什么的,这个数值差就更大了。你要知道,隋末战乱,强征兵源,男人死了有多少”

“那皇兄说生几个”

“一户五个最最少,五年,大唐少说也能增加上千万的新生孩童。只要你五郎敢说多生娃娃就减税,甚至免税,这个人口增加的数字绝对超出五郎你的想像。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么多的乐子,到了晚上还能干什么”

被李二这么一说,李元兴倒是有些后怕了。

“皇兄,照你这么说。这减税之事倒是要重新考虑了,臣弟有些心虚呀。这一千万人口,就按每个人每天一斤来说,一年每个人就是四担,这粮食就需要少说也要四千万担。”

李二在纸上记下了:“四千万不够,一天一斤真没多少”

李元兴把这一条让过:“皇兄,第二本账是异邦各族,他们不种粮食。当他们归附大唐之后,他们提供的是战力,是工业品,是劳力。但粮食这一项却是要大唐支出。就拿契丹人来说吧,他们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成年人吃的不少呀”

“契丹人吃肉,这猪、牛、羊什么的,消耗的也是粮食”

李二也附和着说了一句。

“还有就是,大唐人生娃娃免税,能不对他们免吗”

好家伙,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

李元兴手上的笔在纸上再没有写一个字,因为这笔账已经不好算了。

除了契丹,还有靺鞨人,室韦人。

虽然说教他们种田,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是靠着军功从大唐换到了更多的粮食,要是不限制人口,将来他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大。

“皇兄,这第三本账就更吓人。大唐现在工业化,许多百姓都看到,作工比种田挣的多,将来种田的人肯定会变少,作工的人肯定会大增,那么皇兄,这个矛盾可怕呀。再说咱们往外占地盘,新占下的地盘至少两年内,粮食是负数,而且负的不少”

李二在表章堆里开始翻。

很快找出了一份表章:“萧瑀的,应该也抄送了你秦王府。只是你在外面征战,这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李元兴翻开表章一看,正是自己说的第三条。

仅仅是现在占下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萧瑀计算的结果是,每年需要至少二千万担粮食,才能勉强够用。因为高句丽人种粮,真正可以让他们自己吃饱,至少需要再有三年时间,建安城的新粮田,到明年才能养活建安的驻军。

仅仅是驻军,想给周边的矿区调些粮,怕都紧张。

“一个人几亩田”李元兴问了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题。

李二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回忆自己看过的户部表章,夏收的时候有过全国土地的数据。大约为二百六十万倾。

“一人有十亩吧”李二也不敢肯定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

李元兴伏在李二的书案上,开始在李二那张纸上画着:“皇兄,大唐现在有多少田,皇兄你说不清,臣弟也说不清。户部交上来的数据,只是各州县报上来的数据,这东西不怎么准,相差也不少。”

“恩,此事在武德年间为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