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伦想到写回到未来,多亏了那次与托马斯聊天谈到香港科幻片缺失,受此启发才想到这部经典科幻电影,托马斯对这部影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林宥伦就答应把麦加介绍给他认识。
在去参加颁奖晚宴的路上,听林宥伦和托马斯聊起回到未来这部电影,周彗敏突然有些后悔当初没有答应林宥伦做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就连托马斯这样的外国人都对这部影片如此感兴趣,想来影片在美国也会很受欢迎,这样一个机会却被她白白浪费掉了。
“在想什么心事吗”林宥伦的声音传进耳朵,周彗敏猛地回过神来,发现不止林宥伦看着她,托马斯眼睛也盯在他身上,直觉脸颊一阵发烫。
“没想什么”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闹了个大红脸。
“这部电影五月份就能上映,票房成绩不错的话,下半年应该就会开拍续集,到时候你的档期可以安排的过来吗”
林宥伦问这么正式,周彗敏立刻就明白了他的心意。
“续集让我来演”
周彗敏对这个消息感到有些意外,林宥伦脸上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你演的阿珍在这集里虽然戏份不多,但在续集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女主角,这是一个系列电影,要保持连贯性,主要演员肯定是要用原班人马,只不过是这一集里根据剧情还会有新的角色加入。”
林宥伦刚向周彗敏解释完,放在手边的“大哥大”手机就响了起来。
接通电话听了一阵,林宥伦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电话是麦加打来的,但他找林宥伦商量的事情却和回到未来这部电影无关。事情的起因是新艺城的另一位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却不想这部作品成了香港“电检处”的重点打击对象,送检时被删改得不成样。
一开始听说这事,林宥伦真觉得很稀罕,新艺城从来都只拍喜剧片,这样的电影也能被“电检处”查处,那么香港电影便直接不用拍了。后面麦加提到这部电影的导演叫林岭冬,林宥伦这才恍然大悟。
林岭冬和周闰发是同期无线艺员培训班的同学,他不愿意像周闰发那样在台前威风,反而和杜琪锋一起师从王天霖,心甘情愿做起了幕后工作。等到片场经验丰富,逐渐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却有心血来潮跑到加拿大去学习电影,这一去便是三年。
学成归来,正值香港新浪潮电影蓬勃兴起之际,林岭冬本以为离开时在香港影视圈已经小有名气,此次又是海外镀金归来,肯定能够在香港电影界大展拳脚,事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在人走茶凉、新锐辈出的香港电影界,没有哪家电影公司会特别重视一个离开香港三年的陌生人,加入新艺城足足做了两年冷板凳,才获得执导第一部电影阴阳错的机会。这部影片虽然叫好叫座,但林岭冬只是途接替不听话的导演梁普志,严格按照新艺城“七人小组”的指示创作,说白了就只是一个听话而且用得顺手的打工仔。
接连拍了几部电影,林岭冬都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影片创作,只是他拍片卖力,几部电影成绩都不错,终于入了“老大”麦加的法眼。
等林岭冬为新艺城拍完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麦加就拿出400万制作费,让林岭冬拍一部电影,题材剧本都由他自己决定,这次放权让林岭冬大喜过望,他不想再拍新艺城的喜剧,就决定拍一部警匪片,名字便叫做龙虎风云。
为了让这部电影更有票房保障,林岭冬专门请来了自己的老同学周闰发担任片主角,但世事难料,这部由林岭冬ziyou创作的电影,却因为黑色写实,暴露社会问题而被“电检处”删改。
这事雷觉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麦加就只好求到了林宥伦头上,林宥伦只说帮忙想想办法,但心里也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林宥伦放下电话就一直拧着眉头,托马斯心里感到很好奇,以林宥伦今时今日的地位,应该很少有问题能让他如此为难。
这事也不是什么隐秘,林宥伦就把事情和托马斯简单说了一下,没想到托马斯眼珠一转,说这事他有办法。
最后一周,手上还有月票的朋友请多多支持
第182章改变的契机一更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制度层面进行改变。”托马斯对香港电影市场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制约港片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市场,其次便是电影检查制度。
香港1953年就制定的电影检查条例在托马斯看来是在没有法律基础下进行的,历届港府新闻处处长领导的电影检查工作,实际上就只是在执行“行政命令”。
“托马斯先生的意思是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林宥伦双眉紧锁,紧闭着嘴唇,心在认真考虑着托马斯的提议。
托马斯对电影分级制度很推崇,“让大人和小孩看同样的东西是不合情理的,分级制度既是对成年观众选择ziyou的尊重,也是对创作者创作ziyou的保障,更是电影产业的福音。”
林宥伦和托马斯的观点并无太多分歧,让他犹豫不定的是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香港电影分级制度提前诞生。
任何一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某个契机的推动,在美国,是因为伊丽莎白泰勒在影片灵欲大爆粗口引起社会不安,这才促动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诞生,想要在香港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同样需要一个契机。林岭冬的龙虎风云被“电检处”删减只是个例,显然还无法引起整个行业的重视,尤其是各个电影公司相互之间是竞争关系,要从行业内部推动这件事。难度很大。
“我接触过的香港电影人,都没有意识到香港电检制度是不合法的,拿你们国话说就是只隔了一层窗户纸,但却没有人想过要去捅破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托马斯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需要找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将这件事捅出来。任何缺乏法律基础的制度必然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