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4(1 / 2)

醉枕香江 忧郁的青蛙 5813 字 2019-04-25

台的话筒让给了林宥伦,台下众人这才省悟过来,很快就有掌声响了起来。

林宥伦压了压手,止住台下的掌声。

“说起来很惭愧,进入明报这几年,其实就只是和大家混了一个脸熟,而我对明报的整个运作,只能算是了解,还远远谈不上熟悉,所以未来更要倚仗在场各位的支持。”

在明报改组当天,林宥伦便公开表示,收购明报企业是一项长期的商业投资,不涉及政治,更不涉及明报一贯的编辑方针,并且承诺不会辞退明报的旧员工。现在这番讲话,也算是在非正式场合下对报社高层的一个允诺。

有了这番保证,在场众人都安心不少,林宥伦趁机宣布了几项公司改革,特别是宣布重启明报上市计划,并承诺上市后将分配股份予员工,同时强调“上市后报馆的方针不会变动,报纸社会基础扩大,关系更加密切,而员工可作为小股东,会更有归属感。”

先是安抚人心,然后再利益许诺,林宥伦这一番举措下来,基本上消除了明报改组所引发的内部动荡。

明报这次易主,可以说是倍受各方瞩目。在金镛时代,明报作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被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无论是在大陆、台湾、还是在海外,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化界,明报都保持着较大影响,特别是社论很受大陆、台湾、香港的高层政界人士,化人士重视。

林宥伦接掌明报,金镛“退而不休”,继续担任明报的名誉主席,明报进入“后金镛时代”,所有人都清楚这个过渡期不会太长,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年,金镛肯定会彻底退出明报,所以从此刻开始,真正对明报起决定作用的人就不再是金镛而是林宥伦。

林宥伦的政治立场比金镛更偏向于立,这一点和明报历来的政治倾向很契合,明报在化界的影响可能会随着金镛的离开而有所减弱,但鉴于林宥伦在整个香港社会的影响力,在他入主明报之后,报纸的读者基础会随之扩大。

多年来明报一直在与胡仙的星岛日报和马家兄弟的东方日报争夺香港读者市场,在“后金镛时代”,明报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份能够在化精英阶层保持足够影响力,同时又能让普通市民感到亲切的报纸,这一点才真正让竞争对手感到担心。

就在香港的其他几份大报开始紧张应对明报这种改变时,林宥伦却悄然离港,只身前往台湾,拜会了正在家养病的古龙。

自从上次一醉,古龙终于听从身边亲朋的劝说,开始戒酒,身体状况也日渐好转,林宥伦到访时,他刚刚从美国治病归来,回想起当初林宥伦对他的一番苦劝,心感慨良多。

古龙以茶代酒,敬林宥伦说:“若是没有林先生那番良言苦劝,我现在恐怕已经是死人一个了。别说把我的新作放到明报上连载,便是要我去明报当编辑,我也不会推辞。”

古龙只是想表达一个心意,林宥伦当然不可能真把古龙拉去明报做编辑,两人对饮一杯淡茶,都没有再提此事。

聊得正起兴,古龙的夫人余秀玲推门走了进来。

“耀华,刚才黄家兄弟来电话,说晚上要过来找你商量事情。”

余秀玲是古龙的第二任夫人,在古龙得肝病那一年,要是没有余秀玲的照顾,那真是苦不堪言的事情。古龙在这期间昏迷过好几次,在医院里失禁,前前后后不知进出医院多少

次。余秀玲一直都陪伴着他,照料着他的起居,从未言苦,也未曾要求过古龙的回报。

古龙有这样一个好妻,每每都让他的朋友羡慕不已。

古龙牵着余秀玲的手,拉她到自己身边坐下,林宥伦在场,余秀玲一开始有些不适应,倒是林宥伦神色如常,让余秀玲心头稍定。

古龙拍拍余秀玲的肩膀,“你打电话叫他们赶紧过来,今天正好林先生也在,回头我再把马芳踪叫过来,大家一起才热闹。”

余秀玲依言而去,古龙这才向林宥伦解释说:“黄氏兄弟是我最近认识的朋友,这次来肯定又是缠着我说武侠小说改编的事情。”

黄华、黄泽这两个名字林宥伦听来有些陌生,一开始听古龙说小说改编,他还以为黄氏兄弟是做电视或是电影的同行,等古龙细细解释,林宥伦这才猛地醒悟过来,这黄氏兄弟可不是台湾霹雳布袋戏的创始人么

黄氏兄弟居然想把古龙的武侠小说改编成布袋戏,这个想法倒是让林宥伦觉得有几分意思,心对这次见面也多了几分期待。

天还没暗,马芳踪和黄氏兄弟就来了,他们带了酒菜上门,看来是要长谈,余秀玲把他们带到阳台上的小花园,这里布置讲究,旁边一张桌,是谈话的好地方。

马芳踪早知道林宥伦在这里,但黄氏兄弟却是第一次见林宥伦,看古龙陪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在那里聊天,他们心里还琢磨着这人是谁,等古龙介绍完林宥伦的身份,黄氏兄弟均是眼前一亮。

哥哥黄华穿了一件格衬衫,方方的脸上一片未刮干净的白胡渣,个高大,站得笔挺。弟弟黄泽一身西装革履的打扮,总是和善地微笑的脸,总是闪着愉悦光泽的眼镜,偶尔会露出犀利光芒的眼睛。

两兄弟一起上前,依次和林宥伦握手寒暄。

黄家的布袋戏传承,到黄氏兄弟已经是第三代,从小就生长在布袋戏世家的两兄弟,自小即耳濡目染地接受种种布袋戏的薰陶。阿公是鼎鼎有名的五洲派布袋戏创始人、与李天碌齐名的国宝级老艺师黄海岱;父亲则是轰动江湖、惊动万教的电视布袋戏教父黄俊雄。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黄华与黄泽并没有太多的其他选择,虽然年轻时也很想耍帅搞乐团,可是终究还是选择继承祖业。

黄海岱是布袋戏剑仙流派的开创者,而黄俊雄在父亲改革布袋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将布偶的尺寸加大,强调眼部的神气,以流行音乐取代传统的锣鼓做配乐,将布袋戏搬到电视上来表演,在台视播出后引起轰动,缔造多项空前的收视记录,连演五百三十八集,收视率最高曾得到97,戏主角史艳、怪老、二齿一度成为全台妇孺皆知的“偶”像明星。

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在午时段上演四年,虽然极受观众欢迎,但台湾的报纸舆论却给予极大压力,认为剧情荒诞影响青少年行为,甚至影响午休时间导致“妨害农工正常作息”,台湾新闻局随即发布三十分钟内只能演出五分钟武打戏禁令,以至于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渐渐做不下去,后来就只能改成发行录影带。

退出电视荧幕的黄俊雄仍在台湾各地歌厅、剧院巡回演出,几个儿也都在麾下工作,长黄华转入幕后专研导播、剧本创作的工作,黄泽则擅长布袋戏最重要的口白绝学,可以以一人配上所有戏偶的旁白。两兄弟在学习的同时并不墨守着日趋式微的传统布袋戏,等着时有时无的野台戏演出,而是积极谋划着创新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