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1(2 / 2)

“你这是陷陛下于死地,当初就是听信奸臣之言,两位先帝,呆在汴梁未离去,结果有靖康之耻;莫非你想要再度上演靖康之耻吗”范宗尹道。

此时朝堂再度吵闹成一圈,而主战迁都的意见,已经是占据了主流。

分析了一下局势,赵朴觉得迁都势在必行,应天府地理位置不如长安,城墙防护不如汴梁,再加上兵少,守住应天府的几率很小。此时宋朝的正规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新组建的军队,还在操练中,战斗力低下,守城还可以,若是救援应天府,绝对是被围点打援,消灭在半路上的下场。

不过如何迁都迁都在何方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赵朴神色中闪过一丝忧愁,很多时候,迁都变成了战略大溃败,负面的影响太大了。一旦迁都,黄河防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几乎是军心动摇,用一溃千里形容也不为过。真是一个难题,进退无路

而底下的吵闹依旧存在,吵吵闹闹,双方争夺得不可开交。

“啪”赵朴一拍桌子,顿时间吵闹声不见了。

“吵什么吵,这里变成了杂货市场”赵朴脸上带着愤怒,神情有些狰狞,可是眼神中却是平静,不起一丝的波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此时已经没有争吵的时间了,行动行动快速行动”

“散朝”

赵朴一撩袖子,转身就走,提前下朝。

众多臣子心中闪过恐慌,这是皇帝陛下登基以来,第一次发火。皇帝陛下一直脾气很好,很少责骂臣子,于是给世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可是在皇帝陛下发怒的那一刻才知道,帝王也是会愤怒的。

众多臣子都走了,而汪伯彦、赵鼎、范宗尹却没有离去,而是到了后殿内。

此时,赵朴坐在椅子上,神情冷峻,三人刚刚进去,就感到了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位皇帝陛下真的怒了。

“金军南下,三路出击,如今我们分析一下金军的进攻态势”少去了嗡嗡的吵闹声,赵朴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太监们端出沙盘来,赵朴再次做军事推演,推演双方的攻防趋势,双方的实力对比。

汪伯彦看着沙盘,看着皇帝陛下的军事推演,心中不断的揣摩着新皇的性格,这位新皇不喜欢大臣们夸夸其谈,喜欢的是实际推理,喜欢的是利益的权衡,得失的比较,还有如何利益最大化。

身为这位皇帝陛下的臣子,可以犯错误,可以失城,但是不能欺骗,不能夸夸奇谈。

第一步,推演黄河防线能否守住;

第二步,推演汴梁能否守住;

第三步,推演金军深入到了那里。

在不断的反复推演中,得出了黄河防线守不住,三位大臣被这位皇帝陛下说得心服口服;而在推演之后,也得出了汴梁守住很困难,可也能勉强守住;第三步,金军深入到了哪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分歧不断,暂时搁置争议。

最后,赵朴总结道:“黄河防线守不住,千里防线,防御面太宽广,仅仅是守住一些要害,一些重要城池根本无关大局。金军在乎的不是攻陷多少城池,而是在乎掠夺多少金钱,消灭我军多少精锐。而那时应天府将会暴露在金军铁骑之下,此时迁都势在必行,不过迁都要避免混乱,避免军心动摇”

“第一,迁移河南、山东等地百姓先走,坚壁清野,不留一丝粮食给金军,水井也掩埋,不给金军一口水喝”

“第二,汴梁城五品以上文官及内眷先走,迁移至江阴两淮一带,疏散于各个大城”

“第三,仅留五千守卫应天府,我亲自率领三万亲军,御驾亲征,犒劳三军,守卫黄河,誓杀金贼”

第162章不做唐明皇

“第四,速速营建扬州,建康等地,修筑城墙,记住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北伐”

“第五,营建水师,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山东。只要有了水师,近处可以守住江淮不失,远则可以反攻辽东”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你们可以说一说”

赵朴的没有一丝商量的口吻,只有命令,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

赵鼎开口道:“这些都没有问题,只是第三条有些不妥。陛下万金之躯,万万不可亲自出征,身居险境之中。守卫黄河,自然有大将;不必陛下亲自出征“

“陛下三思,莫要意气用事“

“陛下为大宋希望,不可轻动“

原本意见相左,争吵不断的三个大臣,这次空前的团结起来,一直反对赵朴御驾亲征。如今多数的皇室都被擒拿而走,剩下的多是皇朝旁支,根正苗红,威望巨大的,就只是皇帝陛下一人了。

一旦这位皇帝陛下,出了问题,那大宋真的完了,再大的胜利,也无法弥补,皇帝出现意外的变故。

“御驾亲征,一点也不好受,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防备刀剑之危。可是如今危在旦夕,我不得不出征“赵朴苦笑道。御驾亲征,除了那些开国皇帝之外,可以说谁玩谁倒霉,谁玩谁悲剧。

宋朝的宋太宗御驾亲征,被射伤了大腿,变成了瘸子;明朝的英宗御驾亲征,成了俘虏,苦逼无比。

若是有一点点希望,赵朴都不会选择御驾亲征。

靠着他这点浅薄的军事才能,对战上二三流的将军,可能胜利,可是对上一流的名将,绝对是死输,一点胜利的希望也没有。可是不得不如此

赵朴苦笑道:“各位卿家,可知唐玄宗,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时什么吗”

汪伯彦道:“宠幸杨贵妃,因为美色而误国”

赵鼎道:“放任藩镇割据,埋下武人乱世的钉子”

范宗尹则道:“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三个大臣,三种不同的答案。

赵朴听后,却是摇摇头道:“都不是。不论是国之痹症,还是任用奸臣,或是美色误国,这都没有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在,有过不改,错误一次次变大。当年李旦先是出兵诛杀韦氏,后世灭太平公主,都是处在劣势,处在极为危险的境地,悍然出手。那时他身上有股血气,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