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切蛋糕的刀子,就是海军。
海军一直难以成立,就是因为士绅官僚,富商阶层抵制,因为他们不愿意蛋糕分出去。
这只是经济上的账,只是民生上的账,还有政治上的账,军事上的账,没有仔细算计。
政治上,中国历来陷入一个怪圈,每二三百年,就要出现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是亡于农民起义,就是亡于外族入侵,原因很多很多,但是无非是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基垮了,再高的房子也会倒塌。
而在封建社会,经济主体便是农业,农业的主题是土地。
在王朝末期,总是有各种政策,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但是不无例外都是失败了。只能是用最为残酷,最为冷血的“战争减丁法”,大量的百姓死于战争、瘟疫、饥饿等等,最后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而此时十室九空,人口数量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
秦末汉初如此,隋末唐初如此,宋末元初如此,明末清初也是如此。
而赵朴看来,除了“战争减丁法“之外,还有海外移民,也可以减缓华夏的人口压力。
在公元十二世纪,最缺少的就是土地,因为土地兼并,宋朝农民起义不断;而最不缺的也是土地,在台湾,在南洋一代,在东北一代,都是大量的无主土地,都是肥沃至极,只需要少量的代价,甚至是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可以轻易获取。
这些地区,不是肥沃的黑土地,就是一年三熟的水稻,最适合耕种,可以大量缓解人口压力。
而这一切前提,就是有一只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维护海外权益。
至于军事上的账,组建海军出击辽东,反而是最次要的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却是组建海军的最好借口。
第219章海军初成
战争,可以做到许多平时不可能的事情。
若不是二战爆发,美国也不可能筹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在太平岁月这是不可想象的。若是在和平时期,赵朴若是组建海军,绝对是反对声音一大片,阻力太大,最后不了了之,可是在战争年代,服从于战争,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了。
赵朴说服了李纲,将组建海军的计划交给了他。
只是具体的如何组建,赵朴也是抓瞎,只能是大概的提出了极点注意事项,然后让李纲“便宜行事”。
而李纲也不负所望,仅仅是半年的时间,就组建了海军的雏形。
而此刻,赵朴正在看着密折,这是李纲的上书,详细的讲述着海军发展的进度,还有海军编制等。
海军编制上,主要有主舰、粮船、水船、马船、坐船与战船等几种战舰。
主舰,相当于宋代版的航空母舰,相当于明代版的宝船,相当于后世的旗舰、主力舰。集体巨大,要载着粮食、马匹、陆战兵员等等,至少在五千料以上,因为体积巨大,运动速度较慢,一旦遇到小船围攻,就是死翘翘了。因而主船重点在防御和攻击上。外层要包上铁皮,提升抗打击能力;同时要安装上火炮等武器。
马船,是快速水战,负责浅滩地区登陆攻击;
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
坐船,是运兵船,主要负责将兵力运到海岸上;
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歼灭敌军舰队;
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淡水。
看着奏折上的描述,海军已经初步具备了规模。只是在主舰的打造上,较为耗时耗力,尚未建造妥当。这主要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第一次打造,工匠有些不熟练,有些问题还欠思考。但是也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造成功了。
“李纲,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赵朴看着奏章,心中很是满意。
李纲是一个文人,他的长处在文治上,而不在军事上。让他上了战场,注定是赵括一类人才;让他制定国家战略也不行;让他去当宰相,也是糊涂不断。他的长处在于后勤,在于打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此次李纲被贬了。
但是,赵朴不会将他弃之不用,而是将他放在了泉州,放在了福建,让他筹备海军。
福建拥有3324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4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省界的山脉并未阻隔了闽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海上航路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外界连接起来,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远。加上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随处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帆船成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国时期,吴国的航海活动十分活跃,先后遣使南洋、登陆台湾和联合高丽。于公元269年,吴国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设置典船校尉,这是有记载的福建官办造船厂之开始。吴国还在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称温麻船屯,所造之船称温麻五会,在数十年期间,建造了大量的海船,为福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西晋灭吴,置晋安郡,设温麻县,保存了吴国遗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东晋末年,浙江孙恩、卢循带领农民起事,曾在东南沿海建造“八槽舰”,自江苏沿海路南下广州,后又曾顺长江而下。事败之后卢循余部种类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头尖尾高、当中平阔、冲波送浪,称作“了鸟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刺史兼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旧唐书记载当时来往于福建与广东沿海之间的商船,最大的载重可达千石,即50至60吨。唐代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福建凭借舟楫之利,或从浙江买进粮米,或向登、莱运出海外奇货,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