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7(1 / 2)

月中,李纲也是一个冒进派,只是经过了屡次大败,渐渐走向了成熟,少去了那份焦躁,多了几分沉稳。只要是不把李纲排到前线打仗,不掌管一些要害部门,应该不会出现太大漏洞吧

而先贬后升,也是为了把李纲变为铁杆的保皇派。

说来很是可惜,甚至是可悲

赵朴是皇帝,但是这个皇位有些来位不正,是父亲、兄长被擒拿之后,趁机当上的。当上皇帝的一段时间内,赵朴皇位极不稳定,而经过连番动作,尤其是击退金军后,皇位算是暂时稳固了。

只是悲哀的发现,在军队中,赵朴还有影响力。毕竟,八字军是他的亲卫,是他的嫡系部队,足以信赖。

可是,在朝堂上的众臣中,却是力量薄弱。朝廷内,有抗金派,有议和派,但是唯独没有保皇派,一些铁杆的保皇派更是无一人。

未来阶段,培养保皇派很重要。

随着定都杭州,杭州在原来的城市规模上,开始大肆扩建。

一些平民的房屋被推到,或是被侵占,沦为了官府的产物。

很是可悲,在这个没有物权法的时代,小民的利益总是容易受损。虽然,朝廷多方的补助,但是损失与收益相比较,还是差了很多。

当然了,小民利益受损,只能是忍着了,谁让他们是小民,身为小民,就要有被欺压的觉悟。

实际上,太多的小民,选择了忍让。当然有些人不服,一个七品小官开始上奏,写道:“为君王者,当以百姓为先,以社稷为先。如今山河破碎,半壁江山不保,苟且于江南。让朝内奸臣作祟,奸相汪伯彦,勾结奸商以害民“

上书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今丞相汪伯彦。

杭州的建设工程,是赵朴定下了大调,汪波彦具体执行的。

在执行中,有些行为太过暴躁,手段太过激烈,尤其是在房屋拆迁上,问题很多。而在具体的事务上,官商勾结,龌龊行为不断。

这些本来是宋朝官场上的常例,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

大宋不杀士大夫,对于官员很是厚待,又没有反贪局治理贪污,贪污问题很是严重。在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中,官商勾结问题很严重,只要是质量上没有太大问题,在吃回扣、送礼、赚取差价等问题上,都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权当没有看见。

而汪伯彦主持,扩建杭州,从中收取一些好处,也是正常至极。

很快,这份上书,送到了内阁。

在座的内阁成员,只是轻微的扫了一眼,就丢弃在一边了。

毕竟,这样的状告,每天都有几十份,没有谁会有太多的闲心,理会这些小事情。况且,在座的各位,都是从中收取了好处,也不好意动手。于是“暂缓上交“。

只是这一下子,惹出了风暴

“秦大人,汪伯彦中计了“

“汪伯彦也该走了“秦桧幽幽道,”有他拦着路,我等想要再进升一步,也不可能。我是左相,赵鼎是右相,看似地位尊贵,但还是远远不如汪伯彦。唯有他离开,我等才有用武之地”

“只是,仅仅一个上书,能让汪伯彦罢相而去吗”一旁的亲信问道。

“一切皆在圣意汪伯彦之才,不足为相皇上已经有了罢免他的心思,只是没有好的理由而已,我等不过是顺从皇上心意而已“秦桧道。

第329章野蛮其身体

“一切皆是借力而已,若是皇上下定决心,罢免一人,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可罢免;若是皇上不想罢免某人,即便是暂时的冷藏,不久之后也会再度启用,而那些弹劾者,会受到严厉惩罚”秦桧道:“一切皆出于上意”

皇上的意见很重要,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亲信道:“大人,那不知皇上为人如何“

“不好说呀“秦桧道,“皇上看似性格简单,其实最为深沉。不管在任何状态下,他都保持着冷静,任何阴谋都难以欺骗了他,对付他的唯有阳谋”

“任何阴谋都难以针对他,皇上竟然有那样恐怖”亲信有些难以置信。

秦桧却道:“任何阴谋,都是勾动人心深处,一动,就会陷入阴谋算计中。但是当今的皇上,没有,或者说是能勾动他的东西太少了。他不好酒色,也不好享受,甚至是伐金的也很是淡泊。因为淡泊,任何阴谋在他眼中都是漏洞百出想要算计皇上,不可能”

“皇上立志北伐,怎回是对北伐淡泊”亲信难以置信道。

“这没有什么。就好似神宗皇帝,总是想着建立千秋功绩,总是想着平灭西夏,于是王安石变法,弄得天怒人怨,神宗皇帝也忍了。只是为了平灭西夏,只是五路出击西夏,大败而归,几十万军民覆没。皆是因为建功立业的心思太重所致。”

“只是,当今皇上不会。他总是冷静的看着北伐,冷静的看着军情司传来的消息,不会被朝中议和派的声音袭扰。也不会被朝中抗金派的声音鼓动的热血沸腾。他冷静的观察着,等待着,好似一只捕食的老虎,没有成功的机会,绝对不会动手。一旦成功的机会来了,会果断出手,不顾及一切”

“对于皇上阴谋是没有作用的,也不要耍小心思,唯有用阳谋”

秦桧道。

宋朝一直是采取,皇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权力结构有所不同。

在大宋,枢密使是丞相,三司使是丞相,中书侍郎是丞相,参政知事也是丞相。这些丞相各居其事,实际上等于没有丞相。那种独揽一切权力。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几乎没有。各个丞相之间,权力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根本无法做到大权独揽,而皇上居中调停。占据无上地位。

这个格局,有利于权力平衡,固然是造成了行政效率差,但是也出不了大问题。

直到。元丰改制,也就是宋神宗改革,王安石变法时,这个局面才打破。

王安石变法,阻力很大,于是选择集权,抗衡反对派的压力,这对社会破坏也极大,不仅是损害了上层利益,也损害了底层百姓利益。唯一受益的,大概就是国库有钱了,可以有充足的财政,前去灭亡西夏。当然这不能怪王安石,任何改革,任何变法,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但是,只要对外作战胜利了,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了。

就好像明治维新前夕,矛盾也很多,错误也不少,可是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一切矛盾都被掩饰过去了,都被转移而去了。

只可惜,对西夏的战争失败了,也宣告着这次变法的彻底失败。

元丰改制,王安石变法,打破了各个丞相之间,权力的制约,使丞相的权力实行了独揽,于是朝中出现了权力独揽问题,章淳、蔡京、李纲、汪伯彦,就是处在这种地位。权力太大了,一旦没有本事承担责任,不是沦为奸臣,就是被遍谪流放。

没有超人的才能,最好不要玩大权独揽,不然害人害己。

而赵朴当了皇帝之后,努力的化解这种大权独揽问题,努力的回到元丰改制前的格局,于是成立了内阁。内阁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瓦解相权而存在。

实际上,操作很是成功

汪伯彦才能一般,才略一般,真的让他大权独揽,他也玩不转。而搞来内阁,权力分摊之后,责任也是分摊了出去,有问题大家一起担着。这无形中,让汪伯彦的压力降低了很多。

从大名府,到了襄阳,又到了扬州、杭州,大约有三年多,快四年的时间,汪伯彦担任丞相,算是时间较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