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4(2 / 2)

老大赵桓是嫡出,当太子十年了,是法定接班人,但这孩子跟自己不对眼,两人也xg格不合。自己喜欢梁师成、童贯、蔡氏父子等人,可他不喜欢,且十分仇视,曾多次扬言等自己掌权后定要将他们严办;再有自己信道,一心向道,可这孩子却喜欢佛教,当年自己不过想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他就不愿意,在大殿上和自己吵,一点面子不留。

还有自己平时喜欢吃的好点,穿的好些,住的舒适点,能玩儿的痛快点,但这怂孩子就不高兴,不过是在皇城中修了个花园,他就每天叨咕,说什么现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国家经费紧张,咱们家还花钱修园子还是应该注意点影响的跟他娘是一个德行,劝自己要当个什么恭俭之德,闻于天下的明君。他烦不烦啊

老三赵楷其实最可心儿,这孩子的xg情和爱好跟自己如出一辙,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可谓才华出众,众兄弟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如今这孩子越来越孝顺了,知道自己喜欢珍奇图画,得了好东西马上就给自个儿送来。再一个是赵楷不但长得英俊,而且特别有才。学问渊博,自己这么多孩子中无人能出其左右,他画的小笔花鸟和自己画的酷似,简直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另外这孩子还能团结同僚,跟朝中这些大臣们关系都不错,宫里宫外都说他的好。如果让他接班自己那些班底还都能保全。要说资历也有,进士出身,在皇城司任提举一职十多年,搞得也还不错,将皇城司的亲从官从四个指挥发展到五个指挥,人数将近三千。现在自己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要不是伐辽时白沟一战失利,自己还准备让他担任讨伐军总司令,让其在军队中历练一下镀镀金

“唉,只是这个孩子母亲出身低点,不是嫡子”赵佶思来想去叹了口气,嫡子尚在,如果让他接了班。定会落人把柄,自己也会被人诟病。

现在是国之危难之际,要用可以干事的,那些还在吃nǎi的,撒尿和泥的先都排出在外了,那剩下的还有十多个,赵佶猛然想到还有一个儿子可入法眼,那就是老二赵柽,这孩子论出身他母亲是皇后,他也是嫡子。只是不是长子,可这也要比老三继位阻力少不小。

“可他行吗”赵佶把心思有转到了赵柽身上,这孩子自幼出宫在乡间长大,不喜读书又缺少管教,做事鲁莽。天不怕地不怕的爱耍个混,他想着儿子第一次回京后在宫中市井街上的一幕笑了。

可是这小子不大会做人,不会拉关系,一身的匪气,将朝中的几个重臣都得罪了,几个宰执除了蔡京那老东西还真没有几个没挨过他打骂的,但自己就喜欢他身上这股子痞子劲儿,爱听他讲故事,爱吃他做的菜,喜欢跟他聊天,让他知道世上还有父子真情。

赵佶虽然做事看似迷糊,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看得明白的,当年的东宫之争他也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二儿子的嘴上说是不想因此闹得父子失和、兄弟反目才退出了这场争斗,而选择支持赵桓上位,平了悠悠众口。可从这件事情,赵佶也看出此子绝非平凡之辈。

入主东宫可以说是每一个皇子的梦想,可他说放弃就放弃了,看似大度,其实是他明智,看清了形势。他自己虽有皇后的母亲,可是母族式微没有根基。而他远离京城,和朝臣、名流交往甚少,根本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不如以进为退。

接着赵楷的外庄一夜间被烧为平地,庄客一个未留,当时各种传言都指向他,可开封府查了很长时间却未能找到凶徒,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么大一件事情他能做得滴水不漏,能说他鲁莽吗

随后赵柽大闹京城将几个神仙整的灰溜溜,下了趟江南罢免了大小官员数十位,连号称东南王的朱勔都让他收拾的没脾气,可他结怨江南后却能毫发无伤的平安回京,足见其脑子不但够用,而且极有心机,也难怪赵楷那么聪明的人都被他耍得团团转。

后来考虑到赵柽在京城中结怨甚多,自己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同时也为了牵制权势愈众的童贯让他宣抚河东,没指望他能平定边患。可这孩子却一鸣惊人,连败西夏诸军,打得西夏名将察哥单骑落荒而逃,收复了灵、夏等数州,西夏俯首称臣,完成了几代先皇想做却未能做到的事情。

几年间,河东和河中让他治理的井井有条,成功的收服蕃部首领,安抚了各族蕃民,解决了东南民变后大量流民涌入西北等几件大事,由此见得其绝不是不学无术之人,而是胸怀韬略,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大才

再三比较之后,赵佶认定老二其实才是最为恰当的继任者,但是越是这样自己越不能将皇位传给他。因为自己打算禅位不过是为了对付金军南侵,保全自己的应急之策,如果以老二的手段他继承大宝后,自己要想再重掌权柄那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再三权衡后,赵佶眼前闪过太子赵桓幽怨的神情,事到如今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把手中这棵烫手山药扔出去才是要紧事,希望赵桓将来能体谅他的良苦用心。

第一百九十八章禅位

赵佶主意已定决意内禅,看似他不恋皇权其实这是他不敢勇于任事,大难临头想要逃避责任,把责任与重担一丢,做缩头乌龟。如果自己让位,直接把权位交给赵桓,又会惹的朝野震动,物议沸腾,如何既保了自己体面又顺利让儿子接班才是他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皇上想传位太子,又想迁都南京,此时王黼已罢,蔡攸深知赵佶的意思,他更知道自己一直是推赵楷上位的,太子早就恨透了自己,如果赵恒真当上了皇上,自己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现在得了信,他忙告诉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吴敏,因为蔡攸知道皇上如今最能听得进他的话,意思是让他劝劝皇上打消内禅的念头。

可蔡攸没想到吴敏现在新交了个朋友,这个人就是掌管礼乐、郊庙事务的太常卿李纲,两人政见相和很谈得来,恰好这两天说起过皇上让太子出知开封牧的事情。李纲认为这个时候让储君出牧,想是为留守起见,但敌势猖狂,两河危急,非将大位传于太子,恐不足号召四方。

吴敏深以为然,但是他认为内禅这种话,他们当臣子的在这个时候不便于出口,不如奏请太子监国妥当。但是李纲并不苟同,他以当年唐肃宗灵武之事为例坚持认为不建号不足复邦,让吴敏入内时私下相告探探皇上的口风,吴敏答应了。

各种消息不断传到汴京,但此刻已经难辨真假,宫廷内卫一夕数惊。赵佶先后下旨罢花石纲,并内外制造局。召天下勤王,可能还觉得不够真诚。又遣散宫人,罢道官及大晟府、行幸局,并任命宇文虚中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召诸军入援,其乃檄熙河经略使姚古、秦凤经略使种师中,领兵入卫。

但是这一切远水难解近渴,赵佶召集近臣商讨对策,这时有人提议迁都南京,有人希望坚守。还有的主张和谈,乱哄哄的没有个结果,赵佶只好暂时作罢,可他露出了尽快脱身,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