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得和长海他爹合计、合计。”姚奶奶不好意思说道,这满月酒不好办,孩子在她姥姥家住着,另外还有十来天就过年了。
这就看出来冬天生孩子的不方便的地方了,不过凡事有利有弊
主卧的大炕上
连幼梅半躺在炕上,屋子里只有母女俩,她嘟着嘴道,“妈妈,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说话啊我真的”不想回去,哪里有在娘家住着自在啊
“你这丫头”刘淑英弹了她个爆栗,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幼梅啊要时刻记住你是姚家人,你婆婆虽然通情达理,但你也不能得寸进尺。再说了,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总不能在这儿过年吧”
没看见父亲说出那句话,亲家母眉眼间遮不住的笑意。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毕竟女儿后半辈子要和婆家人相处,人家的辈分在哪儿摆着呢
再说了这感情是处出来的。
即使在不愿意也不行啊
“这要是在解放前,婆婆都能磋磨死儿媳妇。”刘淑英长叹道。
“唉早知道就不”连幼梅长吁短叹道,婆家始终不如娘家住着舒服。
“丫头”刘淑英当即板起脸来,“这话以后可不能再说了,说多了伤感情,你让长海如何自处啊”
连幼梅吐吐舌头,一副小女儿的娇态,挽着刘淑英地胳膊道,“妈妈,别生气了我不说就是了。”
接着俏皮地又道,“妈妈,接受长海了。”
“你个小没良心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啊不接受又如何,孩子都生了。”刘淑英看着熟睡的外孙女,心中一痛,压下心中的忧心道。
“行了,月子期间,别累着了,趁着妮儿睡了,你就是不困,也闭目养神,不然到时候眼睛不好”刘淑英把女儿安置好,又摸摸孩子的尿布,干的,包好后才退了出去。
而姚奶奶和姚长海在东厢房
“娘,你回去和爹商量一下,我们就”姚长海不好意思道,脸上闪过一抹尴尬道。
姚奶奶看着真是好气,“难怪老人常说:娶了媳妇,忘了娘。”接着又道,“以你爹的脾气,你想都不要想。”
这打脸的行径,以孩儿他爹爱面子的样子,没戏这又不是上门女婿,就这已经破例了。
前段日子还跟她商量,要把分出去的孩子都在重新拢到一起,一起住。
人都说:这远了香,近了臭。
这死老头子怎么跟别人想法不一样,这脑袋里都装了点儿啥
不知道这人多是非多啊这清官还难断家务事的。
老大家长山不说,他们一家子和老两口已经住在一起了。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尤其在农村长子赡养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
老二家长河,常年在部队,所以二儿媳妇带着四个孩子就挨着他们住,也好有个照应。
唯一的闺女和女婿在乡公社工作,住在乡里,死老头子也打算让他们回来住。
本来这事不可能,她是竭力发对,且不好付之行动。
因为闺女和女婿的人事关系和粮食关系都在乡公社里,姚湾村就不能有他们的宅基地。
然而最小的长海现在是姚湾村的生产小队长,新批下来的宅基地,开春后决定盖房子,正好盖上大点儿,合起来一家,分开两家,这不就有闺女和女婿的地儿了。
顶多闺女和女婿多费点儿心,多跑点儿路。
这老头心里别提多美了,连老天都助他。
用死老头子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已经六十多,还能活几年啊
这是活不了多久的父亲唯一的希望,相信儿女们不会拒绝他的愿望。
趁着老两口还在让孩子们多亲近、亲近,等他们走后,兄弟姊妹之间也好有个帮衬、照应。
不过老两口商量了几回了,她始终没有同意。
人家都是结婚都是往外分家的,让小夫妻自个过自个的小日子,哪有这公公、婆婆,兄弟姊妹,妯娌,堂哥、堂姐挤在一起住的。
第6章坐骡车
更新时间201476 7:45:37字数:3244
真不知道这死老头子心里咋想得,还嫌家里不闹腾啊
光是两家猴崽子加起来都十一个,就算孩子们听话每天也跟打仗似的。
算了她就是不松口,看他老头子咋办姚奶奶心里打定主意。
“唉”姚长海见说不通叹了口气道,“那娘你多铺些被褥,别冻着俺媳妇儿和妮儿了。”
“你这小子,俺是那恶婆婆吗我省的。”姚奶奶好气又好笑道。
“娘,离做饭还有些时间,您老先歇歇。”姚长海安置好老人后,和妮儿她大娘打声招呼,就出了厢房,少不得要去哄哄媳妇儿。
没想到,丈母娘已经摆平了媳妇儿,要说这有个明理地丈母娘就是好啊
让姚长海抓耳挠腮的事,就这么化解了。
“刘师傅,刘师傅”院子里传来年轻女子的声音。
刘淑英掀开破毡布帘子一看来人笑道,“哟常虹啊快进来,外面怪冷的。”
来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穿着铁灰色的罩衫。
常虹摆手道,“刘师傅您什么时候能上班啊您不知道临近过年,这拍电报的人数激增尤其是东方红农场,每天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邮电局只有刘淑英一个报务员,原来接发电报的数量少,和平信相比,这拍电报毕竟要贵上许多。
不过自从三年前,这东方红农场成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了起来,这有急事到邮电局拍电报,是农场里的工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农场工人,收到的电报,多是“家有急事速归”成为大多数电报的标准内容。
电报按字收费,当然是字越少越好,内容简洁明了。
刘淑英一开始发电报使用的是老55型发报机,噪音特别大,发出的声音不是“滴答滴答”而是“嘎哒嘠达”,这收发的多了,真是做梦都是滴滴答答的声音。
随着收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