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2 / 2)

贫农大魔师 秋味 5665 字 2019-04-27

“怎么睡不着了。”姚长海睁开眼睛道。

屋里边黑漆漆的不过这星光微弱的光芒,也看得朦朦胧胧的。

“是有点儿妮儿很乖,不哭不闹的,昨儿又睡了一天,我跟着也睡了。”连幼梅侧身看看身旁地孩子,手伸到她的屁股下面摸摸,没有湿,又躺了回去。

“村里的扫盲班还在办”连幼梅挑眉问道。

“是啊现在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姚长海笑道,“我姐他们那一批脱盲后,有好多逐步走上了乡、村和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了农、林、牧生产的技术骨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扫盲班什么东东妮儿满脑子的问号

“所以我挺佩服咱娘的。”连幼梅由衷地说道。

妮儿她爷爷,后来加上俩孩子,在山上打游击,奶奶呢一个人可真不容易。

“那是想当年咱娘可是妇救会的得力干将。”姚长海骄傲地说道。

妇救会妮儿想起来了,抗战片里可没少出现

第11章 妇救会

更新时间2014711 7:54:36字数:3220

连幼梅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赶紧问道,“现在谁是扫盲班的老师啊”期望转移他的注意力。

怎么回事原来姚长海的大脚丫子不老实,一直蹭媳妇儿滑溜溜的小腿,毛茸茸的大腿,蹭的她痒痒的。

“以前是乡干部兼任老师,不过现在都是小学老师了。”姚长海也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岳母再三叮咛过,未来三个月,别想吃肉还得继续做和尚

这可不是吓唬他,过早同房对幼梅的身体会造成伤害,所以只能忍着,男人嘛这裤腰带拴不紧,还能叫男人嘛

“其实咱家博远都高中毕业,也能当老师了。这解放十来年了,各类教育都上了正轨,就不用乡干部在兼任教师了。”姚长海笑着说道。

妮儿身形一僵,如遭雷击,解放十来年,十来年

难怪有扫盲班之说嗯

刚解放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政府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其实扫盲班不是解放后才有的,在抗日时期,各个根据地就有了,那时更多的是妇救会承担了这项工作。

那时候妇救会组织的可不止扫盲班,还有纺纱织布培训班,学技术,学政治思想的。

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农业大生产运动,纺纱织布,不但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妇女还掌握了家庭经济权。

不但如此,妇女还和男同志一样下田干农活。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妇救会坚持动员广大妇女参加犁田,管理农作物,使一大批青壮年男子参军上前线,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正是由于广大妇女的大力支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解决了军民吃粮问题,有效地支持各个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在这些事实面前,有些人称赞说:“媳妇会种田,公婆心里甜”。

那时可是妇女能顶一片天,可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抓,没法子,男人都上战场打鬼子了。

根据地里流传着五更劝丈夫,快快去参军的歌词里,就反映出这个事实:

“一更一点劝丈夫,莫说好男不当兵,莫说好铁不打钉。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国破家亡活遭瘟。

二更二点劝丈夫,你不曾听说东三省,同胞有冤无处伸;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一年到头焰火坑。

三更三点劝丈夫,快快参军杀敌人,争取榜上留美名;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咱们全家皆光荣。

四更四点劝丈夫,田里农活请放心,里里外外包在我身上;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为妻能种亦能耕。

五更五点劝丈夫,天明送你去登程,一帆风顺到军营;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立功喜报早来临。”

所以在根据地里,妇救会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出现了丈夫去参军抗日,妻子主动承担农活搞生产的动人景象。

而姚湾村也曾经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妇女和男子一样经得起考验和锻炼,不管生活怎样的艰难和困苦,广大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好支持前工作。

为破坏小鬼子下乡“扫荡”的通道,妇救会就动员县区乡的妇女参加挖壕沟,积极配合部队反扫荡斗争,有时冒着生命危险,担负起传送情报的任务。军队在前方打仗,妇女在后方支援;白天下地生产,夜晚赶做军鞋。妇救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激励大家提早完成规定任务,及时支援前线。

战争年代都是偷偷摸摸的,解放后,各村就光明正大的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的晚上举办扫盲识字班,称为“办冬学”。办冬学的条件很差,但人们学习热情很高。

村村都办起了这样的夜校,全乡出现了姐妹兄弟同上学、夫妻妯娌共读书的热闹场面。

由于参加学习的人平时生产繁忙,且每个人家庭情况不一,到课率不齐,认字、读书的进度拉开了距离。这样,一个识字课本往往要反反复复读上一段时间,一度出现了“年年办冬学,年年重头读”现象。

但是为了巩固扫盲成果,进一步培养人才,后来有关部门作了规定:凡15到40周岁,不论男女身体原因除外,文化程度没有达到初小的,一律为扫盲对象。由于需要参加扫盲学习的人员面广量大,就按住所、行业不同,运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扫盲教学。集中学习安排在各村小学内,而姚湾村则集中在祠堂内。

分散学习则落实到每个家庭进行。由学校老师、初中及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扫盲辅导员。还采用“三定三包”政策:定人、定时、定地点;包教、包学、包会。所以在该年的春夏之交,冬闲时节,晚上到处出现子女教父母,弟妹教兄长,少年学生教成人认字读书的热潮。为便于学习和记忆,很多人还在家门墙壁贴上要学的常用字词,如:牛猪鸡、碗筷、桌椅、柴刀、锄头等。这样,经过突击扫盲,使很多文盲半文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但由于是“一火煮熟”,没有循序渐进,过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出现了“返盲”现象。

“咦我记得前几年经济最困难时期,扫盲班不是停办了。”连幼梅手支着脑袋侧身道。

生存出现了危机,精神需求自然就被遏制了。

“哦这不困难时期度过了,扫盲班不就又开了。”姚长海继续道,“各区配备了业余教育干部,各中心小学配备了兼职的社教老师。他们具体负责指导各地开展青壮年扫盲教育和举办失学儿童耕读班。耕读班设在各大队的小学内,耕读班学生农忙参加劳动,农闲上学读书,平时允许迟到早退,也可带弟妹一起来校。这一举措解决了许多失学儿童上学的实际困难,阻断了新生代文盲的产生,很受群众欢迎。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在耕读班就读的这些儿童陆续插入全日制各年级段学习。”

姚长海噗嗤一下笑道,“不过咱们村耕读班的历史使命并没有消失,继续教那些如大嫂这些返盲现象的,认字少的。”

年龄大了,记性不好,上有老、下有小的,哪来那么多精神认字啊

如大嫂所说:认得些字就成,又不上大学。

“噗嗤大哥、大嫂哪是去学习啊纯粹是唠嗑兼干活。”姚长海想起来就发笑。

“笑什么”连幼梅听见他的笑声问道。

“哦她妈,你不知道,前些日子大家在冬学里剥花生,是一片噼里啪啦的声音。”连幼梅想起那场景也笑了起来,“肯定把老师气的不轻。”

“呵呵”姚长海也帮不上忙。

“对了,东方红农场要招技术岗位的能手。”连幼梅突然说道。

“技术岗位”姚长海腾的一下坐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