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是常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些对于妮儿不太准,她的性格早已定性了。
人家是出名要趁早,她是训练要趁早,内外功都要练,内外兼修。
妮儿虽然不懂理论,但她知道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的道理。不给别人添麻烦,最重要的是别给自己添麻烦。
所以过了刚刚出生时的自我厌弃,她就开始去用其他的四感观察外面的世界,去摸去碰。效果不错,毕竟她不是真正的小孩儿。谁让她有一颗强大的灵魂呢
眨眼间一个星期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姚湾村的串联队伍整装待发,初中以上的男女学生,每人背着一床被子打成的背包,标准的军包样子。
人人一身军绿色。胸前是像章,胳膊上带着红袖标,手拿着红宝书。
姚湾村的人都来送自家的孩子。
姚致远看着姚爷爷他们过来,叫上夏穗、修远、军远,四个人齐齐跑了过来,“爷爷,奶奶,爹、娘,小叔、太姥爷、三婶、大嫂、墨远、文远、振远、秋粟、妮儿我们要走了。”
“好好穿上这身衣服可真精神”姚爷爷和姚奶奶拍他们肩头道。
“爷爷,您有什么要嘱咐我们的吗”姚致远问道。
姚爷爷拍着他的肩头道。“爷爷没什么好嘱咐你的,致远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就成。你们四个要一条心。”话锋一转他严肃地说道,“真要说,这一路走来的话,要你自己感悟了。你们也一样。”姚爷爷眼神一一看过四个孩子。
“是爷爷。”四个人异口同声道。
“要照顾好自己啊”大娘拉着姚夏穗和姚修远道。
三大娘也拉着致远和军远的手道,“你们要彼此照顾啊致远当哥哥的要多费心啊”
“是娘,我们知道的。”四个人齐齐点头道。
“好了,人家在催了,走吧”姚爷爷说道。
“我们走了啊你们回吧”姚致远他们赶上队伍,扭着头,挥着手让他们离开。
和姚家一样。其他村民也是话别,一同送孩子们上路。
领头的扛着一面红旗,红旗上书写着:不怕苦长征队,不时地喊着嘹亮的口号,“永远忠于伟大领袖”步行朝县城走去。
“老头子,像不像你当年参军时的样子。”姚奶奶说道。恍惚回到了那个年月。
“呵呵像吗可惜”姚爷爷满脸严肃地摇摇头。他虽然道理说不出来,但有一点他知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一群不定性的娃娃能干什么。
“老头子,你可惜什么”姚奶奶不明所以地问道。
“哦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去。”姚爷爷一愣赶紧说道。
“你呀。真是人老心不老。”姚奶奶摇头轻笑道,然后回身道,“小五,该去上工了。”
“亲家母,长海已经去队里了。”刘姥爷笑道。
大娘、姚长山、三大娘、殷秀芹他们早就跟着姚长海一起归队了,先前一场即时而来的秋雨,村子里现在忙着种麦子,一刻也耽误不得。
“亲家姥爷你们还要进山吗”姚奶奶问道。
“是啊去山里逛逛,让妮儿多看看。”刘姥爷认真地说道。
姚奶奶一听就明白了所谓的看,就是摸。
喂喂真是又打着她的旗号。妮儿腹诽道,不过百试百灵。
“那我们上工去了。”姚爷爷说道。
“妮儿跟面前的爷爷、奶奶再见。”刘姥爷说道。
被他抱着的妮儿朝姚爷爷、姚奶奶摆摆手,刘姥爷看着他们消失在眼前,才朝青兰山走去,连家门都没入。
现在的青兰山堪比他的后花园,来去自如。
“汪汪”大黄充当先锋官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日子如流水平静划过,转眼间就到了冬季,刘姥爷也不进山了。一来是金蟒进入了冬眠也就是入定中,来年春天才会出动。
二来,大冬天地带着一个娃娃在进山会引来侧目的,所以就暂停了进山。不过阳光灿烂地时候,刘姥爷会拿着钓竿,去小溪里掩人耳目的进行垂钓。
进入冬闲后,背着妮儿最多就是姚长海了,一年也就这个时候,他才有了当爹的样子。
“姥爷,我们走了啊”姚长海给妮儿穿戴整齐了,最重要的是捂得严严实实的,一起去了生产队。
因为今儿最高兴的就是分红,分钱,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今儿是姚长海所在的生产队分红,大家齐聚在祠堂,由于天冷大家都坐在大堂内,中间燃烧着一个大大的火盆。人多倒也不太冷。
妮儿打开天眼看了一下堂内也就是扫盲班上课的地方,现在挤得满满当当的,大概有三、四百人,满脸开心的笑容。
小孩子围着窗户,齐刷刷地看着堂内。
“长海,这是你家的大胖闺女,长得可真俊。”姚满仓逗道,“来妮儿叫大爷。”
“爷”妮儿从善如流地叫道。
“呀俺这辈分见长啊”姚满仓笑道。
“去你的”姚长海提脚揣了过去。
“嘿嘿”姚满仓轻松地躲了过去,“你这下手也太狠了吧”他重新坐回凳子上道,“虽然只有一个字。你家闺女吐字还挺清晰的。这么早就会说话了。”
“那是当然的了,说话虽然是单个单个的蹦,但绝对听得懂。”姚长海高兴地说道。
妮儿心里腹诽:她倒是想一串一串的说,脸部肌肉还不太好控制,再说了她是个懒人。一个字能表达意思了何必要多说些废话。
对于自家人喊人的时候再困难也是完整的喊出来。
不过对于金蟒她可是耐着性子,费了好大劲儿才在它冬眠前,一个字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