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用你说,敦亲睦邻本身就是我们女人的职责,只是你想法好就怕咱这身份人家躲着咱。”陶妈妈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他说道。
“那算了”老陶摆摆手道。
知道说道他的伤心处了,陶妈妈赶紧说道,“哎你说这政委家也没个女人,怎么饭菜做的这么有味儿。”
钟小猫听得隐隐约约的抬眼道。“爸。咱是不是也要睦邻友好一下,请孟场长他们吃饭啊”
“我在食堂摆一桌。点上几个菜好了。”钟长征想了想道。
“不好,人家怀疑没有女主人的家怎么恩能够做出如此香气诱人的饭菜,你把人请到家来,我做上几个好菜,招待他们,好您你尽快在农场站稳脚跟。”钟小猫朝他眨眨眼道。
“臭小子。”钟长征的筷子敲了他的头一下,“我是怕你累着了。”
“没关系。”钟小猫摇头道,“我也该好好谢谢孟场长,不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不可能过的这么逍遥自在。说起来是该好好请一请人家。”
“那后天晚上吧”钟长征说道。
“行,我准备一下食材。”钟小猫笑道,“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
最高指示下达,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多少个城市家庭讨论着孩子们下乡插队的事情。
“孩子她妈,我回来了。”田德胜拖着疲惫的身子进了家门,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爸,您回来了。”田悦宁倒了杯热水放在方桌上,“爸,喝水。”
田德胜拿起水杯轻抿了一口,看着十六岁的闺女问道,“你妈呢”
“妈去送客人了。”田悦宁回道。
“咱家来客人了吗”田德胜又问道。
“啥客人啊”吴云推门进来道,“是上边又来说咱家悦宁下乡插队的事。”
“老田啊看来是躲不过去了。”吴云拉了张凳子坐在他身边道。
“这能躲过去啊上级指示,谁敢。”田德胜喝了口水又道。
“可咱家悦宁啥时候干过农活儿啊她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吴云担心道,“那乡下条件艰苦,咱家宁宁可没吃过啥苦哟“
、第392章 回门
“瞧你说的,不艰苦还让他们去干什么就是艰苦的地方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来。”田德胜放下水杯道。
“你倒是会体会上意。”吴云没好气地说道,“咱家宁宁是要去刨地球,种地,她干过吗”
“种地谁不会啊”田悦宁笑道,“咱家房前房后种的菜,不是爸带着我们姐妹三个干的,很简单的。”
“哎呦喂老田,不行了,笑死我了。”吴云戳着她的脑门儿道,“傻丫头,种地哪有那么简单啊要是种地好谁还会想尽方法进程当工人。”
“不会种地,就学,我也是农家出身,怎么我种得,咱家宁宁就种不得啊他叔叔、婶婶不也在乡下吗夏收、秋收不照样儿去地里忙。”田德胜挑眉道,“还是你看不起我们乡下泥腿子啊”
“瞧瞧说着说着就上纲上线了。你是个大男人,皮糙肉厚的,不怕晒,咱家宁宁能一样吗在乡下待上几年还不成了黑炭了。”吴云没好气地说道。
“下乡挺好的,我们现在不也是学农、学工的,一天有半天干活,只不过全天在乡下而已。”田悦宁倒是无所谓道,“再说了国家还补助一个月四十八斤原粮多好的事啊这下咱家稍微松快点儿,日子不至于紧巴巴的。”
“是啊就补助一年,可你这一去乡下不知道待几年,什么时候能回来。这辈子说不定就待在乡下了。”吴云闷闷地说道。
“说不定很快就回来了,这年月运动一个接一个,一阵风刮过,咱家宁宁很快就回来了。”田德胜安慰她们娘俩道。
“也是”吴云点点头,抬眼看着含苞待放的闺女,猛然间想到了什么,“宁宁。咱可说好了,你可不许扎根落户在乡下啊”
吴云看着听不明白的田悦宁直接道,“你也是大姑娘了。可不能给我找一个乡下女婿回来。”
“妈,你在胡说什么我还小呢”田悦宁羞赧地说道,“爸,你看妈,都胡思乱想些什么”
“我可没说错,我是提前声明。咱家宁宁都十六岁了。少不得过两年也该解决人生大事了。这一下乡谁知道啥时候回来,这人生大事可耽误不得。”吴云分析地头头是道。
“她妈,你说什么呢”田德胜哭笑不得道。“再说了我不就是乡下女婿,哪儿一点差了,还是你看不起我啊”他有些生气道,“这吃着乡下人种的粮食,还看不起乡下人,我看以后不要让胜利寄东西过来了,这么看不起人家。你以后别吃别喝了。”
吴云期期艾艾道,“我不是这么一说嘛”她瞪了一眼田悦宁,那意思好像是都是你惹。心里却想着,自家闺女肯定看不上乡下大字不识一个土了吧唧泥腿子。
“什么时候走”田德胜问道,“说好去哪儿插队了吗”
“就这几天了,至于插队的地方。就是咱们这周围的乡下吧”田悦宁笑道。“具体的还没有定,离得近。我会经常写信的,你们放心吧”
“时间这么紧,我得给宁宁多准备点儿要带的东西,吃得东西。”吴云说着就开始给孩子收拾要带的都东西。
“喂喂孩子她妈,你不做饭了。我这还饿着肚子呢”田德胜摸着自己饿扁的肚子道。
“爸,粥我已经熬好了,馒头也馏好了,在弄点儿咸菜就好了。”田悦宁起身道,“我去找找,二妹、三妹、小弟,他们估计玩儿雪又忘了回家了。”
与田家相似,城里家家户户都在商讨着上山下乡这件事,田家只有田悦宁一个够资格,不用商量,就她下乡。
而有些家庭就不一样了,兄妹几个年龄离得近,够资格两个或三个,那么谁下乡就是值得商榷的事了。
可不是家家户户都和和睦睦的,为了不下乡相信花样百出的可不少。
下乡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不存在讨论,他们本身就在乡下,不过也有头疼事
姚清远和叶帼英三朝回门,为了回门礼,姚清远好一顿请求啊“娘,您就多给些呗您也不想儿子在老泰山面前丢份儿啊”
“俺给的你还少啊除了回门四样礼:粉条、猪肉、花生、大葱。知道你岳家日子艰难,这面粉、棒子面、鸡蛋、甚至连花生油都有,整整一大竹篮子。你还想咋地,干脆把咱家都搬去得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