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士仪,你很好。”李隆基终于开口打破了沉寂,可第一句话便是语带双关,紧跟着又哂然冷笑道,“你从门下省左拾遗出为衡州司户参军,结果官民送行,又是紧赶着嫁妹,看着你这大张旗鼓的架势,恐怕别人还以为你不是贬斥,而是荣升一般”
“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和崔十一郎是同门师兄弟,交情莫逆,因而去岁他丧服期满后,臣就已经为幼妹十三娘和清河崔氏口头定下了婚姻之约,崔十一郎河南府明经科解送之后,便行完婚。前几日他得了解送出场回来后,得知臣即将前往衡州上任,崔家知道十三娘只有臣这唯一一个至亲兄长,所以方才打算立时完婚。臣本不想委屈了妹妹,可却拗不过他们,因而所能做的不过倾其所有置办嫁妆而已。毕竟如今一别,不知多久方才能够相见。”
李隆基已经让人去打探过,所奏都是崔家聘礼如何丰厚,杜家置办嫁妆如何豪气,再有就是给杜士仪送程仪的里头有多少达官显贵豪门世家,可此时杜士仪的回答也着实中肯。而短短一两日,上书为杜士仪求情的官员就已经有十数人,他的怒火历经几日,也已经渐渐平复了许多,当初没想过的那些关节,眼下却已经另有考量。
“至于陛下说臣大张旗鼓,犹如荣升,臣不敢苟同,虽贬犹门庭若市,其如公心民意也。臣封还制书,乃是身为谏官的职责。陛下不以臣微末,自万年尉半岁有余便超迁左拾遗,臣铭感五内律者,纲也,此次楚国公之案付中书门下究其状,然未得人证物证诸多实据,便奏其罪断其刑,民间非议本就不少。更何况纵得其罪,其刑亦当依律而行。楚国公昔日煊赫,今朝得罪,明正典刑方才昭显陛下之明。中书门下不以常刑断罪,而责以非刑,臣身为谏官,自应不当则谏”
李隆基尚未说话,原本静悄悄的大殿中,突然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好一个不当则谏然则杜士仪,你扪心自问,就真的并无分毫私心昔日你能得京兆府解头,楚国公姜家便曾经在县试府试一再打过招呼,姜皎之子姜度更屡次出入你之门庭,安知你不是以私谊废公事”
这是张嘉贞的声音真真没想到,今日李隆基这天子竟不止召见自己,还有一个中书令张嘉贞在,而且堂堂宰相藏着听壁角,君臣二人着实还真是想得出来
窥见李隆基并没有多少表情变化,杜士仪便大胆地往声音来处看去。却只见张嘉贞从大殿上一根廊柱后大步走了过来,随即看也不看他一眼,径直越过后深深向天子施礼道:“陛下,杜士仪不但妄议国事,而且分明因私废公”
能够和宰相当面打擂台,杜士仪何止提起了七分精神。他也顾不上自己和张嘉贞之前的品级资历无不差着十万八千里,当即朗声说道:“昔日夫子曾赞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祁黄羊可谓公矣。举贤如此,断事同样如此,不分亲仇,只论对错臣闻古语云刑不上大夫,何也因士大夫近于君,所以养廉耻。故士可杀不可辱,何况楚国公昔乃近臣张相国为宰相之尊,领旨断事之际却不思律法,不近人情,只求杀一儆百,众所战栗,莫非这便不是因私废公”
张嘉贞为宰相之后素来说一不二,哪怕资历年纪全都比他更长的源乾曜尚且不放在眼中,哪里瞧得起杜士仪这初出茅庐的乳臭小儿然而,此刻对方面对他这指斥,不慌不忙,反倒把同样的因私废公四个字砸了回来,他登时气得几乎吐血。
可就在这时候,外间却还偏偏传来了一个通报声:“陛下,开府仪同三司宋璟,门下省侍中源乾曜求见。”
李隆基见杜士仪竟然敢和张嘉贞公然质辩,还把张嘉贞说得面红耳赤,他不禁挑了挑眉,此刻听到宋璟和源乾曜都来了,他方才淡淡地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一听到宋璟和源乾曜竟是来了,杜士仪登时心头大振,面上却露出了讶异的表情。他封还制书之前没见过宋璟,封还制书之后也没有见过宋璟,再加上这位赫赫有名的铁面宰相素来无人敢疑其私至于源乾曜,他可一贯没怎么指望这个老好人果然,当他用眼角余光瞥见宋璟和源乾曜入殿后从自己身侧走过,继而来到和张嘉贞平齐的地方站定之后,双双行礼拜见。
当次之际,面色肃然的宋璟当先开口说道:“陛下,臣听闻就在昨日,楚国公姜皎已经决杖了”
、335第335章直谏的艺术
这还真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杜士仪从前领教过宋璟这般性格,可此时此刻见宋璟面君之际依旧如此,他不禁叹为观止。再悄悄打量张嘉贞和源乾曜时,他便发现这两人一个满脸始料不及,一个则是老神在在,一下子分出了某种程度上的高下来。至于御座上的天子,他固然不能在这种时刻直接行注目礼,可他站着的位置本就靠后,前头有三位宰相级别的大佬扛着,少不得迅速瞥了一眼,待发现李隆基脸上委实有些不自在,他的心中便有了几分猜测。
见天子并不回答,宋璟却又沉声说道:“姜皎之罪,中书门下虽已经细究定罪,陛下业已圣裁,然按律严惩也好,按情宽大也罢,既然由门下省过,杜士仪身为左拾遗,上封劝谏本属应当。中书令所言妄议国事四个字,有违当年置左右拾遗补阙的本意
正如拾遗补阙之名,此等谏官,本就是为陛下拾遗补阙。便犹如御史奏事,不因言治罪,是为恤言官;而拾遗补阙封还,不因谏加罪,是为重谏官倘若谏官身为天子近臣,尚且不能议国事,那朝堂百官天下诸官,还有谁能议国事”
宋璟的年纪只比张嘉贞年长两岁,却还比源乾曜小一岁,可他是当年武后尚且嘉赏的大臣,早在睿宗之初便以不到五十的年纪官拜宰相,再加上他是出了名的廷诤第一,此刻张嘉贞固然给噎得心头大怒,却不敢立时三刻出来争辩。
而他这犹疑,却是让宋璟气势一时更甚。他长揖之后再次踏上前一步,郑重其事地说道:“臣从前便曾经因姜皎权宠太甚,谏劝过陛下,请稍加抑损,以免太过,陛下从谏如流,因而一时姜氏富贵安闲。而如今姜皎之案朝野沸沸扬扬,不在措置,而在中书门下领旨断罪不辨公私,陷陛下于情理两难
若有罪,以姜皎之微功,或死或流,官民皆能见陛下公心,王侯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必定罪笞辱,而使官民言谈之间,常涉陛下与姜皎私谊陛下一国之君,大唐天子,国器之重,姜皎既位居秘书监,既非闲人,何来私谊此其一也。”
这还只是其一
杜士仪听到宋璟三言两语,已经把整件事情都归在了中书门下,实则是真正主导此事的张嘉贞身上,而对方气得面红脖子粗,却还只能暂时忍着,他心中顿时钦服更甚。他瞥了一眼依旧沉吟不语,眼神却有些不同变化的源乾曜,自然更加专注地打算听宋璟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