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日,赵楷终于可以显身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呼喊,赵楷身着龙袍,腰佩宝剑,沿着高高的台阶走向祭坛,这大军出征,首先得祭拜天地。在他身后还跟着李奇、宗泽等一干臣子,至于其余得将领,已经准备就绪。
赵楷上得台阶,那真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面对千万将士,朗声道:“朕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记得朕的一次来燕山府时,还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皇子,而当时的燕山府刚刚被金人攻下,朕与现在当今枢密使一同来此,就是为了讨回燕山府。不错,是讨回,就是像乞丐一样向金国人伸手,乞求他们归还燕山府。在这之前,我们不是没有出兵争取过,但是却被辽军的残余部队打的全军覆没。”
这第一句话,就让大宋将士们羞愧不已,但也因此,他们更加急于证明自己。
说着,赵楷叹了口气,道:“这技不如人,怨不得他人,要怪只能怪自己,记得当时,朕在这里受尽屈辱,那一道道充满蔑视的目光,朕至今都还记得,无法忘却,而且,就在这里,就在这个校场内,朕与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还比试过一番骑射,朕输了,而且是大败而归,被那完颜宗望一箭射穿了发髻,若非比试,那朕如今恐怕就不能站在这里了,可是朕连发怒的底气都没有,因为实在是对方太强大了。
朕当时就在想,是我汉人天生就不如女真人或者契丹人吗因为自打朕出生以来,听到不是岁贡,就是求和,每年北方大国都会来我大宋索要钱物,提要求,不管是契丹人,还是女真人,而我们汉人也要低人一等,每年要给他们以百万贯计数的财物,但是这些钱是我们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凭什么给他们
朕不相信我们大宋子民就真的不如契丹人或者女真人,朕也不想每天都活在侮辱当中,朕更加不愿见到我大宋子民卑躬屈膝的面对女真人,这种种迹象会将我大宋钉在那耻辱柱上,受尽后人的唾骂,朕和朕的子民活着的时候,受尽侮辱,死了还要被后人指着脊梁骨骂。
每每想到这里,朕都无法入眠,甚至是生不如死,没有人愿意受人歧视,受人侮辱,但是这不能怪敌人太强大,当初女真人同样也是受尽契丹人的欺凌,活得还不如我们,朕想当时女真人也肯定也在想,难道他们女真人天生就低契丹人一等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给了他们答案,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尊重、尊严不是来自于施舍或者是乞求,而是要靠自己争取。”
场内十分安静,只能听到赵楷一个人的声音,赵楷的声音也并不大,但是每字每句都在敲击在场每个人的心脏。
也许“屈辱”、“欺凌”、“岁贡”、“议和”对于他们太刺耳了,但是这也是事实,没有人可以抹去,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历史。
然而,历史已经是不容更改的了,但是,未来可以。
而自太宗皇帝高粱河一战惨败过后,宋朝就再没有翻过身来,哪怕是当初的燕云大战,也只是被动反击,在得胜后,还是以和为贵,唯一一次北伐,还是宋徽宗想浑水摸鱼,更加可悲的是,浑水摸鱼都被人打的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总之,大宋百姓对于北伐已经失去了信心。
这也直接导致,大宋百姓总是害怕女真人、契丹人,遇到都得绕道走,不敢得罪他们,吃点亏自己躲到被子里面去哭,但是这能怪他们软弱无能吗
当然不能,国家不强,这百姓哪里敢说话,这不是对百姓的侮辱,而是对统治者和军队侮辱,你连自己百姓最基本的尊严都无法保证,那还要你们干屁啊
李奇、宗泽也是神情黯然,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负担。
赵楷突然铿锵有力的说道:“为此,朕不惜一战。”
说着,他又道:“自古以来,这燕云十六州就是我们汉人居住的地方,而在两百多年前,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自此,我们汉人就好像缺一块脊梁骨,永远都弯着身子,石敬瑭送给契丹人的不仅仅是燕云十六州,还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尊严,如果我们想要站起来,首先必须夺回燕云十六州,夺回我们的尊严。
朕不想标榜自己为一支正义之师,因为朕要的是一支强者之师,这也不是一场收复故土的战争,而是一场尊严之战。朕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拿回原本属于我们汉人的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皇帝,你又怎能奢望他还能治理好国家。”
这句话就是受李奇那封战书的启示,干脆一点,霸气一点,别整那些文绉绉的东西,我就是要打你,就是这么简单。
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侍从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上面放着一道文书,赵楷拿起文书来,道:“这就是当初我们与金国在桑乾河签下云桑之盟,今日,朕要亲自烧毁它,对金国宣战,至于烧毁它的理由,真是太多了,朕都懒得多费唇舌,朕就是想出兵与金国一较高下,用自己的实力去拿回原本属于我们的一切,而非乞求或者用金银换取,让他们明白到底谁才是中原的主宰。”
言罢,他就是一把火烧毁了这一份价值连城盟约,干净利落,等到最后的残渣带着星星之火飘荡在空中时,赵楷再度朗声道:“盟约已经烧毁,我们没有回头路了,朕也不打算回头了,若燕云不还,朕宁死不归,朕将与燕云同在。”
“燕云不还,宁死不归。”
这八个字,顿时响彻了燕山府的上空,可以这么说,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承载着大宋百多年来的梦想。
s: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各种。。。
第一千八百零九章将门之后上
燕云不还,宁死不归
这若是出自一个普通百姓的嘴里,那估计大家也就是一笑了之,不会有太多的感慨。
但是出自皇帝口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皇帝在古代那是自高无上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御驾亲征,意味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可以这么说,多一个皇帝在,士兵的战斗力要提高几倍,这一点也没有夸张。
因为皇帝来此,充分的展现出朝廷对这一场战争的重视性,也充分的鼓舞了士气,堂堂皇帝,不顾危险,亲自来到前线督战,甚至表示与燕云将士共存亡,这皇帝都如此威武霸气,那么还有哪个士兵好意思屈居人后,可想而知,一旦开战,必定人人无所畏惧的往前冲,皇帝就在我后面,我不可能躲到皇帝身后去,而且,这可是表现的好机会啊。
想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逢敌必战,逢战必胜,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他御驾亲征的次数恐怕是皇帝中最多的,只要有他在,蒙古士兵个个奋勇当先,勇者无惧,这就是御驾亲征的好处。
像宋徽宗那样,敌人都还没有打来,自己就先跑了,那士兵肯定会想,你丫扔下我们不管,我凭什么为你卖命,士气就会变得非常低落,这往往就是失败预兆。
这就是“跟我上”和“给我上”的根本区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当然,御驾亲征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皇帝一旦出事,士气必定大受打击,甚至于一蹶不振,所以,关键还是得用成败来说话。
盟约已经烧毁了,战书已经发出了。
赵楷同时也昭告天下。大宋与西夏结盟,共同对抗金国。
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因为这宣战日期都是事先定好的,所以同时间汴京也发出了公告,顿时举国震惊。
皇帝不是去洛阳祭祖了吗,怎么跑到燕云打战去了,而且是要对金国开战,大宋百姓都如同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是,由于前面船队失踪一事,导致百姓的仇金情绪非常高。再加上李奇他们的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