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关中一但疲软,西北西方的异族必然崛起强势,向西发展。不过笑话。
李建成听懂了。听明白了。
瞬间就明白自己错的是如何的离谱,他原以为迁都襄邓,只是损失一些利益而已。只要他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能够弥补回这些损失,但经罗士信如此细说,他方才知道当前的局势,大唐想要继续发展唯有开拓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而关中的存在的价值意义。远胜于任何地域。
迁都襄邓导致关中落败,将会影响到大唐的未来。
李建成想通这一点,不再坚持迁都,承认了政策的失误。
“大哥”李元吉一脸愕然,以他的那点点智商,如何能够看透罗士信一番话的真谛所在,反而觉得李建成这个时候的投降,不可思议。
李建成给了李元吉一个暗示的眼神。
李元吉心中不满,却还不至于愚蠢到在李渊面前说出他们约定一起以迁都之议,对付李世民的事情,将话憋在了心里,急的几欲跳脚。
一直打算挑罗士信毛病的陈叔达,继李建成心服口服之后,也突然长叹一声道:“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莫过于我陛下,便如大将军所言,从长远考虑,为了大唐的将来,国都迁不得”
太子党的老大李建成心服,反过来不赞同迁都。帝党的核心人物陈叔达也让罗士信说服,不但自嘲自己短视,甚至公然支持罗士信。
魏征、王珪都是当世难得的智谋之士,岂能理解不了罗士信那番话的内容,一个个也默然不语,不再辩驳了。为了一己私利,放弃国家大局,这并非高明政客做的事情。
真正高明的政客是将自己的利益跟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让百姓支持他,等于支持自己。只有这种晓得互利的政客,才能真正的令国家富强,得到万民的爱戴。
对于李建成的心服,魏征、王珪非但没有任何的不满,反而由衷的赞叹:懂得进退的政客才是好的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国家的利益,让这样的人统治国家,国家又如何富强的起来
一瞬间风向变了
支持迁都的人,几乎都改了口。对于让他们改口的罗士信,自然是赞叹吹捧,不约而同的说他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将他几乎赞道了天上去。
李渊见未来女婿如此出色,也乐得哈哈大笑,“大将军说的却有道理,关中固然有不足的地方,但战略意义重大,不可轻易弃之。至于关中缺粮,那就多在关中建造几个大粮仓,平时多储备一些粮食,以便关键时候用度。”
“陛下英明”群臣一起作揖。
罗士信见李渊收回了迁都之议,心中也着实松了口气,大唐没有因为他出现而造成的蝴蝶效应往稀奇古怪的方向发展。
以现在的局面下去,只要不变得离谱,大唐终究会如历史上那样万邦来贺,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势的帝国。
不对
这多了他的存在,大唐将会走的更远。
自罗士信说服李建成、陈叔达之后,秦王党上下就彻底失声了。
他们的目的已经让罗士信做到了,自然就没有刷那存在感。
李世民昨夜几乎一宿没睡,为了今日这一战,他调动了文学馆的十八学士,彻夜商讨,想要搬回昨日的劣势。他在朝会开始前,脑海中拟算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从未想过真正的转折点会在罗士信身上,而且他一人就说服了李建成做到了他们一群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剑走偏锋,想着他人想不到的事情,知道他人不知道的东西。
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这就是罗士信,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却意外能够说出大道理的人才。
心动,那爱才,李世民求才若渴的心思,几乎都在从胸膛跳出来。瞄了上头的李建成一样,心下禀然,他用着几乎与他同样的眼神看着罗士信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四章 刺杀罗士信
此次朝会的主要话题就是“迁都”,在满朝文武争辩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罗士信利用千年知识作总结出来的要点为依仗,点名了关中真正的战略意义:中国在地球上属于沿海国家,有着万里的海岸线,东面就是最大的太平洋,将向东发展的可能挽杀住了。在航海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唯一走向世界的出路只有西域,也只能往西方发展。
关中的存在也因此有着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经济意义,面对在这种战略要地,就因为粮食资源的不足而迁都放弃,无疑是选择芝麻丢弃西瓜的举动。
绝大部分人悟了,认同了罗士信的看法。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智商能够领悟关键的,典型的代表就是李元吉。眼瞧着胜利在望,罗士信却狠狠的扇了他一个耳光后,扭转了局面,让他功亏一篑,以他的性格如何能够甘心。
可是不甘心又能如何
现在几乎满朝文武都改了口,继续强撑下去,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脸上已经挨够了耳光,李元吉只能含恨着咽下了这口气。
此事也因而告一段落,朝会在接下来的点点琐事中结束。
退朝之后,心中犹自不满的李元吉早上了李建成,在李建成面前,他没有什么好装的,一张脸愤怒的扭曲起来,原本就丑的惊天动地的模样,更加的不堪。
“有什么事情,到了东宫再说”李建成安慰似的拍了拍李元吉的肩膀。
李元吉愤愤的跟在李建成的身后。残忍的目光中透露着凶险的气息。
两人一并抵达了东宫。
李建成下令撤去所有护卫,这还没等护卫全部撤下去,李元吉就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愤恨。叫道:“我好不容易说动了父皇,让他有了迁都的意思。朝中文武也大多都站在大哥这一边,本是胜券在握的。现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