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5(2 / 2)

大唐虎贲 无言不信 5532 字 2019-04-28

尽管他们对于自己这位给右骁卫带来极高荣誉的上司并无恶感,反而充满了敬意。但人都是现实的。没有人会与自己的前途过不去,他们敬重罗士信是一回事,要不要放下目前的一切。跟着罗士信去庆州就是另一回事了。整个右骁卫营也只有四个新上任的文官,愿意跟着罗士信来庆州。其他人都婉拒了,罗士信为人直爽,人家不愿意来自然不去强求。

至于那新上任的文官多半也是因为自身的资历太浅,在最下层的右骁卫镀金,不如先到庆州谋个出身,寻个好的履历。以便日后推销的出去。

罗士信也不在乎他们的想法,他手上正缺处理事务的文官,对他们来者不拒。通通丢给了王玄策,让他带一下,看看有没有可造之材。

四人都是依靠科举上位的,文化水平都还不错。但受到自身才能的所限。当不了大任,但是处理一些公务上的杂事,还是绰绰有余的,给王玄策减少了许多负担,但是三州的各种杂事,只由五人处理,也实在紧张了一些,尤其是王玄策。大事情都要他来把关,任务最是繁重。看着眼睛充满了血丝一样的少年郎,罗士信心底实在有些过意不去。王玄策经过他的提携,在右骁卫混得风生水起,已经有着一定的根基。但是因为他的开口,他毅然选择了放弃面前的根基,跟着来到了庆州,做他的司马,帮他处理事物。

这份心意情意,罗士信记在心底。

大步走进了档案室,罗士信道:“小王,别太累了,休息会儿,事情总有做完的时候,你要是累到了,那我可是要哭了。这么繁重的事情,还要撂倒我头上,我可做不来。”

王玄策从容一笑:“殿下放心,这点事情,可压不垮我。”说着,还将手中的资料交给了一旁的副手,吩咐他注意细节,他笑容中带着疲惫,但神色沉稳,言语干练,点到即止,指挥起人来颇有大将风范。

罗士信有些讶异,这还是王玄策嘛

细细一想,心中恍然,会意的笑了笑:王玄策本就天赋过人,而他麾下的文臣谋士又少,绝大部分的事物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压榨着他的潜能。王玄策没有被压倒,换来的自然是自身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想象,经过如此强度的历练,王玄策的自身才华得到了充实,他的路一定会比历史上走的更远。

罗士信退了下去,心中依旧想着招人的事情:繁重的政务固然不断地敲打着王玄策这块好钢,可再好的钢,敲打过头也会毁掉,何况是人

必需要找一些人来帮王玄策分担政务。

罗士信琢磨着,忍不住搔了搔头皮,这军事不顺,文事也不顺,这都督当得,有些憋屈啊

他有些泄气,但想到自己事事旦旦的表示整备边军,直捣突厥汗庭的的“大话”,拍了拍脸颊,现在还不到泄气的时候。

他忖道:“我就不信了,凭借穿越者的优势,还找不到优秀的行政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岑文本

一个个贞观朝的行政人才都在他脑海中过一遍,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让李世民这个坑爹的家伙给挖去了他难道还能挖李世民的墙角不成

想着想着,突然一个人名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罗士信惊喜的跳了出来,叫道:“就是他了就是说嘛,天无绝人之路老子就不信,我堂堂罗士信身怀几千年的知识,还会让人才憋死。”

李世民固然是一个擅于识人擅于用人的好皇帝,但是天下人才何其之多,就算李世民在如何会用人,也有遗漏的人物刘仁轨,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极为出名的一个。

刘仁轨生长于隋末动乱时期,因为天下动荡,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但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高宗朝,他才真正的闯出一片天地,尤其是在留守平壤的时候,算无遗策的打通了新罗的运粮道,还与白江口痛击日本海军。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便是刘仁轨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小日本。

其后他治理百济,效果卓越,最后位极人臣成为大唐宰相,得到了高宗李治、武则天的器重

如此文武双全的人物,现在正在某一个地方当任一个小小的芝麻绿豆大的官,混吃等死。

罗士信毫不犹豫的立刻执笔,再写了一封信,他记得刘仁轨的英雄事迹,但是对于没落的时候刘仁轨的事迹却不晓得,也不知现在他在什么地方。不过但凡唐朝官员都会有文档记录在案,这个繁重的任务就交给李世民去头疼了。未完待续。。

s:第二更

第九章 一定要帅气

黄昏夕阳笼罩着整个皇宫,将巍峨的太极宫显得更加雄伟气派。

东宫太子府已经换了主人,李世民在继任太子之后,依然从承乾殿搬到了东宫入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继承人。

李世民刚刚处理好繁重的国事,在后堂小歇了片刻,问道:“今天是那几位先生值勤”

立刻有侍婢答道:“是盖文达、褚亮、苏勗三位先生。”

李世民颔首道:“请他们来书房,我正好有事情与他们商讨。”

盖文达、褚亮、苏勗是文学馆十八学士中的文学大儒,李世民自由酷爱军略,对于政务有些反感,是故领军作战,战无不胜,政治水平只能说一般。但自从动了夺嫡心后,也知自己的不足。在房玄龄、杜如晦的出谋下,设立文学馆,招揽天下大儒。

李世民所招募的人都经过严苛把关,文学馆的文士擅长的不是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而是时事政治,治国方略。

李世民从中选出十八位最出色的号称十八学士,让他们十八人分为六组,轮流值勤,住在李世民的家里,每每空闲,便召见其中三人商讨时事政治,学习治国方略。李世民本就天资聪颖,又下了这番功夫去学,自是成绩不凡。现如今他坐上太子之位,这个习惯依旧不改,每天都会与十八学士中的三位谈古论今,商讨治国方略。

盖文达、褚亮、苏勗得李世民这个时候召见,并不觉得奇怪。对于李世民的这股拼劲。他们早已习惯,自愧不如。

尤其是褚亮,褚亮杭州钱塘人。出生于政治世家,曾祖父的梁国的御史中丞,祖父是太子中舍人,父亲是陈国秘书监,三人都是那种名噪一时的良臣。褚亮自幼聪敏好学,又受家族三代人的影响,对于治国方略领悟极深。年纪轻轻便,名扬天下。

他是最早加入李世民麾下的谋臣之一,文学馆便是他与房玄龄、杜如晦一手举办而成的。也是最早洞悉李世民心思的一批人。

那时的李世民可谓政务上的新手,很多地方都是一窍不通,也曾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不过短短四年,李世民的政治远见。比起他们这些师傅都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