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刑部的罗士信正在安排一些后事,还有几天他便要娶郑丽琬了,请了几天婚假。
刑部负责大唐律法,自然不会因为他一个尚书的休假而停止运转。只是罗士信掌控的刑部有些特殊,刑部侍郎刘德威与罗士信不是一条心,他这一休假。刑部最大的便是刘德威了。现在罗士信已经取得了足够掌控刑部的威势与声望,可不想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给了刘德威崛起反败为胜的可能。
在关键的地方着重交待马周与刘燕客。让他们随时留意刘德威的反应。
便在他用心吩咐的时候,突然传来太子殿下驾到的消息。
罗士信与马周、刘燕客互望了一眼,一同出去迎接。
“见过太子殿下”
“哈哈,不同多礼”李世民大笑着上前,先将罗士信扶起来,随即来到马周的面前道:“终于得见先生真容,果然器宇不凡。有名臣风采。”
马周从容道:“殿下过奖了。”
李世民道:“你们都下去吧,我有事情与尚书大人商议”说着又对马周多说了一句:“先生见解开明,有时间还请不吝赐教。”
马周再说不敢。
来到刑部尚书公务室。
李世民叹道:“真不知你祖上积了什么德。让马周这样的人物诚心以待。”
罗士信笑道:“他为人孤傲半生坎坷,我是第一个看中他自身才华用他才华的人,自然存着非一般的知遇感觉。只是如此人物,让我所用。倒是有些屈才。如果殿下真的需要。我可以帮你劝劝他。”
“这个不急”李世民摇手道:“马周心高气傲,却有过人之处。但阅览经验什么的,还是有些不足。让他在刑部学学经验,磨练一番未必不是好事。再好的铁,也需要打磨才能成为无坚不摧的利器。”
罗士信觉得有理,不助点头。
李世民走到罗士信办公的位子上坐下道:“今天找你是为了昨晚的事情,帮我想想,有什么法子解决”
“什么事情”罗士信一时间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装起了傻。
李世民道:“别跟我装糊涂,你没蠢到那个地步。我就明说了。父皇希望我不要动几位宰相,让他们能够安逸的干到辞职。我大唐存在着严重的民少官多的现象,我即位之后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亢官上动手。免去无意义无价值无能无作为的官员,以振兴朝纲朝政。初步估计了一下,我大唐朝堂上的官员大大小小加起来两千多余人,这其中职位重复,责任重复,乱七八糟的。没事也能闹出事来,有事就相互推卸责任,不但对我大唐的发展毫无意义,反而存着巨大的隐患。我一直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裁员裁官,势在必行,至少也要精简至千人以下。可是父皇来了这么一出,实在让我好是为难。”
罗士信听着有些吓呆了,这亢官亢员、人浮于事是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亢官亢员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员,问题也就来了。减员,如何减,减谁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动荡。面对亢官亢员这种现象,大多数的王朝都选择了听之任之,以免动摇根本。就是这听之任之的做法,导致亢官亢员就如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到了真正危害国家的时候,已经无从处理了。
很多弊政其实就如人的身体一样,有小毛病的时候不注意狠不下心来处理,等到威胁到身体,想要处理却来不及了。
长安朝堂官员两千,这个数额并不算多,远不足以出现危害,但李世民却察觉出了这一点隐患,意图大刀阔斧的将人员削减至半数以下,这份魄力委实让人震撼。
罗士信灿灿笑道:“那时候殿下是天子,万万人之上,几位宰相都是你的臣子。殿下一心裁员裁官,他们又岂敢阻拦”
“不敢阻拦,倒了也罢万一他们那群老顽固,看不懂大势,认着死理,你叫我如何是好”李世民喝道:“就算他们认同这点,难不成日后我每一个改革都要看他们的脸色笑话”
罗士信一想也对,宰相是王朝的一个特殊政治体系:政务上的事情有宰相整理然经皇帝批准接着再由宰相将任务发下去。若宰相一致反对,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上达下听。
“要不,多加几个宰相的位子”罗士信突然想起了后来的唐朝与宋朝,提了怎么一个建议。
李世民心中一动,道:“你当是吃饭喝水,说加就加,那么容易。”
罗士信道:“这有什么汉朝的时候相国只有一个,现在不是有四个不一定要增加相位,可以增加参政的资格。不是宰相,确能行宰相之事。这样既可以不动几位老臣,不忤逆陛下的意愿,一样能够在安排能够理解殿下的干吏为殿下分忧嘛”
李世民猛的一拍大腿,还真是绝了。
注:李世民即位雷厉风行的裁员裁官,精简干吏确有其事。未完待续。。
s:第二更到了
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夷狄论
宰相自古以来都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而相则是辅佐之意。宰相二字连在一起也就是辅佐君王统御百官的大臣。宰相也因此是万千大臣的毕生最求,围绕相位相权的争夺毫不逊于对皇帝宝座的争夺。
最初相权是不逊于君权的存在,君能命相,但无法典命百官,典命百官是宰相的权值。这样能够避免皇帝昏庸,胡乱下命,造成天下大乱。宰相也可以视为限制皇帝的权势过大的职位。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喜欢束手束脚的,尤其是汉武帝这样威凌天下的帝王,瓜分相权也是从他开始的。他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也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
到了晋朝以后,更是执行多相制,宰相的职权进一步的给分割。晋朝之后的南北朝因为太过混乱,相权乱的一塌糊涂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只要是与皇帝亲近的都是宰相。直到隋朝。确定了三省制,这才使得相权稳定下来,以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一国之相。
唐朝武德贞观初期沿用了隋朝这一体制。但体制是通过不断完善来进步的。三省长官并不足以满足整体制度的需求,也就顺着事实开了小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顺应而出。到了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位,只要官位后面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就能够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