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方在靠近老柳树边的一条长椅上,坐了下来,那老妇人便捧着杯茶水上来,笑着问:“这位客人,等一会子,一哈就好”
薛向正要说,我还没点餐了,募地,知道自己犯二了,这种扁担摊,一根扁担,两竹筐,就能挑着满世界走的最简易餐馆,哪里有点餐的余地噢,准是专精一种食物。
当下,他也只好装内行,笑着应了。
午间的太阳渐渐酷烈起来,亏得此处正是风口,又在树下,数人合抱粗细的老柳树,枝叶极是繁密,遮出小房间一般大小的荫凉,微风徐来,柳条轻摆,荡出凉凉意,薛向闲坐树下,喝着大碗凉茶,听着市井喧嚣,心情极是惬意,他也没想到这闹中取静,也有大自在。
呲一声轻响,一团鸽蛋大小的白腻猪油脂,被那老汉拿瓷勺,从小陶罐里,舀进了一方双掌大小的黝黑平底锅。
小红泥炉里,火焰正旺,转瞬,那团油脂便被炼化,老汉熟练地从褡裢里掏出各种瓶瓶罐罐,往锅里添加,直到一大捧被切成厘米长短的殷红朝天椒,下了油锅,顿时迸发惊人的香气,便连具有强大自制力的薛大宗师,都忍不住吞了口唾沫。
早在老汉从褡裢里掏玩意儿的时候,他就知道今次这饭点儿选对了,因为那些瓶瓶罐罐必然藏着机巧,要不然老汉何以要方在褡裢里,不然,摆在一边的案上,随手拿取,岂不方便
这就跟老药子的那个百宝囊一般,必然有自配的好玩意儿。
这会儿,奇香传来,薛老三真觉此番费了老大功夫,寻觅这吃饭的地点,真是没白折腾。
眼见着老汉调配好了佐料,老妇人那边也动作开了,但见她从一边的竹筐里,取出个海碗,先用滚水烫了烫,接着,便揭开了另一边红泥火炉上的硕大锡锅,用大马勺,舀出大半碗看不清什么肉食的浓汤,稍后,便将一边案板上切好的烧饼,浸入了海碗,尔后,那老汉的便将那团油汪汪,香喷喷的佐料,倒进了海碗中,最后,老妇人,又将一边切好的葱段,蒜苗,搁进了碗中,用一个托盘盛了,端上桌来。
“听口音这位客人不是蜀中人吧,这是我家祖传的驴杂胡辣烧饼,在宝丰很有名气的,您尝尝”
老妇人从口音辨出薛向不是本地人,便推销起了自家的招牌。
第三十四章 民生多艰
薛向早馋得不行,笑着应承两句,便从持了筷子,对着眼前这碗油汪汪,香喷喷,一半姹紫嫣红,一半绽青碧绿的驴杂泡烧饼,发起了进攻。
汤汁裹着烧饼一入口,薛向便觉舌头跳了起来,似乎霎那间,所有的味蕾都激活了,浓香,辛辣,酥麻,劲道,这奇妙的口感,顿时激得他肚里的馋虫造了反。
当下,薛向便抄起筷子,张开嘴巴,如吞江河一般,呼啦啦,转瞬,就下去了大半。
那边的老汉刚送走了一桌客人,见薛向吃得香甜,心中欢喜,便道:“同志,我这儿还有土法秘制的五香驴肉,要不要来些”
薛老三赶忙放下碗,“来二斤,这驴杂胡辣烧饼,也再上二碗”
薛老三生平所遇美味无可计数,独独今天,最叫他大开眼界。
那老汉边挥手招呼老妇人备料,边乐呵呵道:“早瞧出同志是个大肚汉了,不过,胡辣烧饼咱管够,五香驴肉却是不多,这是小老儿的招牌,有些客人还就冲这个来的,所以不能舍出这许多,看小同志豪爽,又是外客,最多舍你半斤。”
“成成,自管上,自管上”
说话儿,薛向又朝海碗发起了进攻。
这下,他倒不狼吞虎咽了,虽然大口,却吃得极慢,他这是在等老汉那边的食物接上。
果然,他刚放下碗的时候,二碗胡辣烧饼和一盘清亮的五香驴肉到了。
这下,薛向吃饭的速度,又飙升起来,片刻,便将两碗一盘清空。
见他吃的香甜,老汉也心中欢喜,笑道:“客人好食量啊,我年轻时,也是这般能吃,奈何岁月不饶人,现在半斤驴肉就撑得厉害,年轻是大福气啊”
薛向笑谈了几句,又道:“老伯,饭是吃完了,能不能在您这儿歇歇脚啊,我看就属您这儿凉快”
说话儿,他便递过一张大团结取,他这是老毛病,估摸不出食物的价格来,就递最大的钱去,料想三碗胡辣烧饼,半斤驴肉,也就差不多这个价了。
那老汉接过钱,复又抱出个满是红通通铜锈的箱子,边在里边翻拣,边乐呵呵道:“瞧你这话说的,漫说你还在我老汉这儿用了餐,就是不吃饭,过路人歇歇脚,也尽使得。”说罢,又吆喝道:“堂客,给这位小同志上茶,大碗的”
吆喝完,老汉便一张张点起他掏出的那把零钱来,反复点了三遍,这才朝薛向递来,“给,这是找你的六块六”
薛向吃了一惊,“老伯,不会是弄错了吧,我可吃了不少,才要三块四毛钱。”
老汉听他说自己这儿实惠,咧嘴露出两排少年人都未必有的白牙,:“没错,同志,一碗胡辣烧饼八毛钱,半斤驴肉一块钱,三碗胡辣烧饼,加半斤驴肉可不就是三块四毛钱嘛”
薛向接过钱,道:“老伯,照您这个卖法儿,可赚不到什么钱啊”
老汉笑道:“烧饼是自家烙的,就是费点面粉,那高汤主料是驴杂,这驴下水都是没人愿意拾掇的玩意儿,我老汉收来,基本都没用钱,也就驴肉有些成本,总得来说,大有赚头”
“咳,咳”一边拾掇案板的老妇,忽然咳嗽起来。
老汉道:“你咳嗽,也还有赚头,瞧你这小气劲儿,难不成还怕小同志听了去,来跟咱抢生意,你这啥眼神儿啊,人家能看上这个”
薛向知道老妇人忌讳,也就不跟着惹人讨嫌了,转换话题,问起了老汉是哪里人,家庭收入,以及本地逸闻趣事。
当然,薛老三不会照直了问,而是会旁敲侧击。
他在萧山多有走访基层的经验,知道如何跟基层群众套话,一会儿功夫,便跟老汉聊得热火朝天,连老汉给新到的客人服务时,也不曾歇嘴。
两人正说得起劲儿,惊变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