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2(2 / 2)

周芷若自小内外专修,勤练武艺,无论样貌身材,若放到现代,绝对是女神级存在,肤若凝脂,冰肌玉骨,幽香扑鼻。

小昭虽然年龄尚小,却也称得上一代萌神,身上更有波斯血统,坦诚相对之后,那一对跟她年龄决不相称的雄伟,加上青涩稚嫩的娃娃脸,对任何凶性都能生出致命的吸引力。

本欲询问的疑惑,在李轩熟练地撩拨下被彻底忘记,处子之身,如何经得起李轩的撩拨,很快忘乎所以,只觉如梦似幻,脑海空白,身体在一次次直抵灵魂深处的冲击下,更是忘乎所以,不知身在何处

清晨,嘉定府

一座不大却十分雅致的小院中,悠扬的琴声伴随着令人心醉的剑舞让原本清幽雅致的小院充满了别样的韵味。

李轩端着茶盏,微笑着看着场中周芷若那如同银丰扶柳般的身姿做出一个个令人心旷神怡却又高妙莫测的动作伴随着小昭的琴声以一种奇妙的节奏,引动着周围的气流,初经雨露洗礼的娇容,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就连倚天剑的光芒,似乎都被遮掩了不少。

李轩欣赏的点点头,已经开始习练九阴真经,再加上自己日以继夜以黄帝心经独特的修炼方式辅助下,如今的周芷若显然已经迈入一流高手的层次,配上锋利无比的倚天剑,已经有了与当世任何高手争锋的资格。

将手中的茶盏递给恭立于一旁的武青樱,自从前几日,卫壁被明教弟子送到这里,被亲手斩杀之后,武青樱的忠诚明显达到了顶点,而刀法也在念头通达之后,有了新的精进,虽然于战场而言,作用不大,但就算在混乱三国的世界,也有了一定自保之力,对于一个侍女而言,也已足够了。

“公子”一道青影在空中一掠而过,韦一笑的身影出现在李轩身旁,拱手道:“公子,如今蒙古各方乱军已被剿灭殆尽,三十六路义军齐聚洛阳城下,昨日以朱元璋为首的各方义军首领邀请公子前往洛阳,共灭鞑虏”

“哦”李轩闻言,嘴角浮起一抹冷笑,轻轻接过韦一笑手中的烫金请帖,突然悠悠道:“此役之后,我们就要离开此界,蝠王决定了吗”

虽然退去了教主之位,但李轩并未与世隔绝,明教天鹰部的情报机构在谢逊的许可下,依旧与自己共享,对中原战争的局势可说了若指掌,对于朱元璋等一干义军首领的心思,李轩多少能够猜到一些。

七王爷就算再不得人心,但毕竟是蒙古皇帝,无论是谁杀了他,都会成为蒙古人的死敌,虽然中原的蒙古人几乎快被灭绝,但不要忘记,在北方的草原上,蒙古还有着更辽阔的土地,绝不是当前任何一路诸侯愿意面对的。

“韦一笑心意已决,公子又何必再问”韦一笑叹道。

“那以后,就称我为主公吧。”李轩直起身,迎着初升的朝阳说道,让韦一笑不禁一愣,随即道:“是,主公。”

“通知杨逍他们,准备启程,也是时候离开了。”

第六十一章洛阳阴云

洛阳城

这座经历过无数战争洗礼的古都再一次陷入了战火的荼毒。

三十六路义军,听起来是个庞大的组织,不过在李轩看来,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三十六路义军,其中不乏经历过与蒙古人战争的真正精锐,但更多的还是一些刚刚扔掉农具,在生活的压迫下绝地反击的农民,阵容虽然浩瀚,但战力吗李轩觉得就算是乌合之众,这些人都未必配得上这个称谓,更何况,就如三国时期诸侯讨董一般,各怀心思,而相比于那些真正的诸侯,这些人无论从哪方面都有些上不得台面。

但即便这样一帮子连乌合之众都算不上的义军,依旧将洛阳的蒙古守军打的节节败退,也从另一个方向证明了元朝的衰败。

“朱元璋见过李兄。”朱元璋的营帐中,对着李轩,朱元璋总有种莫名的压力,这种压力,无论是在面对明教高层还是各方诸侯时都未曾出现过的,那是一种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君王而言,都不会喜欢,所以,虽然保持着昔日的恭敬,但李轩却能从对方身上感觉到一丝阴霾和杀机,尽管这股杀机被对方很好的隐藏下来,但依旧难以逃出李轩的掌控。

“朱头领不必多礼。”李轩微微一笑,帝王多疑,只是希望在这最后一战中,这位未来的明朝太祖莫要有太多不必要的心思,否则,以朱元璋如今聚集的龙气,倒是要比之前的陈友谅要可观太多了。

眼前的李轩虽然在笑,笑的也很温和,但朱元璋此刻心中却生出一股莫名的恐惧感,甚至身体都忍不住微微的颤抖,那温和的笑容下,朱元璋却莫名的生出一种错觉,眼前这位一脸无害笑容下,却隐隐有股令自己毛骨悚然的寒意。

对于朱元璋内心的想法李轩并没有去探究的心思,目光掠过朱元璋,看向站在他身后,那一身儒袍,双目中闪烁着一种智珠在握的光芒,哪怕在朱元璋这位未来帝王身边,一身儒雅中透着从容的风采也未被丝毫遮掩,目中不由微微一亮,眼前一身儒袍的男子,不知为何,竟让李轩心头隐隐出现一个人物诸葛武侯饶有兴致的看向眼前的男子,探寻道:“刘伯温”

虽是在询问,但在内心里,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眼前人的身份,在这个位面,能让李轩生出这种感觉得,莫说朱元璋麾下,就是放眼整个位面,除了刘伯温之外,很难再找到第二个。

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抹惊讶,微微躬了躬身,学着朱元璋之前的动作拱手道:“刘基见过李公子。”

点点头,李轩心中有些遗憾,可惜时间太短,无法收服这位明朝开国元勋,若能将他带走,以其历史评价来看,未必就输于三国时代那些顶尖谋臣。

刘基有些疑惑,李轩看向自己的目光,有欣赏,这是自然地,虽然还没有达到日后开国元勋的程度,但便是此时的刘伯温,无论谋略学识,也有足以自傲的本钱,哪怕面对眼前这位不久前将蒙古闹得天翻地覆的人物,他都没有丝毫不如之感,同样的条件下,他相信自己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但除此之外,那眼神中却又带着一股怜悯,这种感觉,让刘基有些不快,更多的却是不解,虽然以他的智慧,已足以应付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