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3(2 / 2)

穿入中世纪 二两白糖 5299 字 2019-05-02

“哦,是什么”阿若德扶着自己的脑袋,好奇的问道。

“伯爵大人,在罗德家族、盖里家族和昆顿家族中,不乏有武力强劲的战士,同时他们都是习惯使用战斧的维京武士,而您让我们使用棍棒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是对付不了他们的,您知道短柄战斧的威力吗”渔夫塔伯就算是喝的脚步蹒跚,可是他也不会糊涂的认为凭借棍棒能够抵挡维京武士的战斧。

“看来您很熟悉三个家族呀,告诉我们他们中那个家族武力最盛”阿若德问道。

“这当然是昆顿家族了,昆顿家族本来就是海盗出生,他们的族人习惯使用短柄战斧,如果再配上圆盾更是锐不可当。”渔夫塔伯忧心忡忡的说道。

“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他们大概有多少人”阿若德接着询问道。

“这,原本昆顿家族便生活在西北角,他们的族人大概有一百多号,能够作战的战士便有四十多名,各个是年轻力壮,常年出海作战的战士。”渔夫塔伯对阿若德解释道。

“那么你觉得其他的两个家族会一起联手反抗我吗”阿若德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了解情况的带路党,当然是不榨干他的情报决不罢休,连忙端起酒杯挤过去坐在塔伯的身边,接着询问道。

“我认为啊,不会。”渔夫塔伯看见尊贵的阿若德竟然同自己坐在一起,又被酒精刺激的晕晕乎乎的,顿时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抹了抹酒流到的胡须上,摇着脑袋说道。

“哦,为什么”阿若德碰了一下塔伯的酒杯,接着问道。

“罗德家族和盖里家族是耕种为生的家族,他们的关系倒是还密切,不过昆顿家族就是一群强盗,蛮横不讲理的很,就是在丹麦王巴努克的时代,昆顿家族的族人也常常去偷其他两家族的羊和农作物,双方的矛盾大的很,巴努克陛下都为他们调解过许多次。”渔夫塔伯对阿若德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阿若德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只要三个家族没有联合在一起事情就好办多了,下面就看奥斯维德和小肖恩出使回来后的情况了。未完待续。。

朴刀

这里的“朴刀”只是个刀头,安把之处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丝, 而且是“三个丫儿”,安装好了,十分结实。水浒传中许多地方写到朴刀,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很长,平时不用,便象长枪一样靠在墙根或枪架上。“杆棒”辞源解作用作武器的粗木棒。汉语大词典解作用作兵器的木棒。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虽有记载,介绍极简单,言“长细而坚重者”为杆棒。它更简陋, 据宋人记载:

建炎二年1128 五月十三日京东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程昌弼言:“今州县之间军器乏少。乞令诸州县择本土坚韧之木,广置棍棒,其长等身,径可及握, 不劳远求,指日可办。比弓弩,则无挽拽之能否;比刀剑,则无锻炼之工程。用之以御铁骑则出其右,盖铁骑非箭凿锋刃可害。”从之。见宋会要辑稿185册

这是在北宋刚刚灭亡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州县兵器库中没有了储存, 才不得已而用杆棒文中称“棍棒”。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 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制作简单,原料价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 不为兵家所重视。从这些记载可见宋代朝廷对于兵器管制得特别严格的是那些精巧锋利和杀伤力较大的。而朴刀杆棒,一来比较粗陋。人们日常生活中又不可少; 二来它们不是骑在马上作战的兵器,而是步行打斗用的,杀伤力小,武经所不载, 因此对百姓拥有这些兵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时禁时放,缺少一贯之制。 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皇帝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禁物

醉翁谈录

醉翁谈录

可见“博刀”博刀即朴刀。博、朴二字音同,可通用最初不在严禁之列。 所以民间盗匪以之为武器。岭南盗匪太多。才被严禁,而其它地区未被包括在内。 流浪江湖的游民腰间挎上一把朴刀,或者手执一条杆棒。就增加了安全感。 熟悉江湖生活的“说话”人便把它编入话本之中,成为“说话”中的一类,并把与“江湖亡命”和绿林生活有关的作品皆归入此类。此类小说在当时的“说话”中具有一定的数量,因此朴刀、杆棒这两件兵器在早期的通俗文艺作品中是经常可以碰到的。 可以确定是创作于十三世纪初的董解元西厢记开篇就唱道:“打拍不知个高下, 谁曾惯对人唱他说他好弱高低且按捺。话儿不提朴刀杆棒,长枪大马。 ”因为西厢记演唱的是“银字儿”一类哀艳缠绵的爱情故事当时分类为“烟粉”, 所以开篇点题,与“朴刀杆棒”“士马金鼓”类的武故事划清界限。我们从早期的通俗文艺作品之中也可以看出使用朴刀杆棒者多是盗匪游民, 如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中描写拦路抢劫的“静山大王”:头带干红凹面巾,身穿一领旧战袍。腰间红绢搭膊裹肚,脚下登一双乌皮皂靴。手执一把朴刀。大宋宣和遗事写到晁盖智取了梁师宝的十万贯金珠后逃走, 晁父为官府所拿,管押解官:行至中途,遇着一个大汉,身材迭料,遍体雕青,手内使柄泼镔铁大刀,自称铁天王,把晁太公抢去。“泼镔铁大刀”就是镔铁大泼刀”“泼”同“朴”。铁天王就是晁盖, 其身份是江湖侠盗。 警世通言中的万秀娘报仇山亭儿就是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记属于“朴刀”类的十条龙宝文堂书目著录名为山亭儿,当然, 它经过了明人的加工。

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这是由于在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然而,当时的太平天不只是使用着这些传统而古老的兵器,在火器装备方面,也胜于清朝正规军。

朴刀朴音坡也写成博刀、泼刀、或钹刀 繁体不可写作朴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一种长而宽的钢刀,可以装在木柄上成为比一般大刀还要长的长兵器,也可以卸下来单独作为一种短兵器。在小说水浒传中,宋代的“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1

朴刀全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长,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数繁多。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定手2。”演练朴刀时刀如猛虎,刀背、刀刃分明,使用任何招数,都要住把定手。由于朴刀用途广泛,是闯荡江湖的人常用的兵器。

朴刀到了清末前后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中很多人使用朴刀,又名“太平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