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看了看周围的人,然后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哈德曼,今天我看过你的飞行,所以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给你做僚机,我不觉得丢人”
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中队长的预言,在三天后发生的双方大规模空战中,哈德曼与中队长配合娴熟,一口气打下了15架苏联战斗机,成为了东线最耀眼的一对战斗机搭档。
他们两个在空中开始使用哈德曼的战法攻击苏联战斗机,这种压迫性非常强的打法让苏联空军非常不适应。因为有了飞机掩护,哈德曼敢于尝试更加冒险的打法,他往往抵近飞行到很近的距离上才开火,然后高速脱离被击碎的敌机。
借助熟练的飞行基本功,两个人驾驶着原本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活塞战斗机ta152,他们的打法开始逐渐脱离单一的高空俯冲攻击,转而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缠斗来近距离攻击对手,利用ta152惊人的速度,他们可以非常方便的用筋斗来反咬对手的尾巴,然后轻而易举的击落那些本以为德军不会空中狗斗的苏联飞行员。
前一段时间,美国援助苏联的500架40战斗机到达苏联前线,由此引起了苏联空军自我感觉良好,苏联飞行员上下认为可以一战。所以才出现在4月末5月初的苏联空军反击浪潮,就这么被德军新型战斗机悄无声息的击退了下去,截止到5月中旬,哈德曼的战绩就从零一口气增加到了31架,成为了加兰德大队的一名超级王牌飞行员。
5月15日这一天,哈德曼得到了他的铁十字勋章,这枚铁十字勋章由大队长加兰德亲自颁发,挂在了他的领子上。从未有人如此快速的获得过铁十字勋章,从参战到拿到勋章,哈德曼只用了不满半个月的时间。
第551章 551悬挂
苏联,乌拉尔山区兵工厂,代号9137工程,现在已经建设完工,正在进行投产剪彩仪式。这个工程包括在车里雅宾斯克建立一些列的坦克生产工厂,把这里变成一个专门生产坦克的城市。
这里如同森林一般竖起的烟囱,证明了它规模的宏大与壮观,如果算上从明斯克还有哈尔科夫以及顿涅茨克撤回的一些技术工人,这里拥有3万名员工,可以说是苏联的又一个工业心脏。
当然,这个工厂是苏联用来生产坦克的重要基地,而在美国工程师帮助下组建的车床设备也正准备为生产苏联新式坦克而服务。这种坦克是苏联科学家们精心设计出来的战争怪兽,是斯大林寄予厚望的决战兵器。
这种坦克装备了一门76毫米口径的坦克炮,是由苏联的高射炮改装而成,非常实用并且威力比kv1型坦克的主炮更大,而这种坦克却比kv1型坦克需求的钢铁更少。整辆坦克和德国坦克一样采用了倾斜的装甲板,唯一的区别是这种坦克在前方装甲板上开了一个出入坦克的舱盖。
这种坦克有7个负重轮,当然这和德国抢先购买并且保密克里斯蒂坦克悬挂系统有直接关系,苏联没有拿到相关专利和技术,所以也就一时间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减震方案,只好用kv1型坦克上的技术暂时应付。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阴差阳错之下,德国正在研制的虎王坦克和苏联正准备生产的t34型坦克都采用了“扭杆悬挂”,而后世的经验证明扭杆悬挂才是坦克悬挂系统的主流选择。这种悬挂比起现在德国坦克普遍采用的克里斯蒂悬挂有很多好处。
因为克里斯蒂坦克悬挂是靠弹簧受力原理设计的,所以这种悬挂在车体内部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这也使得另一时空中的t34坦克,还有这一时空中阿卡多主导生产的德国豹式虎式坦克车体内部空间有些凌乱,影响了弹药储藏以及设备的安置。
这也是阿卡多在自己道听途说的“t34坦克神话论”的误导下,稀里糊涂的上了一次当导致的。事实上抡起结构简单以及空间利用率等效果来看,扭杆悬挂在是被所有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坦克悬挂方式。
而可笑的是,另一个时空中纳粹德国生产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那饱受诟病的悬挂系统,正是被美国1主战坦克,德国豹2a6主战坦克,中国的99式主战坦克,俄罗斯的t72、t80主战坦克普遍采用的扭杆悬挂。相反那个被神话了的t34坦克采用的克里斯蒂悬挂,被彻底淘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要从德国人自己的悬挂设计来说明一番:德国坦克采用的确实是更为先进并且简单可靠的悬挂系统,不过他们因为自己的执着和不得已的苦衷,把一款简单先进的悬挂体系给改得面目全非了。
简单点说,扭杆悬挂必须错开两侧负重轮的位置,以此来放置需要横穿整个车体的“扭杆”,这也就造成了坦克两侧负重轮不对称这么一个“毛病”。当然这种不对称完全不影响日常的使用,但是这对于另一时空中的纳粹德国设计师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忍受的“灾难”。
众所周知,另一个时空中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采用的是交错式负重轮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为负重轮边缘的橡胶称重能力不足被迫采用的,也就是说,德国必须想尽办法在有限的车体长度限制下,安装更多的负重轮来支撑整个坦克的重量。那么对于扭杆结构来说,就需要工程师们安装更多的扭杆虎式和豹式的扭杆多达16根,这样一来,扭杆的简单结构优势立刻荡然无存了。
当然另一个让虎式和豹式行走机构更加复杂化的原因是希特勒还有德国设计师们自己找的他们忍受不了自己的坦克负重轮的不对称,于是他们采用了手段让复杂的交错式负重轮左右对称了是不是很美观是不是很惊喜这么多处女座的德国设计师和领导者凑在一起出现在德国二战历史当中,还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
加上虎式坦克本身的发动机小马拉大车问题,变速箱故障问题,也就造成了一个让后世学者陷入误区的假象:t34坦克结构简单故障少,而虎式坦克结构复杂故障多。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论调,至少并不可观全面。
如果深入调查一下德国二战坦克使用的技术,就会立刻明白其实德国人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怪圈,让自己陷入了对于坦克性能的“邪路”之中。
德国冶炼技术发达,发现了一种叫表面硬化处理的工艺,这种工艺让德国坦克的装甲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不过代价就是德国的这种表面硬化工艺会让金属重量增加类似武侠小说里提到的百炼钢,密度不同自然会影响重量。
于是在提高防护的同时,德国坦克的重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加上使用交错式负重轮以及双倍扭杆带来的重量加成,德国坦克在当时基本都拥有一个匪夷所思的体重。当然双排交错式负重轮带来的好处也毋庸置疑,坦克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简直无与伦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些性能上的提升都是好的方面:坦克的装甲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