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沙克皱了一下眉头,然后大声的对他喊道:“赶紧开火如果你再等一会儿,我们的人就要死光了”他的语气不善,甚至在说话的时候将自己的手压在了背着的莫辛纳甘步枪枪身上。
那火箭炮发射手吓得赶忙用火箭筒瞄准了天空上的直升飞机,然后猛然的扣下了扳机浓浓的一股白烟从火箭筒后面喷涌而出,而一直站在火箭筒后面的那名瘦弱的苏联游击队员被巨大的力量推了出去,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
那枚火箭弹喷着火焰急速冲向了远处的那架德国直升飞机,看上去方向非常接近。地面上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直升飞机上看得一清二楚,正在用机枪扫射的德国射手立刻大声的叫喊起来:“火箭弹快升高快升高”
机长那边正在尽量稳住直升机,给机枪射手一个稳定的攻击平台,结果突然耳机里就传来了射手撕心裂肺的大叫声,而且这个叫声里有一个词汇让他肝胆俱裂,他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群应该没有重武器的游击队员们,会有火箭弹这种该死的大杀器。
于是他赶紧控制飞机尽可能的快速升高,而且尽可能的让自己的飞机转过身来,用较小的正面来面对敌人飞过来的那枚火箭弹。剧烈的摇晃让直升飞机上后面的两名“乘客”差点跌出飞机,幸好有安全绳索才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对地支援的火力也暂时全面停止了下来,因为机身开始摆动,机枪也失去了自己的射击角度。反正整个“千里眼3号”直升机上一片手忙脚乱,副驾驶甚至在喊自己要被击落了这样的句子。
可惜的是让人崩溃的一幕出现了,那枚火箭弹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偏离了直升机的方向,看着轨迹根本已经打不中正在爬升中的直升机了。就在机长从自己的驾驶舱内看见来袭的火箭弹拉出来的那股白烟的时候,这枚火箭弹终于在半路上失去了上升的动力,一头从空中栽了下去。
非常遗憾的是这枚火箭弹的设计射程是200米,德国步兵熟悉这玩意儿的射手一般都会在150米的距离上使用它,因为再远准头就不太保证了。
苏联的游击队可不知道这东西究竟能打多远,而且他们也错误的判断了那架看上去很近的直升机的坚固程度,还有它的实际距离。在天上判断一架没见过的飞机的大小还有距离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一群没有相应经验的业余人士来说。
其实如果这些游击队员直接用自己手里的步枪对着直升机开火,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种事情,所以最终把希望寄托于威力更大的火箭筒上,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不过现在他们的希望破灭了,事实证明德国的火箭筒在对付直升飞机这个功能上还不如莫辛纳甘靠谱。而这个发射的火箭弹除了没有击落德国飞机之外,还暴露了自己的发射位置
门沙克惊恐的看着火箭弹半途而废,在百十米的高空就掉落了下来,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满脑子里都是德国人的武器是残次品这种疑惑论调。不过他并没有失去一个老游击队员的警觉,在满脑子不清不楚疑问的同时,他眼睛余光还是发现了远处天空的直升机,已经将机头对准了他所在的方向。
于是这个可怜的门沙克赶紧抱头鼠窜,就和他们上次企图袭击德军铁路,遇到了德国巡逻的装甲列车的时候一样。那时候他们被装甲列车上的30毫米口径防空机炮一路狂扫,几十个游击队员被打成了碎肉,至今那场面都是他的噩梦,挥之不去。
火箭筒射手回头正看着被后喷气体吹的半死不活的瘦弱同伙,根本没有发现直升飞机并没有被他自己击落。等到他惊恐的意识到自己后背有一个强大的敌人的时候,直升飞机机头下方的两门20毫米口径的机炮,就狂风骤雨一般的扫射过来了。
门沙克没有逃出机炮的扫射范围,直升机因为可以近似停止在空中,所以对付这种乱跑的目标更有优势,这些人很快都被密密麻麻的机炮覆盖在了一片火光之中,门沙克的身上被打出了两个巨大的窟窿,内脏的碎末甚至飞溅到了几米远的地方。
德国步兵分队很快就变身成了打扫战场的角色,除了几个投降的倒霉蛋要被就地枪决之外,大部分人包括游击队长都被击毙在了逃跑的路上。追杀溃败的敌人是直升飞机的另一个优势,它比地上跑的大多数敌人都要迅速的多,逃跑的人往往还不开火还击简直就是直升机作战的天堂不是么
不过对于德国直升机飞行员来说,战斗并非永远如此的美好,即便是应对游击队等没有重武器的对手的时候,奥丁直升机依旧非常脆弱,在已经被记录的损失当中,甚至有被敌方步枪击落的战例。
整个1939年的4月,在东线作战的德国陆军航空兵部队的直升机当中,有38架因为种种原因坠毁。不过因为有了这些直升飞机的存在,不断向前延伸的德国补给线通过率提高了一倍,猖獗的苏军游击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第932章 933机枪阵地
为什么苏联会急三火四的发动南下库尔斯克的会战,这件事还要从苏联高层领导人获悉日军企图向北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这件事开始说起。要知道苏联曾经是一个强大而且庞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幅员辽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资源。
如果在以往的时间段内,即便是知道的日本企图攻击远东地区这种情报,苏联领导人们估计也会哈哈大笑,当成是茶余饭后的笑话说上几天。即便是放在苏德战争的初期阶段,苏联也在远东地区保持了针对日军的优势兵力。
可是现在事情发生了一点点改变,苏联远东地区的主力部队被抽调到了西线,现在剩下的部队充其量也就只剩算是预备役而已。用这支部队来阻止日军可能的全面进攻,显然大家的心里都没什么底。
要知道苏联在远东地区一直保持着兵力优势,所以也就一直保持着高压的进攻态势,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大兴土木修建防御工事的主要原因。现在双方的攻防转换颠倒了过来,有防线的人要进攻,没修防御的人反而需要防守了还真是透着一股世事无常的无奈味道。
最终苏联的高层觉得自己有必要迅速稳住不断后撤的西线,要不然整个苏联就没有什么有效的资源补给基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巴库油田被德国人干扰,已经入不敷出了;远东从美国补给的线路再出现问题,那么苏联就真的陷入全面困境了。
所以斯大林急了,他决定宁肯放弃莫斯科,也要保住斯大林格勒。这至少能让他有机会恢复苏联的资源供给,让苏联有资本在远东或者在西线组织反击,夺回战略上的主动权。本着这个想法,苏联红军的主力开始全面南下,在库尔斯克地区与德国主力部队争夺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可惜的是,斯大林和朱可夫都没有想到,德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