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2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6671 字 2019-05-04

换作其他州府,中一个进士虽是政绩,但也不过如此。

延州不同哪,如果延州破天荒的出了一个进士,那会轰动的。

王巨仍然很担心:“恩师,程公会不会在科闱上摆我一刀”

“胡说八道,程勘是什么人物,难道还与你记仇不成”

“那恩师之意如何”

张载捧起茶杯,呷了一口茶,看着窗外,窗外几个麻雀正在树头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三牛与金贵伏在地上看蚂蚁,似乎又在说一个莫明其妙的故事。

现在没有童话这一词,不过王巨时常讲一些童话故事给二妞三牛听,然后两个小家伙便又讲给他儿子听。虽是在胡说八道,但听上去倒也有趣。

最后张载说道:“我不是说过吗,科闱近了,必须要温故而知新,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学过的知识你能不能记住。莫要小视了它,许多考子在考场上想不出答案,但一出考场马上就想出来,正是因为学过的知识不熟悉之故。”

就是后世所说的复习吧。不过张载能在这时代提出来,还是不易的。

“因此在哪儿都一样,你自己做决定。”

论交情,张载是支持王巨去延州的,毕竟当初文彦博十分看重他,爱屋及乌,程勘对他还可以,他也可以顺水推舟报答一下。

但论私情,张载多少有些舍不得,于是最后说了这句话。

“程公怎么断定我一定能唱名东华门”

“这世上那有断定二字但有几份把握,总要去争一争。”

王巨沉思。

随老师走好处显而可见的,当真全部要温故而知新自己还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这个悲催的时代,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必须要断句。多一个标点,少一个标点,一个句号,一个问号,这种简洁的文言文马上意思就会载然不同。

去了延州州学问谁去

能问人,有老举子,也有答案,但那个答案会不会准确况且有张载照拂,主考官多少会给一点面子。

但延州终是养育他这个身体的所在,而且还有新纸呢,若是到了渭州,离得太远,联系就不那么方便了。如果程勘不邀请,王巨肯定随张载去渭州的。然而程勘邀请了,王巨不由地有些犹豫不决。

想了许久,王巨才拿定主意:“若是程公不刁难我,弟子就回延州吧。”

“也好,老夫再说几件事。如果你成了缘边四路安抚经略使,会不会比范公、文公、庞公、韩公他们做得好”

“恩师是指什么方面民生,军务”

“军务。”

王巨明白了,敢情张载看到自己在王家寨那一战打胜了,以为自己有军事天赋呢。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一个鹰派哪。

“恩师,弟子不敢打保票,再说朝廷能授我这个官职吗。”

“如果有那一天,你尽量去争取,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低靡,于是不思进取,胡作非为,逼得朝廷不得不陆续增兵,导致国家冗费严重,民不聊生,这成了我朝最大的弊政。”

如果能风风光光的打几场大胜仗,西夏老实了,不敢入侵,陕西就不用驻扎那么多军队,而且士气提上来了,那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王巨心中苦笑,老师,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制度不改变,就算收取了河湟,北宋照样灭亡。

但这是老师的寄托,王巨点头道:“若有那么一天,弟子一定要努力争取。”

“记得你曾对我说过一句,刀不会杀人,杀人的乃是执刀的人,即便杀人,也要分杀好人与杀歹人。你心思多,老夫也不排斥,你急功好利,老夫也不排斥,但要记住老夫的一句话,心要持正。”张载又说了持正二字。

“弟子记住了,”王巨正襟危坐道。

“上了考场心不能慌,一慌自己虽有所学,都不能发挥出来,先将心静下,然后想好了再写答案。”

张载这是在讲考试时的经验了,王巨想乐,这个就不用你教啦,但不得不装作聆耳倾听的样子。

郭氏端上茶水,问:“官人,这个小家伙想好了没有”

“他要回延州。”

郭氏伸出兰花指,敲王巨的脑袋:“怎么啦,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了”

当然,这是玩笑。

“王巨,你还记得你拜师时老夫说的话”

“弟子记得。”

“仁。”

“义。”

“礼。”

“智。”

“信。”

“温。”

“良。”

“恭。”

“俭。”

“让。”

“忠。”

“孝。”

“勇。”

“谦。”

“廉。”

“君子温润,温润如玉。”

王巨说完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三郎,王家小郎回延州了,不久也要进州学。”李万元拍着尤滔的肩膀说道。

延州教育落后,因此州学快成了放牛班,有人读成了书呆子,有人却读成了二流子。学子也不少,有近两百名学子,但大多数时候不到一半学子在听课。甚至有人一读能读四五年,比如尤滔与李万元,尤滔都成了亲,看样子他妻子不生下孩子他是不会毕业了。

“真的”边上几个学子凑上来问。

现在的王巨不再是两年多前的王巨,名气可不小,当然是虫还是龙,未来这一年内三关的考验便能看出来,若过去了,便是蛟蛇化龙之日。过不去,也不过是一个略略有名气的士子。

“他在哪儿带